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学 情(原创)

青海老兵(布衣学伟)

<h3>  写 文 学 伟</h3><h3> 图 片 赵 云</h3> <h3> 同 学 情</h3><h3> </h3><h3><br></h3><h3><br></h3><h3> 小学毕业了。升初中的考试是在二十中举行的,当时只考两门课,语文和数学。语文考试也很简单,只写一篇作文,我觉得很不难。<br></h3><h3> </h3><h3><br></h3><h3> 那一个暑假过得很愉快,没有假期作业,总以为读上一个中学也并非难事。其实并不是这样,那时,唯成分论盛行。填报志愿也要小心谨慎。二十中不敢报,要革干子女才能上。杨中也不敢报,说是要三代血统老工人的子女才能上。自已从来追求自由独立,因此第一志愿报了南岸的十一中学,最后的志愿是石坪桥中学。一天老师到家里来送录取通知书,说我考到石坪桥中学,我心里感到很委屈。老师和母亲单独说了一会话就走了。母亲看出我心里难受,就说:″能读一所公办中学就不错了,你的好多同学还只能去读民办中学,现在是唯成分论,不是唯成绩论,好好上学去吧。</h3><h3> </h3><h3><br></h3><h3> 就这样我来到石坪桥中学,那时学校刚建成,只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和一幢教师宿舍。运动场还是全校师生义务劳动修出来的。二年级的学生是从附近各中学调来的,我们一年级有十二个班。我分到68.5班,因个子矮,分在第三排。同桌便是冉淑芳,她很温柔,也不像有的同学要用粉笔划一条"三八"线。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我们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在班上座位是固定的,但三个月纵排要轮換一次,轮到中间时,李伯英就在我座位的左边,她的名字后来改成了刘天君。同座一年,就搞″文革"停课闹革命了。下乡后,冉淑芳分在新场公社。只是有次从茄子溪爬火车回资阳遇到过她,从此五十年没能见到这位同桌,直到2018年底有同学说我从昆明回渝了,当时她在永川亲戚家玩,特地从永川赶回重庆与我见了一面。我好感动。</h3><h3> </h3><h3><br></h3><h3> 我们的班主任胡淑娥老师教我们政治,教得很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个子较高,很有北方女子的那种性格,办事干净利落,她是东北人,东北解放得早,她参加革命后曾在公安局当过侦查员,后来因各种原因来到学校作教师。同学们对老师的这段经历自然敬佩有加。</h3><h3> </h3><h3><br></h3><h3> 那时,学校有早自习,冬季,天还是蒙蒙亮就要背着书包赶往学校,中午赶回家吃完饭又得走向学校。王福春同学的家与我们的家属院仅一墙之隔,走到他家门前就叫他一声,他就出来了,递给我和袁可清一人一个煮的嫩包谷,我们就吃着去上学。多年后回忆,觉得那时的包谷真好吃。王福春纯朴的性格真好。</h3><h3><br></h3><h3> 五十年后再见到他,我觉得他才是大智慧,人生的各个阶段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他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该做的就果敢的去做,该不做就果敢的不做,该隐退就隐退,该休闲便休闲。他每日坚持在长江边散步,看滚滚长江东逝水,看船只往来汽笛声声。看火车北去,看山城美景。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他看到的分明是一部社会及个人的奋进史。他保养身体是为了长生久视,他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深沉的智慧之光,他与同学谈笑风声,语言中总是透着深深的情意。</h3><h3> </h3><h3><br></h3><h3> 文革中我们下乡,王福春就在农村劳作,从一个生产队长,大队书记,镇长。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来。为民办实事,考虑着全镇乡民的生活,解决着各种矛盾和困难,能够游刃有余,能够成功,这与他纯朴,踏实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作官而没有傲气,对同学亦如此,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同学会就是在他的鼎力相助下成功召开的。五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他仍然对同学亲切而纯真。这在三十年的经济社会风气影响之下能有这样一个求真的同学,朋友真是三生有幸。</h3><h3> </h3><h3><br></h3><h3> 在这条上学的路上有一座木桥,桥下是清凉的桃花溪,常有人钓鱼,撒网拉鱼。桥的左边有一根粗大的水管横架溪水上。中午上学常碰到陈加惠同学,我们常常从这根水管上走过。陈加惠微胖,走这根水管常双手横着掌握平衡。他很健谈,常能说起他的一些观点并相互讨论。走过长江剧场便是一片庄稼地,秋天,地里的红高粱熟了,谷穗便低垂着头在秋风吹拂下摆动。田埂路上走着很多上学的同学。邓林芳是班上较为丰满漂亮的一位女同学,面容粉红嫩白,不爱讲话,就是在上学路上碰见也是腼腆的一笑。走过冶金医院就到学校了。上课玲一响,教室里就传出朗朗的读书声。</h3><h3> </h3><h3><br></h3><h3> 放学铃声一响,千余名学生就涌出校门各自回家,路过长江剧场,有一片树林,一块小草地。许小华和我们几位就在草地上彼此练摔跤。许小华动作敏锐而聪明,能变換各种摔跤的套路。与他摔跤,我一次也没有羸过,只有甘拜下风。</h3><h3> </h3><h3><br></h3><h3> 那时的学校注重教育与实踐相结合,更注重品德的教育。常常各班都举行活动。有一次到白公馆参观。全班同学排队登上歌乐上。我是旗手,举着队旗走在前头。毕竟矮小瘦弱。李国安就来替換我,举旗上山走在前头。</h3><h3> </h3><h3><br></h3><h3> 下乡前的最后一次班集体活动是自发组织的。由阎平宽,李国安召集组织。从杨家坪坐车到李家沱,然后步行到堤坝。在堤坝坐小船沿花溪河上行到南泉公园。在公园全体同学合了一张影,就是这张最珍贵的南泉合影的照片。几乎冥冥之中大家预感到可能从此大家要天各一方了。</h3><h3> </h3><h3><br></h3><h3> 合影后,下午还有时间,大家就开始自由活动,我与陈家惠几个同学开始登山。陈家惠身体好,第一个登上顶峰。我第二个登上顶峰。登上山后我们都热得脱掉外衣,穿着背心。有一座废弃的古碉堡,我们站在碉堡上,看着层层山峦,长江上汽笛长鸣。心中自有颇多感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今后路在何方?又有颇多惆怅。</h3><h3> </h3><h3><br></h3><h3>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有几个同学事业有成,又有三个同学驾鹤西去。</h3><h3> </h3><h3><br></h3><h3> 五十年的风霜刀剑,五十年的人生磨励。爱笑爱谈同学沉默了,不善言辞的同学又活跃了,人生经历不同,思想也不同这也无可厚非。</h3><h3> </h3><h3><br></h3><h3> 福春,赵云,加惠,金凤,华香等同学都在晚年有着慈善仁爱的心。加惠还是那样健谈,耿直。他资肋过一次同学聚会,有钱与舍得不划等号。<br></h3><h3> </h3><h3> </h3><h3> 同学情应是最好的友谊,因为那是一个纯情的年代,大家并无利益交往,有的就是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所以大家更应该珍惜。</h3><h3> </h3><h3><br></h3><h3> 我因现实原因,又远在外地不能参加这次五十周年同学聚会,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参加的。聚会是聚一次少一次,很快大家都要走到人生边缘。聚的人数只会越来越少。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聚,脚不行了拄拐杖。柱不了拐杖,坐轮椅。坐不了轮椅,抬担架。只为看一眼,那是今生的情缘。</h3><h3> </h3> <h3>1989年,全班第一次同学聚会。</h3> <h3>2019年4月,班上部分同学重返下乡插队的资阳县丹山区义和公社,并在威峰山顶留影。</h3> <h3>笔者与班上三朵“金花“合影</h3> <h3>2019年6月8日,全班39位同学在重庆南泉聚会,庆祝上山下乡50周年暨同学班庆50周年。</h3> <h3>聚会场景。</h3> <h3>笔者与邓林芳同学合影</h3> <h3>全班女同学。</h3> <h3>酒宴上,同学们频频举杯,祝愿大家健康,长寿!共同奔向第一个目标,大家一起举办七十大寿。</h3> <p>2021年1月8日,五位同学看望黄永兰同学。</p> <h3>  写后感言</h3><h3><br></h3><h3><br></h3><h3><br></h3><h3>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一转眼我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已经五十年了。但同学们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经常都在我的脑海中浮现。</h3><h3> </h3><h3><br></h3><h3> 忆往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课堂中那朗朗的读书声,一张张笑脸是那样的幼稚纯真,那你追我赶的学习之风,犹如昨日,令人神往。过去美好的时光在我们的回忆中显得那么温暖,亲切!如今的我们,每个人身上或浓或淡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当初的所有,在今天看来,又是多么的令人留恋和珍惜啊!</h3><h3> </h3><h3><br></h3><h3> 同学!永远是我们一生中的特殊群体,他比亲人多了些熟知,比朋友多了些亲切。感谢同学,给了我那段不寻常的记忆,感谢生活,给了我那段难忘的经历。人的一生有很多朋友与你擦肩而过。但是,我觉得,学生时代感情是最纯真的。</h3><h3> </h3><h3> 五十年的岁月沧桑,阻不断我们的情感,纵有千言,道不尽五十年的人生历程,纵有万语,诉不完同学的友谊。五十年花开花落,五十年风霜雨雪,五十个年轮刻画了每个人的岁月,五十年后的重逢又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溫馨。这同学之间兄妹般的情谊我们都应该倍加珍惜。<br></h3><h3> </h3><h3><br></h3><h3>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从少年走到了老年,两鬓斑白。我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更懂得珍惜当下。今后,我们更要学会善待自已,善待他人,珍惜生命,珍惜友情,热爱今天的生活,更热爱明天的生活。让我们真心交流,共度最美的夕阳吧!</h3><h3> </h3><h3> </h3><h3> </h3><h3> </h3> <h3> 作者简介: 谭学伟,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从重庆理工大学退休。曾当过知青,工人,军人。业余爱好:读书,写作,绘画,书法,音乐及手工技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