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薄凉,安暖同行

雅音含晴

<h3>流年真的转瞬即逝,曾经以为遥远的日子如今就在你我的身边一晃而过,当翠绿年华转身而去时,我们连诀别的勇气都没有,身处尘世之中的人们,忙碌得都如同蚂蚁般,连感叹的时间都没有。</h3> <h3>今晨飘舞于空中的雪花夹杂着细雨弥漫天际,洋洋洒洒地向人们宣告着,冬已着一身素衣缓缓而来,没有了往日的姹紫嫣红,却轻描淡写地勾勒出一幅洁白的画,纯洁通透,轻盈自然。可一会儿功夫就被冬日暖阳融化为水,沁湿大地,心知真正的严寒已并不遥远啦。</h3> <h3><font color="#01010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雪景寒林图》北宋 范宽</h5></font></h3> <h3>望着一排排干枯的树木,看着残落一地的秋叶,便想起学习花道时常常翻阅相关书籍时所看到的“寒林”,便是指秋冬季节时的林木。</h3> <h3>与唐人描绘花鸟,总是选择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时刻来歌颂生命的幸福感相比,宋元人却异常迷恋寂寥的秋与冬,常常是疏枝淡花、寒鸟孤鸿,体现出清冷旷远、超然物外的时代趣味。</h3> <h3><font color="#01010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寒林平野图》北宋 李成</h5></font></h3> <h3>古代宋人画山水,有专门的“寒林”一路,以描绘北方入冬时节树叶落尽以后的荒寒枯净。五代宋初的画家李成,作画善用淡墨表现丰富层次和虚旷的空间,以空灵的笔画出寒林的情态,且独创了“蟹爪”法来刻画寒林之境,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被誉为“古今第一”,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出宋人眷爱寒林的独特美学品格。</h3> <h3>由唐入宋,仿若夏末秋初,季节从繁花盛放逐渐入于寂灭。寒风凛冽木萧萧,幽深枯硬寒水湛,岩渚汀州亦有致,较春树的万花欲放,夏树的苍翠欲滴而言,萧瑟寒林亦非寻常人皆可欣赏喜爱的,它那超凡脱俗的景象非得深入细细体味,才方可品尝其中之奥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读碑窠石图》北宋 李成</h3> <h3>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美学欣赏和思想内涵上来讲,寒林褪尽浓艳了无牵挂,万般繁华离枝叶,表现出一种甘守寂寞、孤傲高洁的精神,它那盘结的老根,交柯向上的枝干,蓬勃为一团,透着股特别的倔强意味,本身即具有另类的美感,虽说是枯枝,却包含着生命的萌芽,孕育这冬天的生命,即使飕飕的西北风吹着落叶扫地作响,即使裹在纷飞的大雪和厚重的雾霭之中,亦透出深邃的禅意。</h3> <h3>其实在勾画寒林的士人笔下,自然界中的风物和草木,早已不是什么具体的物象,而是高洁傲岸、坚贞不屈的人格化、精神化、情感化的象征,令人忘记时间,远却红尘。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那种挣脱和否定的力量,一切过往都在冬季还原了本色,平淡而润泽,不再是一味地生长,而是更注重内心的沉淀,期待着明年的再次生发。</h3> <h3><font color="#01010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晴峦萧寺图》北宋 李成</h5></font></h3> <h3>这两天看到金刚老爹写的《学佛杂忆》此文,其中提到他曾经有好几年的时间都处在人生的低谷之中,几乎与外界隔绝,后来有缘学佛,并且开了一间民宿,虽然现在的外在生活环境和条件与之以前在国外开公司时的生活水平相差甚远,但他却发现自己每天早晨醒来时嘴角上扬,是带着微笑醒过来的,感到了生活的幸福。</h3> <h3>有时人生真的就是应了那句很久以前流行的话:当上天给你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得失吧,只要用感恩积极的心去面对生活,相信所有失去的,都再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我想这两年的自己虽然失去了许多安稳,但却也收获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与理念,认识了一些令我崇拜敬仰之人,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了解到原来生活还可以有另一种精彩。</h3> <h3>或许人生有时就宛若秋冬之时干枯的树木般寂寞、孤傲,但那盘结的老根和交柯向上的枝干孕育着萌芽,待春暖花开时再次一树繁花,惊艳整个春天。所以任何时候,人只要不放弃自己,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就会在一路的颠覆中重新修建好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如海明威所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希望每一天我们都能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江归棹图》北宋 宋徽宗赵佶</h3> <h3>雪花是薄凉的,而我只想做一个淡然看花之人,在匆匆岁月中,盈握住身边的幸福,时光那么浅,岁月如此长,无论季节如何更迭,我都想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拥抱这份薄凉,回之以真情,在寒冷的日子里,我便是那个与你安暖同行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