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刘玉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摄影/王亮堂 王亮清 王保国 王爱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温应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背景音乐/醉美家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寨子(则)村一我的家乡(红色革命根据地) 刘玉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寨子(则),何以名傅?天地共源,日月同亙,阴阳成体,有德始生,荣阳世泽,人文蔚起。岁月如刀,滄海桑田,赤子之郷愁,无论走到哪里始终怀有眷念和牵挂,总有一种情结魂牵梦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寨子(则)村位于县城45公里处,经度112.216831,纬度38.579776。地处杜家村镇以东,临近村有街棚,东窑,西窑,曲峪,井沟,苏家堡,七泉坪,鱼脊岭,昆仑滩,梅洞沟,大开华,小开华。四面环山,鸣河川支叉,在沟深5华里处,沟宽不到一华里,村庄中间有一条河道穿过,靠南面的叫背坡上,背靠的山叫南洼,靠北面的有黑石窑,阳坡上,向阳坡,后面紧靠的山为绿圪顶,村庄四面环山,抬眼是山,抬脚也是山,我家乡的茫茫大山,虽不像芦芽山那样险峰兀立,也不如五台山那样瑰丽雄奇,可它像一条蛟龙,围绕着我的家乡,忠实地守卫着村庄,海拔2000米左右,知名的,不知名的,大山小山,峁峁梁梁,沟沟壑壑,荒山良田,崎岖蜿蜒,村庄顺山而建,顺沟而居,安居乐业,世代传承。村庄周圆数里,以石头山为主黄土丘陵为辅,乱石纵横,花岗岩,红筋石,砂石,石灰石……各式各样,奇形怪状,五颜六色,房子是石头砌的,围墙也是石头垒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石寨子由此得名,(这是一种传说,其二,距村大约一公里左右的山岗上有两处石砌建筑遗址,传说是占山为王或难民的山寨),石头文化从这里开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寨子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很早以前,年代久远,究竟能上溯多少年?祖先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圪针沟迁徙而来,开始建村时,只有八户姓氏人家(八家认户),王、温、秦、李、任、段 、呂、樊……,祖祖辈辈各姓氏和睦相处,民风淳朴,一代一代的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当时遍地都是草丛树林,河宽只有四五尺,常年流水潺潺,水草茂盛,百鸟啁啾,虎狼成群,是一个原始的野生栖息地。搭一块木板便可通行,虽然是山沟,但路途平坦,出入县境,无需翻山越岭,且地肥水美,宜耕作,宜居住,九十年代人口最多时达六百多,祖祖辈辈承载着远久的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气侯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历年最低气温为零下29度,历年最高气温为37度,最大差温60多度。十年九旱,靠天吃饭,高山寒冷半温润气侯区。全村坡地耕地面积1800亩,有林地3500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谷子、黍子、糜子、玉米、黑豆、红豆、莜麦、荞麦、豌豆、大豆、扁豆、山药。经济作物有胡麻、菜籽。各种蔬菜瓜果品种繁多,萝卜、豆角、西葫芦、南瓜、大葱等二十多种。家乡人以耕种为主,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烟草有小叶烟、大黄叶。野生药材有党参、黄芪等二十多种。花卉植物有牡丹、山丹花等十几种。四周树木葱郁,以红松、落叶松、北京扬、钻天扬、毛白扬、小叶扬、旱柳、钻天柳、垂柳,山柳、白榆、钻天榆、扇子榆、桦树。水果有杏、山杏、桃、山桃、樱桃、草莓、沙棘、野生刺玫(油荷荷也叫油瓶瓶)、野生坚茁,刺粒(醋溜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灌木丛铺天盖地铺满每道山梁,只留下一条条被人们踩出来的羊肠小道,大部分地方只能拔开灌木爬着穿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天,清翠的远山,在薄薄的清雾中缭绕,路边的绿树伸展的技条,吐露着绿意,带着点点润泽在朝阳中荡漾,清凉的微风不时拂过脸庞,带着一丝不知明的花草气息,侵入心肺,清晨的风真让人沉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夏季,万物生长,仰望远处只見那嵘黛峨绿的群山,滿山的树木,翡郁荫翁,葱郁碧绿,林茂毓秀,碧波涛海,百鸟鸣脆,湛蓝辽阔的天空,缥缈的几缕云,云下鹰鹏飞鸟翻飞。各种植物花、野花结穗吐蕊,开花结果,硕果累累,争奇斗艳,山坡上各种不知名的鲜花,野草,知名的种谷花、山丹丹花,凤头菊点缀在绿色中,蝴蝶,蜜蜂,蚂蚱等交相辉映,恰好构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画。漫步山坡上,植物花、野花开得正盛,苍白的、淡紫的、浅红的、淡黄的各种花香朴鼻而来。如同身处仙境,别有一番风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秋天,山坡上,孩子们在摘野果,逮蚂蚱,逗蛐蛐,河沟里捞泥鳅,逮蝌蚪。山梁上大人们做农活抢收抢运庄稼、摘山桃、山杏、采磨菇,一派疯玩和忙碌的景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夜幕降临,皎洁的月亮就会悄悄地爬上山顶,给山川大地洒下清辉,柔和地耀出远山的轮廓,并将自己的倒影映入小河、池塘,万物沐浴在月辉里,有一种似幻似梦的感觉,夜空明朗高远,山野显得异常安宁、坦然,山坡即将成熟的庄稼被月光镀上一层银光,呈现出温柔的色调。秋风轻拂树叶,发出沙沙声,农忙时夜静的出奇,偶尔有狗、猫头鹰叫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天,在那漫长而又严寒的冬日里,狂风终日呼啸不停,天寒地冻, 万木凋零 ,松柏傲寒, 千里冰封 ,滴水成冰,寒风刺骨 。大雪纷飞,看看远处连绵的高山,被雪蒙着身躯,如雪白的绸缎,云朵的影子如暗花绣在上面,好一座圣洁的山。房上落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挂满了银条,草坪也披上了银装。寒风“呼呼”地咆哮着,用它那粗大的手指,蛮横地乱抓行人的头发,针一般地刺着行人的肌肤。行人万般无奈,只得穿的厚厚的,头戴皮帽、毡帽,脚穿皮暖鞋、毛鞋,并将绵羊皮袄、山羊皮袄扣得严严的,围巾围得实实的,只露出眼睛,呼出的气在睫毛上、胡子上结了霜。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疾步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沟深数里河床已结冰,过去没有滑冰鞋,孩子们用自制的滑车、石片,在冰上上下来回滑行,打冰溜,打冰岗,在宽敞的地上打枣骨,手冻得红红的,有的裂开口子全然不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烧得热乎乎的土炕,成了聚会的场所。人们有的盘腿坐在炕头上,有的坐在炕沿上,腿耷拉在地上,男人们抽起旱烟,谈论今年收成和来年的打算。谈古论今,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有时还会"打平伙",焖上一锅羊肉,喝上烧酒,猜拳行令,好不热闹,然后醉倒在热炕头上,酣畅淋漓地打起呼噜进入梦乡。土炕上针线笸箩里放着针线、剪刀、顶针、锥子等,女人们坐在炕上缝被子、纳鞋底、做衣服,说说笑笑,家长里短。土炕承载了人们的一生,也记载了人们繁衍生息,奋发图强的生活轨迹,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孕育着数千年的黄土文明。凝聚着亲人无尽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闲时,村里业余秧歌、道情剧团请师傅教唱,置办道具,排练剧目,吹拉弹唱,活跃乡村文化。一声声婉转的唱腔,一个个优美的动作,演技哭笑自如,藏露分明,吞咽辛辣苦涩,忘却悲欢离合,村民们即便是老汉、老太婆也要拄上拐杖,由儿女们搀扶着步履蹒跚地赶去看戏。古装戏离不开王朝更迭、仙狐鬼怪、刑案纠纷、爱情婚配、家里家外的藩篱,演绎着历史、忠奸、善恶、情恨、始终贯穿了忠孝撼天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一系列传统思想。帝王将相、忠臣奸党、府伊县吏、贵妇丫环、相公姑娘、白脸丑角、良善奸恶、被多才多艺的艺人们演绎得栩栩如生,生动鲜活,梆子一响,锣鼓一敲,嘈杂喧闹的戏场会鸦雀无声。高亢,粗野、激越、婉转的声调,唱戏的动了真情,看戏的哭成一片或笑作一团。随主人公的悲欢起落潸然泪下,享受着尊崇荣耀、因果分明、快意恩仇的内心体验。优雅的声乐曲调划破夜空,在静寂的夜里传得很远很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脚下,从石涧里渗出来的水形成小河,从村中流过,清澈见底,欢歌西向,昼夜奔流,汇入鸣河,再到汾河。一口老井,两处泉眼,旱不涸,涝不溢,甘冽清爽,祛疾益身,滋润着人们及各种生灵的生命。农畜家禽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鸡、狗、猫等。野生动物有狼、狐狸、獾、黄鼠狼、野兔、松鼠、狍子、野猪等。禽类有猫头鹰、啄木鸟、野鸡、食鸡、半鹚、喜鹊、麻雀、燕子、乌鸦、布谷鸟、蝙蝠、山雀、黑鹭、山鹰等。虫类爬行动物十几种。一代代,一年年,伴随着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延续生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星移斗转,朴实无华的世代石寨子农民视土地为根本,面对高寒气候,刚直坚韧,泰然应对,以独特而持久的人格力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学大寨先进生产大队,在老支部书记王俊福和村委会成员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铮铮铁骨之脊梁,击壤破石而歌,修梯田800多亩,河滩垫地400多亩,筑防洪坝2公里,植树造林3000多亩,用上帝的调色板,画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巨幅水墨佳作,是人文与自然的相融,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乡是贫瘠的,甚至是贫穷的,家乡人是非常辛苦,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由于耕地大多是坡地,无法使用机械劳动,陪伴家乡人的依旧是老黄牛、骡子、毛驴,最陡的地方需要人工扛着背着。经过常年累月地劳动,饱受风吹雨打的摧残,人们似乎老得更快,背驼的更早,皮肤黝黑,双手龟裂,疾病缠身。一个强劳力一年到头,只能养家糊口,直至80年代才有好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寨子村曾修有寺庙多处,奶奶庙、龙王庙、榆仙庙,万华山(显字崖,静乐八景之一,石碑记载,由18个村组织修建,石寨子村有58头官牛股份,相当于现在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股份,当时王俊富为纠首,主要领导),现王云亮为该庙理事会副理事长。记忆最深的是龙王庙,一字五间正殿,戏台,东西山门,钟楼上钟声雄浑,旋绕太空,四周墙垣圈围,筒瓦盖顶,长条青石,铺就台阶,雕梁彩栋,窗棂精工,飞檐翘角,凤龙绕柱,巧夺天工,巍峨雄壮,气势磅礴,塑像流光溢彩,壁画栩栩如生,(可惜现已毁)。榆仙庙(庙崖底),距村1.5华里处一座庙宇,一颗上百年老榆树,盘距在一块大石头上,看视无根无土,很是奇特,四周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山坡石头若天外来客,有的似佛头,似雄狮,似猛虎,有的如企鹅赶队前行,有的若蟾蜍做爱.……奇形怪状,形态各异,遍布于山坡,或高或低,并无规律。其与山体也无连扯,好像雕琢打磨安发期间。漫山遍野的形成了石林。爬上山顶,地势险峻,诗曰:“过步每千虑,举步如蹒跚,心胆掉欲碎,毛发也为寒。” 步入古老神奇的庙崖底,你顿觉飘飘若仙、神清气爽。那清澈的溪流, 那翠绿的山峰,那灿灿佛光, 无不使你陶醉, 无不使你神往。虔诚的百姓常去祭拜,常年榆树红布裹服,烧香拜佛者不计其数。昆仑滩村民天天到这里取水饮用(牲畜驮水),石寨子村、西窑村的自来水都是从这里引出,山美,水甜,实乃风水宝地。由此可见,这一个个古韵典雅的建筑符号,彰显着石寨子村列祖列宗的深思远虑与睿智才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碧血染大地,英烈垂青史。石寨子村历来是红色革命老区,曾经是县、乡政府所在地。静乐县誌记载日本侵占静乐期间,烧、杀、抢、掠,先后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大惨案。其中石寨子大惨案是于1942年11月中旬,石河据点日伪军在里岩遭我三十五支队伏击,当即派出许多汉奸四处侦察静宁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蓄意报复。28日下午,石神据点的日伪军得知静宁县政府由大端地转移至石寨子。当晚,50余名日伪军以最快的行军速度经刁虎沟、西窑,于次日凌晨五点许,将石寨子村包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刚亮,我哨兵发现敌人从村西向村对面南山坡上移动,县长刘震同志组织县政府工作人员和村民从村东北口往后山撤,对面南山坡上的敌人集中火力封锁此口,打死我警卫连两名战士。于是,敌人将群众围向村里,把上百名男女老少驱赶到当街,黑洞洞的机枪口对准群众,日军发疯似地叫嚣着,要扫射这上百余名群众。正在这时,日军小队长发现高三毛、夏来金(静宁县公安警卫连战士)、常富厚、孙计(静宁县政府事务长)、李二则(静宁县公安警卫连战士)等7人所穿衣服与群众不同,便喝令收起机枪,狞笑着走到高三毛面前,要他指认出哪个是刘县长,哪个是共产党员。高三毛、夏来金等7人也察觉敌人从他们的衣服上认定了他们的身份,高三毛仰面不语,敌人剥掉他的衣服,刺刀顶在高的胸口,高仍不言,敌人在高大腿上乱刺,高大骂鬼子,敌人又切断他的咽喉,将高残杀。敌人本想以残杀高三毛来威吓其他人,幻想捕到刘县长,想不到将夏来金残杀后,也没有一人屈服。鬼子恼羞成怒,将其余四个同志也残杀,并放火烧房,决意要烧死刘县长。然而,刘县长等人早已撤向北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一点左右,敌人将县财政科长张一新、交通站长潘子新、财政科员辛保龙等县政府十名工作人员与两名群众抓走。日军又窜至任家村抢掠,晚宿于街棚村。当晚,游击队、民兵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12人破墙逃脱,免遭杀害。此次,敌人共杀害县区干部9人,烧毁房子94间,抢走骡子8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乡政府当时的领导有党委书记杜云年,乡长杜金海,党务秘书张玉昌,工作人员亢柱子等。抗日战争石寨子藉牺牲的有王俊有(静乐县游击队战士,1945年在静乐县史家沟牺牲)、王元富(358旅7团2营5连战士,1941年在静乐县天池川牺牲)、温四后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参战的有温金宽、王俊德。和平年代军属甚多,每年都有参军的,最多时三四个。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也是礼义之乡,文明之地,耕读并重,教化育人,使道德涵养浓厚积淀,文化元素与年升华,培养了大批有识之士,能干之才,文韬武略,各领风骚,贤达名士,层出不穷。政界、政法界、金融、文坛、教苑、科技、创业、文艺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其中有离休老干部王富堂,温建跃;魅力静乐名人省发改委厅级干部王亮堂;原西藏洛隆县组织部长温玉洲;静乐县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副处级)王亮滿;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主任(副处)王保龙;原静乐县残联主席王云亮;山西能源产业集团忻州公司兴达焦化有限公司担任法人代表、经理王云虎,静乐县水利局长王还喜;静乐县公安局民爆教导员(副处)王骊平;原劳动局副局长王成有;中国铁路局太原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汾综合段调研专项温建宽;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地区城关监察大队长温进财;忻府区发改委副局长温建义;宁武县泰华中学董事长温献文;山西省山大三院专家王建国,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文宇,忻州市公安局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公安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峥;静乐县王村镇镇长、党委副书记梁瑞(媳);山西华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王金亮等,各条战线优异者甚多,不一一列举。当我记事以来,历任村干部有王俊俊、支部书记王俊福、王亮平;村主任温兔拴、温建玉、赵计亮、王亮平、温富亮等,现任村主任秦跃华。年轻一代学有所成,造诣颇深,专科、本科生举不胜举,研究生、博士生、留学生与年俱增,最为突出的有留美学生王晓君、德国留学生温灏、温精(女)等。民间艺术,道情、朔州大秧歌戏班、和尚佛乐队盛兴,历史悠久,曾活跃在本村、本县和外地,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县第一个唱古戏的便是我的家乡,被判为牛鬼蛇神出笼,没收戏箱,打烂头戴。老一代艺人,不畏强暴,不怕坐牢,为弘扬民族文化,以饱万千观众眼福耳福,传承非物质文化增光添彩。小手工:木匠、石匠、瓦匠、编织、毛布袋匠、毡匠等,都很发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寨子村和周边昆仑滩,大开化,小开化为一个村委会,近十年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国家一系列扶农助农政策,有了自来水,电力设施,路灯,固定电话,移动网络,电视信号,村中间架上了桥,硬化了路面,重建了戏台、村委会、学校、小卖部等。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新世纪的春风吹遍中国每个角落,贫瘠的家乡越发显得落后,农田的收入除了家庭口粮,日常开销,再无盈余,年轻一代再不愿坚守黄土地上的农田,纷纷外出闯荡,在省城、县城安家落户。村里人口稀少,只有百十来个留守老人守望村庄,每家每户祖屋空旷寂寞,尤其是背坡上,只有春节前后有一家人居住,学校门窗紧闭,也没有了朗朗读书声,再无昔日的繁荣景象,整个村庄暗淡了不少,大势所趋,无可奈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水有源,树有根,后辈儿女虽不在家乡居住,但是每当清明时节,春节前大部分人都要回去祭祖上坟,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山一水,永远铭刻在心里,情依在,恩依在,魂依在,根若在。 </span></p> <h3>村容村貌</h3> <h3>离休老干部</h3> <h3>省、市、县历任干部</h3> <h3>历任村干部</h3> <h3>知名人士</h3> <h3>戏台</h3> <h3>水井、石碾、石磨</h3> <h3>家畜</h3> <h3>凤头菊、野鸡</h3> <h3>奇石</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从世界上有了地球,大自然中的石头就随处可见。石头的品种多多,有细腻晶莹透明的玉石,有坚硬无比的金钢石,有色彩斑斓的五彩石,石头大小各异,最小的是有它们基因成分的沙子,有高入云端的石山、石柱、石笋、石帽等等。 供人们观赏的石头,给人们美的享受。自然界的石头在大江大河中,经历过亿万年的日月风霜,有的变成了艺术品、装饰品。</span></p> <h3> 明朝于谦对石灰石的赞誉: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h3> <h3> 石头,大自然的瑰宝,天地的脊梁,它质纯坚貞,乐于奉献,垒之为房,筑之为垻,架之为桥,铺之为路,琢之为器,撒向人间一片情。</h3> <p>祖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