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大西海岸,走进山东名师——聊城市孙秀敏老师执教《速度、时间、路程》

俞凯茜

<h3>  12月5日,一场冬雨之后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空气异常清冷,而珠江路小学的体育馆里却暖意融融。今天来自聊城市东昌府区河东小学的孙秀敏老师执教的一节《速度、时间、路程》一课,受益匪浅,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赞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孙老师的课堂。</h3> <h3>孙老师的开课很特别:你们能用数说句话吗?像4辆、35人、8个这些都是数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学生们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h3> <h3>这个白白胖胖的小伙子自豪的说出自己家里有四辆车,引得台下老师开怀大笑!谈笑中,孙老师机智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h3> <h3>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利用双十一物流中心的繁忙景象,进入了今天的问题情景。</h3> <h3>自己看信息、自己提问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h3> <h3>瞧,每个孩子的小眼睛紧紧的盯着孙老师,他们认真的思考,积极的表达,完全被这堂课所吸引。真是一群会思考,会倾听新时代好少年!</h3> <h3>解决问题不是目的,“你能以大货车为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新问题的抛出,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h3> <h3>彩色纸条的闪亮登场,引起了全场师生的轰动。式形结合,将静态变动态,由学生模拟大货车小火车运动方式,让孩子自己贴一贴,比一比,指一指。速度、时间、路程的表象清晰直观的在孩子们的脑子里建立。</h3><h3></h3> <h3>“260千米,65千米。同样是千米,它们有什么不同呐。”在比较中,速度的单位应运而生。照这样继续走下去,在变与不变中,孩子们对速度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h3> <h3>学生们在孙老师的点拨和引领下,学的精彩,问的精彩,说的精彩!瞧,省教科院的徐云鸿主任也被深深的吸引。</h3> <h3>概念理解透了,建立模型也就变得简简单单了。<br></h3><h3></h3> <h3>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就会给你足够的精彩!你看,学生一口气就说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乘二除。</h3> <h3>“你们知道吗?早在这节课之前大家已经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了。”一句话将学生带入了已有的知识情景中,不止是四年级,三年级、二年级数量关系都是相通的。随着这一关键环节的实施,数学模型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越来越丰满。孙老师本着“通则达”的教学理念,疏通了小学阶段的各数量关系之间的共同之处。</h3> <h3>接下来的评课环节中,聊城市教研员时杉老师代表磨课团队阐述了本课的设计意图。尽管她很谦虚,临沂市教研主任于江美老师还是对于这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于主任展示了她抓拍的两张特写镜头。让全场老师思考彩条的作用是什么?模型是怎么来的?模型是谁来找的?尤其是对这节课的落脚点——数量关系都是相通的,表示出极大的认可!</h3> <h3>会议散了很久后,听会的老师还意犹未尽,围着孙老师交流探讨,添加微信,孙老师圈了一大波粉丝了呐。</h3>

老师

学生

聊城市

这节

精彩

孩子

思考

速度

课堂

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