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站在高处,远眺阳光照耀下的院落,镜头中美仑美奂的场景安静祥和。袅袅炊烟从高耸的烟囱口升腾起,弥漫开,与天边云朵欢快的融合,一路旖旎幻化成风。再飘过参天的大树奔向远方,余烟绕梁三日不绝。……那种意境,仿佛是美好日子在空中飞舞,简简单单的幸福荡漾在心间,让人流连忘返。</h3> <h3>而这幸福中,有一样东西值得我说一说,它就是我家的“红躺柜”。</h3> <h3>这是过去北方农村典型的家居摆设。当年在妈妈带领下精心喂养多半年猪,那个夏天我们几个小孩儿牺牲了傍晚放学后的玩耍时间,跑到田野里打猪草拔苦菜,装满满一编织袋,回去抢着倒进猪食槽,盯着圈里津津有味的猪儿,幻想着全家人的愿望早日实现。期盼已久,终于那一年临近寒冷之际,一大早老爸老妈就吆赶着猪去往供销社,生怕去晚了误事。据说一路上猪很不配合,走走停停哼哼唧唧,仿佛已知其大限。换到手75元,用其中的72元(斥巨资)购得。为了这一天我们起早摸黑辛苦劳作,添置一个“大件儿”的确不容易。几个后生帮着送回家,不长的路,说说笑笑围观群众很多,放到院里又是一番展示摩挲,不亚于现在的“头条”。</h3> <h3>那几天居然不想离开半步,连吃饭都端着碗在旁边逡巡,担心有人“偷”了去,自告奋勇看着。小伙伴趁大人不注意想摸一下绝不允许,摸坏了赔不起的。清楚记得爷爷看它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慈爱怜惜,甚至小心翼翼。每天一睁眼就想看院里这道风景线,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又请村里的木匠打作,支一个柜架子,以免直接接触地面潮湿。画匠涂油漆,主体红色,柜架子蓝色有形似波浪花纹图案部分,内里裱糊兰花花壁纸,平平的展展的,两种手艺人最终合作完成。等油漆浆糊这些干透了,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妈妈家的红躺柜,曾一度引领三乡五里新潮流,那个年代讲究人家的标配,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争相前来观看,一时间成了样板。</h3> <h3>标准模式是红躺柜放置在屋子正面靠墙部分,占据地面1/3空间,对它的包装也是极豪华的:新涂过的红漆油光可鉴熠熠生辉。两个梳妆匣(姥姥家给的陪嫁)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后来先后做了我们几个念书娃娃的书立架。居中的是当年时髦的收音机,立式穿衣镜(后发展成直接吊墙上的中堂),柜子上面的墙上挂有贴满相片的像框架子。条件好一点儿的还摆有座钟,一到整点半点就报数,好生羡慕,妈妈家一直没有这个,直接略过奔石英钟。</h3> <h3>那些年家有两节红躺柜,必是富裕人家,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全在那里面,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载体。妈妈掌管钥匙,平时是上着锁的,小孩儿挨不上边。一节柜里放针头线脑及贵重“细软”,另一节柜放吃的,约定俗成。小时候一直觉得它就是一只神奇的百宝箱,对其充满了无限向往和热爱,总想一探其中的奥秘洞开眼界。</h3> <h3>起初根本没多少东西可放,揭开两节柜盖,大多时候空空如也,不知从何时起,陆续被塞入。过年的新衣服是从这里“变”出来的,腊月二十九俗称亮行头,一直穿到破五(农历正月初五),初六新衣服该统一讲一下卫生了,过年的好吃的油油的蹭的衣服上哪里都是。洗干净叠好放进去,没有特殊日子一般不再拿出来,等疯跑疯逛过整个夏季再取出来,鞋小了裤子短了上衣瘦了,孩子们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妈妈又得从柜里取出针线叵箩急急忙忙穿针引线……</h3> <h3>家里小孩儿多,吃的肯定就不那么宽裕了,好吃的常常被锁起来招待亲戚客人,每次耳朵尖尖的听妈妈开锁头的声音望梅止渴,饥饿限制了我无穷无尽的想象,儿时对实物的渴望溢于言表。</h3> <h3>面案告急,柜盖反面还被用作擀面条揉馒头。正面是现代版的熨衣台。其作用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件小小的家俱,真是物尽其详人尽其力啊!</h3> <h3>小学低段个子矮够不着柜子的平面,踩小板凳伏上面写家庭作业,悄悄当抄稿纸再用橡皮擦掉铅笔痕迹,二年级的圆珠笔三年级的钢笔都曾光顾过那里掉漆处。长高后站地上直接当书桌看书写字(无可坐的椅子)。毫不夸张的说,它伴随我度过了整个童年及少年时代。直至青年时期,随着生活的改善,立柜风靡一时,红躺柜才默默退居幕后,甘当绿叶。</h3> <h3>而今,退休后的老爸老妈早已去首府定居,住着崭新的楼房,屋内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夙命完成,红躺柜静静地躺在我家粮房的角落里无人问津,日积月累斑驳潮湿,柜架子也掉了一脚,一直不忍直视。或许终将它送去旧货市场才是最后归宿。但,留着,始终是一个念想。……</h3> <h3>几度风雨几度情,40年白驹过隙40载春华秋实</h3><h3>40幅华美篇章,伟大母亲历经沉淀历练已迈过69华诞,各行各业日益繁荣富强昌盛,小家的发展变化只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微小缩影,但个人小家与祖国大家一脉相承,足已见证历史车轮碾过的道道印迹,日新月异滚滚向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