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感受自然和生命的魅力

Zach Pan

<h3>研究已经证明,人类起源于非洲,并于6-7万年以前离开非洲,走进亚洲和欧洲。那我们去非洲,不就是回娘家嘛!8月中旬,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我们左手一只机(相机),右手一只架(脚架),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600mm 镜头),坐上无毛的灰鸡,一路依呀依哟喂,我们回娘家啦!</h3> <h3>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我们离开娘家已有好几万年了,从没回去过的我们全然不知那里的天高地厚,很期待去拜访当时没有离开、在那里世代生活的“远房”乡亲和动物们。说话间我们已经抵达肯尼亚首都的内罗毕机场,开始了我们这次在东非感受自然和生命的摄影之旅。</h3> <h3>一踏上非洲的土地,习惯了高楼大厦和人头攒动的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哇,娘家好宽敞啊!只见,远方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中景是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而近处是金合欢树下成群的动物在悠然自得地觅食玩耍,好一派纯天然的、天物合一的自然景观,安逸,祥和。</h3> <h3>没有开发商的产物挡住你的视线,没有化工厂的浊气模糊你的眼睛,在这里,太阳是金色的,云朵是彩色的,而大地是斑斓的。</h3> <h3><b>五大兄弟</b></h3> <h3>来到非洲,大家最急于想见面的就是这五大兄弟。这大师兄自然是大象了,不然怎么叫“大”象呢。它的魅力之处在于,我们只能有时候会手脚并用,它却能始终手鼻并用。怎么会呢?是不是以前也有谁做过基因编辑,但不小心把那段基因放反了,结果把尾巴给整成鼻子了?</h3> <h3>这二师兄非狮子莫属。非洲狮子是老幼皆知的狮子王,威力无比。可现实中的狮子是吃饱了睡,睡饱了吃,有损电影里的高大形象。难得见它上街“买”肉,但也没见它叫外卖呵。</h3> <h3>货真价实的狮子大开口。</h3> <h3>三师兄乃犀牛。非洲犀牛有黑白二种(不是以颜色来命名的喔)。白犀牛是大嘴巴,随处可见,但黑犀牛撅着樱桃小嘴(见照片),可是稀世之宝。在70-90年代的二十多年里,世界上黑犀牛的数量骤降了96%!目前全世界仅存约五千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感谢这母子俩在白忙中来和我们见一面。</h3> <h3>老四也是牛家的—非洲水牛。它们看上去笑容可掬,憨厚可爱,但牛不可貌相,它们发起疯来,数百头每头上千斤所组成的水牛军团,在时速高达60公里的牛蹄下,可谓是所向披靡,连其他四大兄弟都不敢惹它们,这就是牛脾气。</h3> <h3>这五老弟就是花豹了。别看它个头相对较小,但身体粗壮,肌肉发达,奔跳迅捷,集狮虎的威猛和豹猫的灵敏于一身,还穿着一身价格不菲的豹皮大衣。这不,知道我们前面看见了狮子大开口,它不服气地要PK一下,果然比狮子口气还要大。</h3> <h3>它太投入了,简直有点忘乎所以了,忍不住再给它来一张。</h3> <h3><b>野生动物摄影</b></h3> <h3>拍摄野生动物,我觉得有二大要素。第一是用光,这和风光摄影是如类贯通的,因为光影是摄影的灵魂。不同的是,当动物作为一个构图元素时,沉寂静止的画面顿时有了灵气和动感,变得生动和活现。</h3> <h3>安博塞利 (Amboseli) 国家公园,位于肯尼亚南部。Amboseli 在当地的马赛语里意为“咸的灰尘”。除了众多的野生动物以外,它最吸引摄影人的地方是广袤无际的大草原和那咸的灰尘所营造的非洲特有的意境。由于每年漫长的干季,这里植被稀少,成就了典型的、气势磅礴的非洲大场景。</h3> <h3>而干枯的土地上扬起的咸灰尘,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光的魅力。这光和灰的相辅相成,结果就造就了这个词汇——光辉。</h3> <h3>另一个造就的词汇是——脚底生辉。</h3> <h3>野生动物摄影的另一大要素是传神。动物和我们一样是有神态灵性的。如何把握了解它们的习性,传达它们生活中具有故事性的喜怒哀乐,是摄影人所追求的,而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h3> <h3>狒狒。从它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母爱的慈祥和一丝淡淡的忧伤。</h3> <h3>犬羚。它的眼神里传出的是警觉和些许惊悚。</h3> <h3>黑长尾猴。从它的眼神里透露出疑惑和少量的惊恐。</h3> <h3>母子情深。</h3> <h3>“坚持,也许再走十公里就有水喝了”。</h3> <h3>“家里的孩子已有二天没有进食了,希望今天能开荤,弄二斤肉回家”。</h3> <h3><b>魅力多彩的动物天堂</b></h3> <h3>猎豹,动物界的博而特,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没有之一。它们猎捕时的最高时速能达到120公里。它们擅长团队作战,几个兄弟左右布阵,前后夹击,分分钟解决战斗(因为高速下坚持不了2-3分钟,不然身体会发“高烧”而毙命)。</h3> <h3>猎豹之所以能飞速奔跑,归功于它们令人羡慕的矫健身材:小头、长腿、细腰、翘臀,奔跑时单脚着地,脊椎可随着奔跑的节奏而弯曲,堪称速度力学和运动阻力学的模板和标配。可就是天生一幅哭相,两行黑色的泪汁永远挂在眼睛和嘴角间。</h3> <h3>猎豹常见的标准动作是蹲伏在土包顶端,巡视着四周广阔的草原,一来寻找猎物,二来防范突然来袭的捕食者。如果你看见有二个猎豹同时蹲在土包上回头看你,你很幸运了。如果你看见有三个猎豹同时朝你回眸,那是很罕见的。如果有四个猎豹同时作这样的动作,那基本上是不大可能嘀。</h3> <h3>河马:和我比,它们都是“蚊子打哈欠”。</h3> <h3>鬣狗:今天去哪儿吃?</h3> <h3>冠鹤,展示明年最流行的发型和项链。</h3> <h3>猫鼬,潜伏的地下工作者。在地上面时,那同步的哨兵姿势一看就知道是正二八经训练过的。</h3> <h3>黑长尾猴,幸福的三口之家。</h3> <h3>“喂,没见过谈恋爱啊!”</h3> <h3><b>马赛人</b></h3> <h3>东非行的另一个难得的经历是感受马赛人 (Maasai) 和他们独特、鲜明的文化传统。马赛人,既说 (sai) 马赛语 (maa) 的人,属于尼罗河流域的半游牧部落。他们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坚持自己的传统习俗。马赛村子里是数个土坯、树枝和牛粪砌成的茅屋,用树杆做成的栏杆围起来以防野生动物。其原始程度,令人震惊。由于建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发展旅游业的需要,马赛人失去了2/3的家园,被“赶”到了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南部,生存状况触目惊心。</h3> <h3>马赛人的茅屋里,只见一个烧牛粪的坑(厨房)和几个像床的土台(卧室)。我在想,这和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精装修要相差多少年?可马赛的女孩身着鲜艳的裙装,稍显羞涩的脸上泛着自然的笑容,透露出单纯和幸福,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了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强烈反差。</h3> <h3>马赛人的传统习俗是重男轻女,一夫多妻。而一个男人的富裕程度取决于他有多少头牲畜,据此也决定了他能娶几个老婆和有几个孩子。马赛妇女负责家里家外的一切劳动。</h3> <h3>马赛男孩从小就参与家里牲畜的放牧。这是他们在学校(就是一间大一点的茅屋)里“上课”。</h3> <h3>男孩们在十几岁接受割礼仪式,经过数年的捕猎和“战斗”训练以后,成为一名战士。所以在路上最常见的就是披着五颜六色的“床单”、人手一根“打狗”棍的“站士”们。这棍儿可是马赛战士的标配,就像当今城市白领人手一个的智能手机。只到近年为止,要成为战士的及格考试,就是单独用这棍矛去杀死一头狮子。要赢得姑娘的芳心,在我们城市里拼的是有房有车,而马赛小伙除了有房有牲畜外,还要比一项特殊才能——著名的马赛跳。</h3> <h3><b>旅行贴士</b></h3> <h3>肯尼亚的旅游业非常成熟和发达,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通过肯尼亚旅行社协会 (www.katokenya.org) 报价,从回复中选一家旅行社,确定行程,交钱,到抵达后接机、送机,一切照章办事,专业也敬业。别以为大草原上总可以海阔天空任驰骋,有时也和城里一样——堵车。</h3> <h3>住宿可选择帐篷或旅馆。旅馆的设施和环境是令人惊奇的4-5星级。在饭厅吃饭,可以眺望眼前一望无际的非洲草原,和草地上也在吃饭的斑马和羚羊们。</h3> <h3>去饭厅吃饭,惊喜地发现一位高大的非洲帅哥在一本正经地、“哧拉、哧拉”地炒菜。赶紧要了一份,正准备走时,那黑肤白齿的帅哥突然冒出一句“要酱油吗”?顿时把我给愣住了,只有挂在我嘴边的青椒肉丝在晃荡。</h3> <h3>广袤的非洲大地孕育了生命。来到东非草原的动物天堂,见证了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由基因控制产出的千姿百态的“作品”,体验了时间的长河给人类带来的千变万化,目睹了美丽的金色非洲。自然和生命的魅力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绚丽色彩,就像这旖旎的晨曦朝霞和迷人的落日余晖。为此,要常回家看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