<h3>地理知识告诉我们,地质决定了地貌,地貌决定了环境,环境和地貌又决定了自然景观。1500万年前,大规模的地壳隆起将美国亚利桑那、犹他、新墨西哥和科罗拉多四个州交界的大片区域抬升了近2英里,从而形成了13万平方英里的科罗拉多高原,与此同时科罗拉多河也在不断地冲刷,将高原切割出众多深邃的峡谷,常年的干旱少雨使本来就是沙质的土壤变成了荒芜裸露的台地。然而就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却有着丰富的地质遗迹和令人惊叹的地貌景观。分布在科罗拉多高原上的众多国家公园就是以这些地质地貌为主题,将一部地质历史教科书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展示给世人。</h3> <h3></h3><h3>时隔十年再次来到科罗拉多高原,重游这些国家公园,就是因为当初它们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这次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温故知新:这么多直接、生动、鲜活的地质科普展览值得多次探访,那些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色也值得再次观赏。</h3><h3>自驾从拉斯维加斯开始,离开这座建设在荒漠上的赌城,一路向东、向北便来到了(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h3> <h3><br></h3><h3><br></h3><h3>第一站:大峡谷国家公园南缘(Grand Canyon NP South Rim) <br></h3> <h3>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虽然它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但其宏伟壮观的程度以及丰富多彩的地表景观,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198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h3> <h3>科罗拉多河的长期冲刷,不舍昼夜地向前奔流,有时开山劈道,有时让路回流,在主流与支流的上游就已经将科罗拉多高原切割、冲刷出18个峡谷,当它最后流经亚利桑那州多岩的凯巴布高原时,更是划出了惊人之笔——雕刻出最深、最宽、最长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使它成为这条水系中的“峡谷之王”。</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整个大峡谷为东西走向,全长44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峡谷顶宽6至28公里,最深处1800米,谷底宽度不足1000米,最窄处仅120米,科罗拉多河从谷底流过。其辉煌与壮丽的景色远非一般自然景色可比。1919年美国国会立法,将大峡谷中最深、景色最壮丽的一段,约170公里长度的区域,划为大峡谷国家公园。<br></p></h3> <h3>世界上有些地方,通过媒体的宣传(电视的介绍也好、电影的镜头也罢)已经让你的视觉有了足够的惊艳,但始终无法取代亲眼看到实景所带来的震撼,大峡谷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h3> <h3>大峡谷的形成并不仅仅靠科罗拉多河流水的冲刷。高原暴雨导致的山洪暴发,也是切割地表的主要力量。越是干旱的荒山,一旦暴雨,山洪暴发的力量就越是惊人。极度干燥坚硬的地表吸水性很差,降雨顺地势冲刷,如果地表有些许裂隙,湍急的水流携带着一路冲刷下来的砂石几乎无坚不摧,日积月累就能将地貌改造得天翻地覆。</h3> <h3>概念中的峡谷应该是一条两岸陡峭、望不见底的深渊。而科罗拉多大峡谷中却布满了连绵起伏的“群山”。</h3> <h3>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距离峡谷对岸(峡谷北缘)越近的“山”越高,而且顶部平坦,越往峡谷中心,“山”依次变矮,顶部变小变尖。这似乎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不符。但这却是峡谷形成的另一个成因——侵蚀!远处的山体原本是与北缘连在一起的,暴雨冲刷使它脱离了北缘,成为峡谷中一个个独立的“山”,经过几千年的风雨侵蚀,使其从顶部开始逐步坍塌,成为我们看到的尖顶小山,再经过几千年,当尖顶不能承受外力时,又会再次坍塌并最终消失....</h3> <h3>这里能看到科罗拉多河,以及远处侵蚀效应下波浪般的皱褶地貌。</h3> <h3>大峡谷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是因为这里集险峻的地势、斑斓的色彩、雄伟的地貌、悠远的历史于一身,色调各异、层次分明的岩层完美体现了这片土地近20亿年所经历的地质变迁。</h3> <h3>峡谷壁上的岩层断面就像万卷诗书构成的曲线,缘山起落,循谷延伸。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亿万年来各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岩,层次清晰,色调各异,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为人们认识、研究地质变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被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h3> <h3>站在高处将目光移向远处,峡谷外是一望无际的地平线,陡立的峡谷峭壁内侧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大峡谷地陷般的蜿蜒在这块平原上。景观令人叹为观止!</h3> <h3>迎接峡谷日出的人们。</h3> <h3></h3><h3>夕阳下,大峡谷彰显出更加气势磅礴的魅力。</h3> <h3><br></h3><h3><br></h3><h3>第二站:大峡谷北缘(Grand Canyon NP North Rim) <br></h3> <h3>都说大峡谷南缘的景点同质化比较严重,而北缘的景点虽然少但精华多。以前我没有来过峡谷北缘,因此这一次说什么都应该把北缘安排在行程之内,可是做攻略时却得知,北缘的各种服务设施10月中旬就要关闭,道路也会根据天气情况随时关闭。而我们的行程是10月22号开始,到达北缘最快也是25号,难道这一回我要与北缘失之交臂吗?实在是不甘心啊!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离开南缘后驱车300多公里直奔北缘。</h3> <h3>地壳的隆起并不平均,大峡谷北缘比南缘要高出三百多米。与南缘比它的气温更低、降水量更多,冬季时道路常常被积雪覆盖。而在其它季节,高海拔的森林草甸却为休闲度假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宁静和轻松的环境。</h3> <h3>北缘只有一家酒店供游人入住。一房难求,提前半年未必能订的上。我们来时酒店大堂已经关闭,酒店的客房——这些小木屋们也冷清起来。</h3> <h3>这里的降水量相对较高,几乎所有的径流都指向大峡谷;而南缘的径流则顺着地势向着背离峡谷的方向流去。径流加剧了峡谷北岸的侵蚀。</h3> <h3>北缘有两个景区,一个是游客中心所在的光明天使景区,另一个是30公里外的皇家岬景区。一条蜿蜒起伏的山间步道将光明天使景区的几个观景台贯穿在一起,步道沿着大峡谷的某条山脊而行,形似从山体伸入峡谷的触手,步道两侧都是悬崖。</h3> <h3>站在步道边缘的悬崖上向峡谷眺望,一道屏风般陡立的峭壁横亘在眼前,体量之大(又高又长)甚至遮挡了远望的视线。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暗自思忖,眼前这道石墙也许就是因为暴雨的冲刷使它脱离了北缘母体的吧?</h3> <h3>步道尽头是光明天使观景点,具有非常好的视野,之前那道屏障被甩到了视线的一角(右下侧),站在伸进峡谷的制高点向四周俯瞰,真有了吟诗的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就在此山中。</h3> <h3>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没有时间去另一个景区——皇家岬,也不能继续停留在这儿等晚霞。冬天日照时间短,我们要在天黑之前赶往200多公里外的住宿地。在周边一片漆黑的山路上开夜车绝对是件恐怖的事情。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北缘,为下一次的再访留个借口吧。</h3> <h3><br></h3><h3><br></h3><h3>第三站:羚羊谷(Antelope Canyon)</h3> <h3>羚羊谷是典型的狭缝型峡谷,松软的砂岩经过千百年来的各种外界侵蚀形成。主要是暴洪,其次是风蚀。在季风季节里,暴雨形成的激流进入狭窄的“地缝”,突然暴增的雨量使洪水的流速相当快,松散的砂岩经不住如此巨大的冲力,纷纷脱落并被水流带走,形成谷底走廊;两侧坚硬的岩碧则被洪水冲刷、打磨得异常光滑,刻下了流水般的线条。直到今天,这种暴雨洪水侵蚀山体的过程依然还在。</h3> <h3>羚羊谷不属于国家公园范畴,而归属纳瓦霍印第安原住民保护区。进入峡谷需要另行购票,并由纳瓦霍导游带领。这不仅是为了自然和人文保护的需要,更是为了游客的人身安全。就算是峡谷上方阳光灿烂,但是,即使上游暴雨突然降临,这狭窄的天堂瞬间就可能变成一处急流奔腾、无处逃生的地狱。</h3> <h3>羚羊峡谷处在常年干涸的河道之中,在地形上又分为上羚羊谷和下羚羊谷两个独立的部分。入口在地面的称为上羚羊峡谷,从空中看上羚羊谷就如同地表的流水被一段沙体挡住后冲出的细沟。下羚羊谷位于地下,藏匿在一片红色沙漠中,入口仅有一人宽,与地面同高,从外表看就更不起眼,很难发现脚下的地缝之中就藏匿着一条幽深而光怪陆离的峡谷。</h3> <h3>这里被称为地缝里光的舞台,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光与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出巨大的魅力。</h3> <h3>尽管属于狭缝谷,但当人们深入谷底就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谷壁看似轻柔,实则非常坚硬,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纹理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一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峡谷中。阳光从峡谷顶部射入,随着入射角度的改变,通道内幻化出奇幻的色彩。所以也有人说,羚羊峡谷是“被上帝抚摸过的地方”。</h3> <h3>谷内岩碧被冲刷得形态各异、变幻莫测,红砂岩上的纹理随光影的变化而跳动,像行云、像流水、像苍鹰、像娇兔,色彩和造型的组合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奇幻的光影世界。你可以尽情地拓展想象的空间,为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雕琢作品具象、命名。</h3> <h3>光线如丝缎般铺陈在红砂岩表面,岩石则随着光线强弱呈现出多种美妙的色彩,并且都有了透明的质感,就像在空中飞舞的绸缎被魔法定格,每个人都会为石缝间的光影变化和灵动线条而惊艳。</h3> <h3><br></h3><h3><br></h3><h3>第四站、纪念碑谷( Monument Valley)</h3> <h3></h3><h3>纪念碑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谷,而是科罗拉多高原上的一个巨型孤峰群区域,在平坦开阔的荒漠上,一簇簇巨大的砂岩台地、孤丘和尖塔似的石柱拔地而起,宛如一座座硕大的纪念碑。这里是印第安人保留区,是纳瓦霍人的故乡。它的全称是纪念碑谷纳瓦霍部落公园(Monument Valley Navajo Tribal Park)。</h3> <h3></h3><h3>纪念碑谷曾经是一片平坦的沙漠盆地,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层层叠叠的泥沙不断在盆地里淤积,形成厚厚的泥层。经过高压作用,变成红色砂岩和页岩。随着地壳逐渐抬升,这里成为科罗拉多高原的一部分。后来又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雨侵蚀,只剩下了砂岩台地和孤丘,以及它们身后漫漫的红沙。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念碑山谷的壮观景象。<br></h3> <h3>风雨对岩石的侵袭有不同的阶段,分为三种形态:</h3><h3>一种叫台地(Mesa),类似平顶山,此时处于侵蚀的第一阶段,岩石比较宽大平坦(平顶面积大于高度)。如上图左后侧的雨神台。</h3> <h3>一种叫孤丘、塔丘(Butte),经过千万年的风雨侵蚀,一些平顶山变成了孤丘(平顶面积小于高度),这是侵蚀的第二阶段。如上图右侧的手套山。</h3> <h3>最后一种叫孤峰(Spire)、尖塔 ,是被侵蚀得最厉害的一种形态。岩石变得狭窄并可自行耸立,经过风雨的冲刷洗礼后,只有底部能承受砂岩的岩石才得以傲立在荒漠上。如上图的图腾柱。</h3> <h3></h3><h3>保留下来的红色砂砾岩经过长期的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孤立的奇岩怪石,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而示奇。其突出的特点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h3> <h3>和大多数印第安人保留区一样,纪念碑谷也是白人划给纳瓦霍人的穷乡僻壤。但对原住民纳瓦霍人而言,这里不仅是家园,更是精神的圣地。这里也是众多美国西部故事片和商业广告片的外景地,影片中呈现的浩瀚、蛮荒、狂野、激情,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代表美国西部悲壮荒凉的标志性地点。</h3> <h3>驱车行驶在公园内大片的红土沙地上,沙石铺就的土路两侧满目苍凉。路边一蓬蓬稀落的骆驼刺上蒙着一层红色的浮土,给人一种干得冒烟的感觉。</h3> <h3>夕阳将荒漠的沙地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h3> <h3>夜幕下的三座孤丘。</h3> <h3>还记得《阿甘正传》这部电影中阿甘跑步的场景吗?阿甘开始跑步,从家开始,跑了很多地方,慢慢的,有很多人也加入进来一起跑。阿甘不停地奔跑了3年多后,终于跑到了通往纪念碑谷公园的163号公路,正是在这里,他说,“我累了,我要回家...”。 这个位置就是阿甘终止跑步的地方。</h3> <h3><br></h3><h3><br></h3><h3>第五站、拱门国家公园(Arches National Park)</h3> <h3>拱门国家公园,1929年成为国家历史遗迹,1971年列入国家公园序列,面积309平方公里,在美国国家公园内绝对算作小字辈。但这里却有着世界上分布最密集的天然拱门群,编入目录的就超过2000个。为什么这个地方有如此多的拱门,是什么造就了这鬼斧神工般的美景?概括的说,地下盐层的运动、冰的膨胀、风的侵蚀以及重力作用是造就拱门国家公园雕塑岩石景观的成因。</h3> <h3></h3><h3>两、三亿年前,这里是巨大内陆湖旁边的沿海平原,海水蒸发后留下了厚厚的盐层。岁月流转之间,盐层被沉积层覆盖,挤压成恩特拉达砂岩,它们随地壳隆起升至地面。然而压力下的盐是不稳定的,盐层移动、变形、液化、重新定位,将沙岩推升为圆顶。由于受力不均,加上风雨的不断侵蚀,砂岩内部松软的地方不断地坍塌,直到在石墙上开出了一扇窗。窗的开口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一座座拱门。</h3> <h3>时光的演化一直未曾停止。直到今天,新的拱门还在持续形成,老的拱门也在不断坍塌。有记载,自1970年,公园内已有42座拱门因侵蚀而消失。侵蚀和风化作用虽然相当缓慢,却无情地的改变着地形地貌。在晴朗的蓝天下,很难想象这是一种多么剧烈的力量在改变着它们。</h3> <h3>公园里最壮美的景色不仅仅是拱门,那些立足在红色砂岩上的风化石们,正在与拱门群相互争奇斗艳。</h3> <h3>砂岩鳍管风琴:在地势最低的法院大墙景区,红色的鳍状砂岩石墙笔直地耸立在荒芜色沙漠上。</h3> <h3>三个长舌妇(Three Gossips),继续前行,道路两侧无处不在的奇峰异石,足以吸引你的目光,让你驻足良久,在充满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在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伟力。</h3> <h3>平衡石(Balanced Rock)是公园内一个颇具盛名的景观。远看很像一个大头娃娃,头大、身小、脖子细。它经数百万年的侵蚀而成,总高度约为39米,底部与顶部并非是完整的一块石头,石柱细颈的上面不可思议地顶着一块约17米高的硕大巨石,有3辆校车大,看似晃晃悠悠不稳定,实则与基座达到了精准的平衡,能抵御风雨,稳固了上万年之久,堪称是一个地质奇观。</h3> <h3>南北窗(North and South ),是一扇巨大的山墙,高达40多米,长有200多米,厚度却不超过4米。两个拱门如同两只镶嵌在岩壁上的巨大眼睛,每个有25米长,12米高,呈椭圆形。</h3> <h3>站在窗下向上眺望,巨大的门楣又如同雄鹰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中展翅翱翔。</h3> <h3>炮塔拱门(Turret Arch),巨大的拱门乍一看有点像一把圆肚大茶壶,只是壶嘴朝上。</h3> <h3>双拱(Double Arch)由两个漂亮的拱洞叠邻构成,拱门一侧共用一个基座,另一侧则呈放射状分开,从特定的角度看去又象连环套,形态优雅至极。游人在下面蚁动,比照出它的伟岸!</h3> <h3>精致拱门(Delicate Arch )16米高的精致拱门因其孤立于悬崖边缘,独置荒漠而经年不倒,因此成为公园内最著名的景点,也是犹他州的地标性景观。拱门藏在一座巨石山脊的背后,攀爬石山,沿着人工开凿的小路转过山脊,在山顶另一侧的岩石上突兀地现出了一大块空旷的坡面,仿佛是专门为精致拱门提供的天然舞台,巨大的拱门矗立其上,遗世独立,尽显风流。</h3> <h3>景观拱门(Landscape Arch)长88.4米,高三、四十米,是全世界最长的天然拱门。1991 年,一个大约 60 英尺长,11 英尺宽和 4 英尺厚的岩块从景观拱门上掉下来,留下一条如缎带般更薄石拱。残留的拱门更显得纤细单薄,拱顶最细的部位只有几英尺,随时可能坍塌。资料上写:“你见证着一个岩拱的垂暮,下次来访时它也许就不存在了。”</h3> <h3><br></h3><h3><br></h3><h3>第六站、峡谷地国家公园(Canyonlands NP)</h3> <h3>峡谷地国家公园处在苍凉辽阔、干旱凄苦的科罗拉多高原腹地,号称是美国最狂野、最荒芜的国家公园之一,集中了美国西部所有原始、蛮荒的奇特地貌和自然景观。它幅员辽阔,面积达1366平方公里,上世纪六十年代辟为国家公园。整座公园被科罗拉多河与格林河以“Y”字型分割成完全独立的三个部分——空中岛、针尖区和迷宫区,三个区域之间被峡谷分隔,互不相通。公园内绝大部分区域至今仍是一片未受人类干扰的处女地,其共同特点是原始而不失西部的狂野风情。</h3> <h3></h3><h3>峡谷地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公园的地质构造。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这片区域的地平面突然整体垂直下陷,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格林河)的冲刷以及自然界风雨的侵蚀又将下陷的平铺层切割成数以百计的峡谷、台地、孤峰、鳍状岩、拱石岩和尖顶岩等。因此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地貌侵蚀区域。</h3> <h3>天空岛景区是一片广阔的台地,楔入两河之间,成为峡谷地的观景塔。</h3> <h3>河流并不是唯一的侵蚀力。夏季雷暴带来的洪水冲刷了大地,有些岩层比其他层更容易被侵蚀。当较软的岩石溶解时,较硬的岩石层形成裸露的岩架,使峡谷的岩壁呈现阶梯状。</h3> <h3>天空岛景区最著名的景观当属在梅萨拱门看日出。</h3><h3>为了目睹这一奇观,天还没亮就驱车1个多小时赶往40英里外的峡谷地国家公园。公路上跟我同方向行驶的车很少,同伴也在车上昏昏欲睡,只有我在开车的同时,还在不停地关注着窗外的天气情况。转到313公路没多久,天边开始泛白,视距之内只有我们一辆车在向着公园疾驰,路边无尽的荒野景色依次被甩在了身后。时间太早,负责查验票的国家公园志愿人员还没有上班,好在我们有公园年票,把车开进公园后直奔梅萨拱门的停车场。停车场内已经停满了车,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不会半夜就守候在这里吧?天越来越亮了,来不及多想,赶紧按指示牌标志方向,沿着崎岖的小路向梅萨拱门的方向奔去。看看,拱门下聚集了多少人,已经把拱门前堵得严严实实,我还是来晚了。但心里还是侥幸的在想,他们拍了几张经典之作后,难道不走吗?只要有离开的,我就马上替补上去。人算不如天算,太阳冒出头没几分钟就钻入了厚厚的云层,刚刚被太阳反射光照得通红的拱门又变回了昏暗的黄色,毫无生机。庆幸吧!就在太阳出来的那几分钟,我还是选了一个角度,挤在前排人员后面拍下了这转瞬即逝的壮丽场景。</h3> <h3></h3><h3>梅萨拱门(Mesa Arch)是峡谷边缘一座跨度超过10米的天然拱门。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日出的光线照射到峡谷边缘红黄色的岩石上,岩石又将光线反射到拱顶底部,将这一部分的拱门映射出鲜红如血的颜色。不仅如此,透过拱门,还可以看到几十米悬崖下的盆地、远处的雪山,以及在山体的阴影下峡谷里纵横的沟壑,如林的孤峰、塔丘。在初升朝阳的光芒下,拱门如同上帝睁开的眼睛,看着世间的一切。</h3> <h3>格林河观景台(Green River overlook )</h3><h3>峡谷地国家公园最令人震撼的场景就是这些塌陷式的地貌。在一片平坦的高地上,方圆几十公里的地面陡然陷入地下,形成千沟万壑,垂直落差达600多米。<br></h3> <h3>巴克峡谷观景台( Buck Canyon Overlook)</h3><h3>同样是看脚下的峡谷,因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在大峡谷国家公园是看峡谷局部的壮观(只能看一段,而且很难看到谷底);而这里却是站在台地上方俯瞰天空岛600米以下的地形,视野之开阔、景象之荒野、场面之震撼,大峡谷国家公园只能望其顶背了。</h3> <h3>大视野观景台( Grand View point)</h3><h3>站在高处就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层层陷落的地貌。最高处是平坦的台地,断层处形成悬崖,地面几乎垂直陷落,形成下一层台地。据说从观景台到谷底的科罗拉多河,最多有六层台地。每层之间,均为垂直断崖,中间开阔处,偶有几座孤峰没有随周围地面塌陷,依然屹立在这一层的台地上。<br></h3> <h3>塌陷区域的边缘有盐化或风化而成的白色镶边,形状如同怪兽的脚印。</h3> <h3>在地表侵蚀作用下,峡谷形成之初的样子。地缝刚刚裂到这里,从上看,仿佛一把巨斧从天而来、劈向此处,给地球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记。</h3> <h3>拉近看下层峡谷的地貌:侵蚀作用还没足以将整个下层峡谷夷为平地,残存的孤峰、石柱尽管摇摇欲坠,但仍顽强地竖立在风雨中。你不觉得这是一种沧桑之美吗?随着侵蚀作用的继续,今天的地质显示将最终消失,为未来的奇观让路。</h3> <h3></h3><h3>继续拉近看下层峡谷的地貌:格林河在一片酱紫色的谷地间如同玉带般蜿蜒流过,看似水波不兴实则奔流不息,原本静止的峡谷被流动的河水注入了新的活力。</h3> <h3><br></h3><h3><br></h3><h3>第七站、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h3> <h3>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其名字虽有峡谷一词,但它并非真正的峡谷。峡谷一般指河流冲刷出来的河谷,而布莱斯峡谷中并没有一条明显的主河道,但它却展现出千沟万壑、姹紫嫣红的景象。其成因是:随着地壳的抬升,高原东部的边缘受外界侵蚀导致山坡向前坍塌,从而形成巨大的凹地。</h3> <h3></h3><h3>这里,大地被开膛破肚,把最久远的秘密掏出来,放在丰沛的阳光下炫耀。在这巨大的露天剧场里,造型各异、色彩缤纷、排列整齐又彼此分离的岩柱(当地印第安语叫做hoodoos)是绝对的主角,因此这里被誉为天然岩柱的殿堂。</h3> <h3></h3><h3>从崖顶向下望去,峡谷内的岩柱十分壮观也非常漂亮,饱经风霜雨雪侵蚀的岩石有着不同的渐变色彩,在层层递进中,显露出30亿年沉积而成的色彩,光影变换之间反射出流光溢彩的耀人景色。</h3> <h3></h3><h3>从大峡谷向北到布莱斯国家公园,高原连续迈上五个大台阶,依次取名为巧克力崖、朱崖、白崖、灰崖、粉崖,它们一层层上升。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海拔2800米,处于大台阶的最高层,也就是粉崖。</h3> <h3>粉崖是在几千万年以前由富含铁的石灰质沉积物积聚而成,学名克拉隆岩层。粉崖的质地比较松散,逆光下,不太厚的地方都能透射出粉红或橘黄的色彩。</h3> <h3>克拉隆岩层由石灰石、粉砂岩、白云石和泥岩四种不同的岩石所构成。由于不同类型岩石的风化速度不同,也就是对风雨侵蚀的承受程度不同,最终,大自然的神奇之手就在高原上雕刻出形态万千的天然石柱。</h3> <h3>石灰石、粉砂岩和白云石相对来说更加坚硬,岩柱顶部的岩石大多都是这些类型。泥岩是岩柱中最松软的部分,遇水后侵蚀速度很快,每次大雨过后,岩柱外面的泥岩层都会有部分流失,那些状如竹节的岩柱体,其竹节部位大都是由泥岩构成的。</h3> <h3>石林的形成并不像树木一样生长,而是被侵蚀成一排排狭窄的墙壁。这些岩石的薄墙叫做鳍。</h3> <h3>冰楔(由冰冻造成的侵蚀)会增大鳍片上的裂缝,形成空洞或窗户。随着窗孔的扩大,它们的顶部最终会坍塌,最终留下一排排连体柱。</h3> <h3>雨水进一步溶解并将这些石灰岩柱雕刻成球状的尖顶,称为岩柱(石林)。雨和雪之间微妙的气候平衡确保了新的石林出现,而其它的石林则变成了黏土快,随着雨水的冲刷而滚落下去。</h3> <h3>布莱斯峡谷的宁静是暂时的,因为风化和侵蚀的力量从未停止过。</h3> <h3><br></h3><h3><br></h3><h3>第八站、锡安国家公园(Zion National Park)</h3> <h3>锡安国家公园也是一个典型的狭缝型峡谷公园,有两条峡谷,一条是锡安峡谷,另一条是科罗布峡谷。亿万年前的中生代沉积岩被维琴河自北向南冲刷,红黄相间的纳瓦霍砂岩被切割出一条狭长的河道,形成了现在的锡安峡谷。</h3> <h3>一千万年以来,这个地区从海底逐渐隆起了3千多米,直到现在它还在继续向上生长。当然,这种以万年为单位计量的变化,人的一辈子是无法察觉的。但亿万年来大自然这把雕刻刀对锡安公园的雕凿痕迹却清清楚楚印记在公园里千姿百态的各种山体和岩石上。</h3> <h3>锡安峡谷位于公园东部,长24公里,深800米。这里以丰富的岩层结构、多变的悬崖色彩、茂密的森林植被、幽闭的峡谷沟壑、川流的瀑布溪水以及独特的动植物著称。</h3> <h3>与大峡谷和布莱斯峡谷是在悬崖顶上俯视峡谷风光不同,锡安国家公园的游客是走在又窄又深的谷底,两侧是陡峭的石墙绝壁,看风景必须要抬头仰视。</h3> <h3></h3><h3>两侧是陡峭的石墙绝壁,各种形态的石头山峰拔地而起,为锡安峡谷凭添了别样的硬朗气质。</h3> <h3>锡安国家公园的风景得益于天气和宁静的维琴河,整条峡谷内耸立着 奶白色、粉红色和橘黄等各色悬崖,与明亮湛蓝的天空构成鲜明的对比,醉人景致令人炫目。</h3> <h3>峡谷里林木茂盛,也许是受峡谷小环境的影响,10月底树叶的颜色才开始改变,红、黄色的树叶在蓝天的印衬下给雄伟的石头峡谷增添了秀丽的一面。</h3> <h3>峡谷内的漂亮景色必须徒步才能看到,如果仅仅是乘坐公园内的免费巴士在沟底走一趟,那么旅游体验将会大打折扣。巴士一共有9个站点,每个站点都有容易、中等、费劲等难易程度和距离长短不一的徒步小径,供不同需求的人群到达各自喜欢的观景点。</h3> <h3>锡安公园山水共存,是户外运动的天堂,爱山和爱水的游客都可以在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徒步项目。最经典的莫过于全美十大步道之一的天使降临的登山徒步(Angel’s Landing Trail)和十多英里长的水中徒步路线(The Narrow Trail),两个步道一个爬山、一个涉水,都非常有特色。</h3> <h3></h3><h3>感觉涉溪的徒步应该挺有意思,但也深知其中的艰苦:别看起点处的水刚刚没过脚脖,越往里走水就越深,有几处水深过腰需要游泳通行的路段,再加上10月底的天气气温已经很凉,别说一身湿衣服裹在身上,就是穿的少一点站在背阴的地方都会有晾的感觉。说到这,不得不佩服那些老外们,竟然背着一岁左右的孩子毅然走入了水中。</h3> <h3>锡安国家公园内一座最受欢迎、最具有标志性的景观——守望者峰。</h3> <h3></h3><h3><br></h3><h3>结束语:走完这几座国家公园你会发现,他们的景观各有特色、绝不雷同,但是都给游客带来了惊人的吸引力和震撼力。也许正是这些岩石的年代、大小和优美形态,让我们感受到对大自然的敬畏,并感慨自身的渺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