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外嵩山

壶源逸之

<p class="ql-block"> 賀外嵩山</p><p class="ql-block"> 逸之</p><p class="ql-block"> 讀外嵩山新农村改造,有感於懷!</p><p class="ql-block"> 一草一木一山水,</p><p class="ql-block"> 春華鞦實外嵩山。</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村民風純,</p><p class="ql-block"> 多姓和共村民賢。</p> <p class="ql-block">外嵩山全境,横着看哦。</p> <p class="ql-block"> 外松山</p><p class="ql-block">概况:</p><p class="ql-block"> 外嵩山地处,群山环抱,崇山峻岭,谷深崖陡,重峦迭翠,茂林修竹,颇有中岳嵩山之气势。且钟氏、方氏等祖籍都源于河南,故以“嵩山”命名,以示纪念先祖,族谱有此记载。里嵩山和外嵩山合称嵩山。</p><p class="ql-block"> 外松山村,隶属桐庐县新合乡,位于新合乡乡政府所在地,松山溪与旧庄溪交汇地。东邻新民村,南接引坑村,西依旧庄村,北靠里嵩山村。距桐庐县城42公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及沿革:</p><p class="ql-block"> 1.乡名沿革:</p><p class="ql-block"> 辖地旧属水滨乡。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为四管乡。1950年春,分置新四(外松山、里嵩山、大畈、外潘、小良坞口、杨家岭脚,菜坞、大小桃岭、旧章、湖田、丁家岭、山桑坞、雪水、里丫),新民(引坑、盛村、高枧、曹家、何家、坑口、山河、雅芳)二乡。1956年6月,重新合并,故称新合,命名为新合乡。1958年10月,建制为新合公社。1959年3月,废置新合公社,并入窄溪;同年7月,划归浦江县,为普丰公社新合管区。1960年,复置新合公社,隶属义乌县。1962年7月,还属桐庐县(摘自桐庐县地名志)。1983年10月取消新合公社,重新恢复新合乡,辖地不变。</p><p class="ql-block"> 2.村名和隶属的沿革:</p><p class="ql-block"> 1939年前归属水滨乡;1939年四管乡村名外嵩山;1958年更名新合公社新益大队;1983年10月改用古名,谐音称今名外松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姓氏组合,五姓鼎立,多姓共和:</p><p class="ql-block"> 五姓鼎立,许阮钟胡方。据今外松山村尚存的阮、钟、方三姓氏老谱考査,阮姓是现有谱可考查的姓氏中,最早在外松山定居的。但从村舍布局分析,可以这样认为许氏应该略早于阮氏,许氏台门在村的最前面并且是最中间的位置,阮氏在许氏台门后面后,钟氏应该是阮氏之后,或钟胡迁入的时间差不多,胡氏略早于方氏。形成五姓鼎立,少数姓氏众多。</p><p class="ql-block"> 1.阮氏:阮氏始祖讳延龄公,生于南宋乾道四年,从姑苏常熟迁此,约八百余年,台门名曰“阮新德堂”。</p><p class="ql-block"> 2.鍾氏:鍾氏迁入外松山村的有三拔人,构成了外松山锺姓族群。(1)元至正中期,里嵩山讳仁惠公迁入,村西侧建独立台门----下園,流演派,约七百余年,台门名无考;(2)明嘉靖中期,旧庄讳良策公之幼子讳可谏公迁入,在许氏堂楼东南面,约四百多年,建造独立台门“種德堂”,俗称:前萌堂;(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讳根芳公,从湖田迁入,居住店口。</p><p class="ql-block"> 3.方氏:明弘治年间,方氏桐江嵩山始祖讳典公,由淳安漠川迁入,娶锺氏讳久瑚公之女,约五百余年,台门名曰:“餘慶堂”。</p><p class="ql-block"> 4.许氏,独立台门“一本堂”;胡氏,独立台门“胡仁德堂”。许氏胡氏族谱遗失,暂无家谱传承,所以迁入的确切时间,嵩山始祖,现暂无法考证,有待求证。</p><p class="ql-block"> 5.胡氏。待查。</p><p class="ql-block"> 6.除五大姓氏之外,还有其他姓氏迁入:讳方士埥公之次女婿讳倪兆禧公,十九世纪末从上施迁居,倪氏倪如亚;周氏周城城和周土梅;李氏李柏定;陈氏陈仙花;曹氏曹胜利兄弟,从野丫村迁居二户曹氏曹宜宾和曹永良;赵氏赵国根兄弟(属寄居,现已迁出);潘氏潘荣林。</p><p class="ql-block"> 7.虽然明末清初有金氏、程氏、朱氏、严氏、赵氏、于氏(可能是储氏,与引坑储氏是本家,待考)等迁入,但是这些姓氏都没有在外松山繁衍生息下来,因为各种原因已湮灭。</p><p class="ql-block"> 今外松山以许、阮、钟、胡、方五大姓氏为主体,以其他姓氏为副体,构成一个多姓氏和谐聚居的村庄。这在新合乡独一无二,在桐庐江南也纯属少有。故称百杂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形,古树与风水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 外松山的村地形酷似一只金畚箕。北靠后门山;东边卸山头,像青龙盘居左侧;西边金家山(俗称“象鼻型”),似白象驻右侧,有青龙白象守门之势,风水极佳,理想宜住地。</p><p class="ql-block"> 自然环境总是有缺憾,外松山就是这样。卸山头与大坞口之间有个空缺,村前地势又过低。金畚箕就有了一个缺漏。</p><p class="ql-block"> 有遗憾总要想办法弥补,有美中不足处就要修补。于是先辈们修筑了养垅与横塘塍,构成一个尽善尽美的村环境。这样一来就成了风水宝地了。</p><p class="ql-block"> 古树:原来村四周,有众多的数人合抱的红豆杉、枫树、银杏、麻栎树、苦槠树、甜槠树、马尾松树等,参天蔽日,郁郁葱葱,绕村环抱,天杰地灵,钟灵毓秀。惋惜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批古木大部分为支援造船业被砍伐,像香火背后的几人合抱的银杏树,像收购站的高大的红豆杉,都是那个年代被砍伐的。现今仅剩,养垅的树木,村左前苍劲的麻栎树和村右前侧千年红豆杉了。甚是可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凿井饮水:</p><p class="ql-block"> 凿井打水。由于村庄离长流水源----壶源溪源头店口溪较远,村民为解决饮用水,只能凿井取水。村中原凿有两口古井,一口在阮家台门外东南路边,另一口在新屋的东北角。因为阮家台门外古井水质不好,不能饮用早被废弃了,很多年轻人都不甚知晓,新屋的东北角那口古井,水质上等,甘甜可口,冬暧夏凉,一直作为全村人的饮用水源。</p><p class="ql-block"> 关于外松山的饮水,是闹过笑话的。集体经济的时候,每到夏秋季节天气干旱,年轻人早上出门干活,都挑一担空水桶,拎满水,回家吃午饭时挑回家。于是周边的姑娘觉得嫁到外松山吃水都成问题,纷纷远离,这个成了拒绝外松山小伙子求婚的理由。其实这足以证明外松山小伙子勤劳哦!</p><p class="ql-block"> 由于人口骤增,古井已无法承揽全村人饮用水问题。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阮家台门前和胡家台门前分别挖掘两口大井,大井上小下大,蓄水量大,但两口水井的水质不好,只用作女人浣洗衣服和干旱时抽水灌溉农田之用。改革开放后,为了提高饮用水质量,先建造程家山的凉凉水凼自来水,后又建造了卸坞自来水,从此不用打水,担水,彻底解决饮用水问题。</p><p class="ql-block"> 村前有二口水塘,二口水塘各有用途,一个洗涮粪桶之用,叫粪塘;一个洗菜之用,叫新开塘,二口水塘又为消防提供充足的水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子格局:</p><p class="ql-block"> 外松山村子格局。整个布局以阮家台门、许家台门、池塘为轴线,座北朝南,其他房屋建在东西两边。下園在村西面,胡家、方家在东面,鍾種德堂在东南面。格局罕见。现在虽然老房子被拆除了,但是阮家大厅(建于嘉庆十四年,距今二百四十年历史)和台门,许家堂楼还在,当然中轴线也还在。</p><p class="ql-block"> 阮家台门是一个二进两厢房的徽派四合院,许氏台门是一进四合院,下園也是十三间的开放式四合院,胡家是开放的四合院,新屋是一进四合院,包括宝福家现已经被拆除的老房子也是四合院,皆是江南典型的家族集居式民居。外松山是多个四合院的组合体。</p><p class="ql-block"> 新德堂,俗称阮家台门,是外松山最大的台门。二进院落的徽派建筑的四合院,东西各有两幢厢房。座北朝南五间主屋,主屋略高于厢房,中间是堂屋,堂屋是古时娶媳拜堂、嫁囡告别、丧事出殡的地方,两边各二间房;主屋南面是天井,天井用溪石砌成;中间是大厅,据《嵩山阮氏宗谱》记载落成于嘉庆四年十月十八日,至今二百二十余年,是族人议事、集会和操办酒宴的地方;再南面又是天井;天井西、南是一个七字形的围墙,南围墙正中是大门,大门顶有用大理石雕刻“阮新德堂”。围墙有一根大石门槛,下门槛有三四个台阶。厅东西两边是厢房,厢房各有两幢平排的房子,平排房子之间有小天井隔开,厢房略低于主屋和大厅。阮家台门是典型的家族集居的江南民居。</p><p class="ql-block"> 方氏原住地,在金家门外,后古住地为三地处:里方家,外方家和新屋。新屋是方氏从朱氏手里买来下的,整个四合院,十三间房子,又称十三间头,朝东是三间主房,稍高;朝南、朝北各五间厢房,稍低;东面是围墙,围墙很高,超过二楼楼板,中间是两扇式的大门,南北各一扇式的小门。中间是一个若大的天井,天井用溪石砌成各种图案,天井四周是石板。沿走廊可以到任何一家,雨天不会湿鞋。整幢房子的地下水道做得很好,无论多大的雨,天井也不会水满。一个标准徽派四合院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展:</p><p class="ql-block"> 由于各姓多自远处迁入外松山,产业微薄,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全村200余人,仅有自己薄田50余亩,肥田都为邻村富人所有。许多村人迫于生计,农忙时回家种田地,农闲时远走他乡打炭篓,散居他乡。1950年,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在政府关怀和兄弟村支援下,土改结束全村有田120余亩,基本生活有了着落,外出“打炭篓”锐减。时间推移,人口迅增,土地缺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人挥锄挑担,在蒲畈荒滩、下溪角头开垦新田。外松山村的人均亩分数,超过了新合全乡的平均数,成为里面四个村子中,唯一不吃供应粮的村,这是全村人艰苦奋斗的成效。外松山发展讯速。</p><p class="ql-block"> 现在外松山还在继续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新农村改造:</p><p class="ql-block"> 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实施新农村改造,政府支持,村干部带头,村民全员参与,外松山村一日三变,焕然一新,走进外松山,置身世外桃源。有空去观赏,一定让您大开眼见。</p><p class="ql-block"> 读文中的美图,你也能感受得到,外松山的美。</p><p class="ql-block"> 中国在发展,浙江在发展,桐庐在发展,新合在发展,外松山在发展。</p> <h3>新屋古井</h3><h3> 新屋古井,砌成垂直圆柱,井口与井底一样大,大小足以让一个大人能顺利爬下爬上。听老人说:古人挖井很讲究,井的四周一层黄泥,一层木炭,一层棕,这样防止可以地表污水进入井里,确保进入井里的水纯净、纯清。新屋古井,井圈很小,大水桶横放所剩空间不多,别的井是用绳吊水的,这井不行,井口太小,用绳子吊水易碰坏木桶。这井拎水上来,是用井钩的,我们叫桑叶钩,就是用毛竹稍,底部一节毛竹的竹枝留大概八九公分的样子,足以钩住木水桶的长度,但又不能过长,过长钩住木桶困难。井钩的长度是根据井水的深浅决定的。一般井钩钩反面都会用刀劈出一个小小的口子,夏天到井边可以舀水喝,嗞嗞地从竹罐吸吮中水来,水凉丝丝,微微甜的,进入肚子就是那个凉爽。夏秋季节,枯水时节,人们爬到井底去舀水。每年枯水期都会有人自愿爬下井底,把淤泥和石子清理干净,把污水舀出。所以几百年来,这井水始终清洁,依然可直饮。</h3> <h3>养垅:</h3><h3> 卸山头与大坞口之间有几百米的平地,这是金畚箕的缺憾之一。要填补这个缺憾,古时挖土造山,肯定是不可能的,那样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太大太大。古村人很聪明,想出了一个绝顶聪明的办法,在卸山头与大坞口之间植树造林,这样省时省力。但也是有难度的,因为古时土地都是私人的,每用一寸地,每征一分地,都会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就是造林边上的土地种庄稼也会受到影响。当时解决这个事一定动了很多脑筋的,点赞古村人的聪明,点赞古村人的奉献。养垅种类繁多的树木,不仅编织金畚完美的边框,养垅树林还有防护功能。村规民约规定:谁砍伐养垅的树,就要遭到非常严重的惩罚。也许是这个原因,养垅的树木得以保全下来了,即便到现在没有人敢砍伐养的树木,包括已经自然死亡的树木。</h3> <h3>  香火背后,原来有棵硕大的银杏树,数人合抱的参天大银杏树,在支援造船业的时候,轰然倒下了。追念它的高大威猛,追念古人的环保意识。</h3> <h3>横塘塍</h3> <h3>横塘塍:</h3><h3> 前面讲了,作为金畚,还有另一个缺憾。外松山里高外低,村里面的宝贝易外漏,村外面的宝物进来了也不易留住。怎么解决这问题呢?在许家台门前,等场到新开塘之间修筑一条塘塍,就是“横塘塍”,“横塘塍”用黄浆泥砌筑,尤如畚箕前横档,拦挡住已扫进宝贝,留下原有的宝贝,形成完美无缺的金畚箕。因为用地少,显然修筑横塘塍比造养垅要简单多了。</h3> <h3>古树:</h3><h3> 原来村四周,有众多的数人合抱的红豆杉、枫树、银杏、麻栎树、苦槠树、甜槠树、马尾松树等,参天蔽日,郁郁葱葱,绕村环抱,天杰地灵,钟灵毓秀。惋惜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批古木大部分为支援造船业被砍伐。现今仅剩,养垅的树木,村左前苍劲的麻栎树和村右前侧千年红豆杉了。甚是可惜。</h3> <h3>槠树</h3> <h3>  苦槠树,为乌梓树;甜槠树,为白梓树。</h3><h3> 细心的人,会发现地面到树干一米二左右,有一木洞。我小时候,每到秋天梓果成熟,与小伙伴们相约去捡果,地上的捡光了,由于大石头掷向槠树,振下已开裂的果实,久而久之,槠树就有了这树洞,成了历史的见证。</h3> <h3>  春季的麻栎树,绿叶披身,浓蓝嫩绿,充满生机,活力四射。</h3> <h3>麻栎树</h3><h3> 秋日的麻栎树,金黄的叶挂满枝头,确实唯美。</h3> <h3>麻栎树,高耸入云,数人合抱,几百年来,枝繁叶茂,风华正茂。</h3> <h3>雌雄同株南方红豆杉</h3> <p>柏树</p><p> 双柏交根</p><p> 新甫移来翠作容,</p><p> 磐根交结古遗踪。</p><p> 影摇平野枝枝合,</p><p> 柯卷寒烟叶叶通。</p><p> 并吐赤心争似棘,</p><p> 双高晚节不输松。</p><p> 余阴犹庇山村古,</p><p> 风雨年年欲化龙。</p><p> 读古诗,足以让人感觉到,古人对“柏树”的敬意。</p><p>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杭州日报,浙江日报相继刊登关于“柏树”的报道。林业专家实地考察,并正式为“柏树”正名,“柏树”学名:南方红豆杉,而且是少见的雌雄同株南方红豆杉,浙江境内像怎么大又雌雄同株南方红豆杉是唯一的一颗,全国罕见。国宝级的雌雄同株南方红豆杉。</p><p> 旧时在红豆杉旁建有“柏母庙”,俗称“柏树殿”。周围村人认此树作义母者甚多,在取名时,冠以“柏”以示母仪;小孩头痛脑热的,来祈求“柏树买娘”保佑。求得保佑,天天快乐,年年健康,一生平安。</p><p> “柏树”的风风雨雨。据前辈们相传,有外地人出高价购买“柏树”,昔人为了保护“柏树”不被砍伐,在古树四周钉上一尺长的铁钉,古得以保全下来,另一颗生长在离“柏树”不远处的红豆杉,就没有怎么幸运了,六十年代被砍斫。今年年初,有人礼佛“柏树”,蜡烛点燃了保护“柏树”的干燥竹片,村委干部、老百姓、名绅想尽各种办法,请林业专家,古木专家会诊。挂营养液,夏天用高压水枪给树冠喷水。花费巨资,全员倾力,古树得以保全,新枝吐蕾,枯枝发芽,现在红豆杉,绿荫依旧,青春依然,精神焕发,生机勃勃。</p><p> 可推昔日情景。红豆杉给村人带来无限的生机。</p> <h3>新农村改造后的外松山。</h3> <h3>  外松山在改革浪潮中涌现了许多走在前浪的名企业家、名士乡绅。杭州达利富丝绸染整有限公司董事长阮根尧,杭州广厦建筑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民盟杭州上城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钟荣川,浙江紫金港控股公司董事长钟金强等就是杰出代表中的精英。乡绅士们心系家乡,心系家乡的变化,关注家乡的人事,关爱家乡老人,赞助老年会钱物。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松山人走向前浪。</h3><h3> 外松山走在新农村建设的前沿。</h3><h3> 今年规划在高路下建造新农村,已安排三十户,有十户开始破土动工,明年你将看到一幢幢漂亮的新房子。</h3><h3> 中国在发展,浙江在发展,桐庐在发展,新合在发展,外松山在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