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主题活动中的运用

心中有明月

<h3>思维导图作为思维过程、思维结果以及思维信息提取的载体,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近几年来,思维导图开始被运用到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中,那么,什么是思维导图,怎样绘制思维导图呢?</h3> <h3>一、什么是思维导图</h3><h3> (一)概念</h3><h3>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辐射性思维表达工具,主要集合了图形、文字、颜色、结构、结构、空间关系等多种表达要素,将思维的内容按照不同层级关系的主题词与关键图相互关联起来,围绕中心主题构成思维的地图。</h3><h3>(二)关键要素</h3><h3>第一要素:中心图。</h3><h3>中心图就像脑细胞的细胞核,它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思维导图的中心。中心图位于整个画面的中心,建议采用三种及三种以上的颜色,以此提高对中心主题的深刻记忆。图画内容要与中心主题相关,简单明了地表达主题思想。中心图一般占据画面的1/9或者1/12。这个大小可以通过将纸张折出“九宫格”或“十二宫格”来预估出长宽尺寸。</h3><h3>第二要素:分支。</h3><h3>分支是思维的真正载体,也是思维导图的骨骼,是整个思维的框架,通常由主分支、次级分支由粗到细与中心图发散相连。各个分支托住本分支相对应的关键词。颜色是思维导图非常重要的元素。各个分支要使用不同的颜色,以此发挥颜色对思维“分类”“归纳”的辅助功能。建议分支之间的颜色遵循“冷暖相间”的原则,也就是冷色、暖色相互间隔开来,以此保持思维的清晰、持续活跃状态。同一分支内部从主分支到次级分支到再次级分支都要使用同一色系,以此保持分类的同一性。</h3><h3>第三要素:关键词。</h3><h3>关键词是思维导图的灵魂,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结果都要通过关键词用最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思维更迅捷,更概括。绘制思维导图时,关键词通常都采用黑色,醒目、抽象、简洁。关键词的位置一般位于分支的上方,不建议写在分支左右两边、下边或者后边。所以引出分支的时候要注意倾斜度,避免垂直分支出现后关键词无法书写。</h3><h3>第四要素:关键图。</h3><h3>关键图是位于中心图外围的所有图形,是思维导图的“眼睛”。关键图的大小只要不超过中心图即可,简单概括出关键词的主旨,并不要求画得完美漂亮,只需要贴切地表达中心词的意思,在美观与美学上并不作要求。如下图:</h3> <h3>二、思维导图的绘制步骤</h3><h3>第一步,绘制中心图。</h3><h3> 在画面中心约十二分之一的大小范围内画下中心图。“无人机”主题的中心图可以任意画一幅简单的无人机,并写下主题词。</h3> <h3>第二步,总览关于无人机的知识体系,确定知识分类,绘制第一个分支。</h3><h3> 关于无人机的知识体系,经过讨论与梳理后确定了包括相关概念、分类、结构原理和历史四个方面,因此将绘制四个主分支。从一点钟方向引出第一个主分支,并添加关键词“相关概念”。引出次级分支,分别添加每一个次级分支的关键词。如图:</h3> <h3>第三步,顺时针布局,添加所有分支及关键词。</h3><h3> 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将其余分支依次添加。注意分支的颜色可以冷暖相间,各不相同,分支的角度避免出现垂直的现象。关键词要写在分支上方,字体由内向外逐渐缩小。如图:</h3><h3><br></h3> <h3>第四步,添加关键图。</h3><h3> 所有分支布局完成之后,在相应的位置添加简单的图形,完成关键图的绘制。如图:</h3> <h3>下面,将以一个幼儿园生成主题为例,描述思维导图在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运用。</h3> <h3>从视频当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发现了一只蝴蝶,这让孩子们很兴奋,他们叫着,笑着,讨论着,有的孩子说:“你看,它的翅膀下面有一个虫子(蝴蝶的身体)!”有的孩子说:“它的翅膀是黑色的,是有毒的!”有孩子说:“它会飞走的!”“蝴蝶”无疑成了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及时抓住孩子们这一兴趣点生成课程。那么,应该怎样生成?思维导图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我们看出,孩子的讨论围绕蝴蝶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展开,那么,我们可以确定思维导图的“中心图”就是“蝴蝶”,“分支”有可以有三个或者四个,“关键词”主要有“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与人类的关系”等。确定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绘制思维导图了,如下图:</h3> <h3>以上是我根据思维导图的绘制步骤绘制的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老师们在绘制时,可以和小朋友边讨论边绘制,也可以讨论梳理后再绘制,熟练后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绘制,有了思维导图,我们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的时候思路就会变得很清晰。以下是一些思维导图的绘制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h3> <h3>思维导图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建构课程框架,如何更好的使用思维导图,还需要大家共同探索,共同分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