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伢儿”的故事

菜葱茏

<h1> 娇惯小孩,华容话叫“惯伢儿”。有的伢儿经得起惯,有的伢儿经不起惯,所以人们对如何教育小孩,就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主张“严”,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理论。有的主张“打一掌儿摸一掌儿”,就是不能一味地“打”字当头,在打了一巴掌后,再抚摸一下打过的地方,态度亲切地问“还疼吗?以后要听话啊”。这样“哄一哄”,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抚慰。显然这个“打一掌儿摸一掌儿”的做法比较理性,刚柔相济,恩威兼施,让小孩从小就懂得一些规则。</h1><h3></h3><h1> 但有的父母对小孩舍不得“严”,什么都由着小孩的性子,娇惯的结果是把小孩“惯坏”了。华容话里有一句形容娇惯孩子的话,叫“惯得鼻涕都搭不上”——大概和“稀泥巴糊不上壁”有相似的意思。小时候,常看到大人故意逗小孩玩,装做擤鼻涕然后朝小孩身上甩鼻涕的样子,说“哎呀,鼻涕都搭不上了”。对被娇惯得不像话的孩子,也有人没好气地说:“惯得鼻涕都搭不上哒,长大了有么子用啊!”</h1><h3></h3><h1> 现实生活里,确实有很多一味娇惯孩子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我们乡邻里有一种说法:“伢儿要么子,想‘命方’都要把得他,要天上的星星月亮,都要拿篙子戳得他。”</h1><h3></h3><h1> 我乡下老家有个邻居,三代单传,喜得一子,取名“天宝”,意谓“老天爷送来的心肝宝贝”。这天宝就成了全家人的“命根子”。那时穷,再怎么娇惯,在物质方面也无能为力,就在力所能及的行为方式上娇惯。正所谓,捧在手心怕飞,含在口里怕化。尤其是天宝的奶奶,对天宝疼惜得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疼孙界”的一朵奇葩。</h1><h3></h3><h1> 刚出生时,奶奶怕天宝吸奶费劲,就要天宝娘把奶水挤出来,再一汤匙一汤匙喂给小天宝吃。后来有城里亲戚给拿来一个奶瓶,天宝娘就把奶水挤进奶瓶,再给小天宝吸食。奶瓶里有根吸管,奶奶觉得奶水要通过吸管吸出来,那岂不让孙子太费力气?她就把那根吸管拔掉,让孙子从奶瓶吸奶,还是和用汤匙灌奶差不多。后来不吃奶了,改吃饭,奶奶就把给天宝吃的饭菜,搅拌到一起,用铁挑子扎得乜烂乜烂的,近乎烂泥,生怕他宝贝孙子吃饭费了牙齿。</h1><h3></h3><h1> 因为娇惯,小天宝成了家里的小霸王,说怎样就怎样。有一年秋天,天气很凉了。天宝娘去水塘洗衣服,小天宝也跟去了。大概是小天宝想起了小孩们在水塘戏水打泡泅(游泳)的情景,就要他娘下到水塘里打泡泅。</h1><h3></h3><h1> 天宝娘一个女人,哪里下过水打泡泅呢?加上是深秋季节,水是那么地凉。所以,天宝娘这次并不依着他,只是拿话百般哄他。天宝哪里听“哄”啊,非要他娘下水不可。他娘冇办法,就下水站在水里,只用手击打着水。天宝还是不依,说打泡泅不是这样子。他娘就两手抓住塘边的茅草,两只脚扑通扑通起来。但天宝还是哭闹着说不是这样的,要他娘把头“沕”(mì,淹没)到水里。他娘哪里有“沕水”的功夫啊,天宝就大声哭着叫着。哭闹声惊动了奶奶,奶奶跑过来,就大骂天宝娘,说:“你个老妈日的,你就把脑壳沕到水里唦!”天宝娘在这“上压下逼”的势态下,唯一的选择是屈服,她把牙齿一咬,就把头钻进了水里。但她刚把头沕到水里,就“噗嗤”一声猛地冲出了水面,并发着急促的咳嗽声,显然是呛水了。</h1><h3></h3><h1> 天宝看到他娘这个样子,才破涕大笑起来。孙子笑了,奶奶就一声“儿”一声“肉”的抱起天宝,转身回去了。而喘着粗气、一身湿漉漉的天宝娘,独自在瑟瑟秋风里,牙齿敲着牙齿,“阿秋”“阿秋”地,喷嚏打得山响。</h1><h3></h3><h1> 奶奶这么惯着她的孙子,她以为是爱,出乎她意外的是给她的心肝宝贝孙子,带来了痛苦,甚至是终身的痛苦。</h1><h3></h3><h1> 因为小天宝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失去了本该有的锻炼机会,从而导致很多生理缺陷。比如,天宝的牙齿咬不动一点点硬性的东西,连炒的肉都吃不了。尤其是到了换牙齿的时候,旧牙齿掉不了,新牙齿又长出来了,形成前后两排。去看医生,医生只能用钳子拔掉旧牙齿。这使她的宝贝孙子遭了罪。新的牙齿长出来了,旧的牙齿却不掉,医学上是能找到原因的。医生了解了天宝的情况,不无痛心而又恨恨地说了两个字:愚昧!</h1><h3></h3><h1> 原来,吸奶和嚼食,既是天性,又需要锻炼与发展。不让小孩吸奶和咀嚼,就影响包括舌头、牙齿、口腔、脸部肌肉、口唇的锻炼,就会造成咀嚼能力差,从而导致挑食、营养不良、发育缓慢等结果,还阻碍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奶奶听医生这么一说,再看看孙子,确实发育不良,而且说话口齿也有问题,原来是自己的娇惯害了孙子啊!奶奶后悔得要死!</h1><h3></h3><h1> 在华容,还有一个著名的惯伢儿的典型,被娇惯的孩子,我们姑且称他“康神童”。这个康神童的“神童”名号,不是浪得虚名,而是确乎很“神”。他从小就智力超群,4岁基本学完初中课程,8岁读省重点高中,13岁就考取重点大学,17岁硕博连读。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近乎一个低能儿。连端饭吃饭、穿衣穿鞋、洗脸洗澡这稀松平常的事,他都要借助他人的手。甚至读高中时,还要喂饭。</h1><h3></h3><h1>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只让他学习,其他事都一手包办的“好”妈妈!于是,妈妈成了他如影随形的保姆。读小学、初中,在家门口,那自然是陪读。读高中,那就租屋陪读。读大学了,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跟去陪读。后来要去北京硕博连读,康神童也觉得自己长大了,就执意不要母亲陪读了。但他突然没有了母亲的照料,竟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终,被学校劝退回家了。被父母手里的绳索牢牢绑住,即使是一只雄鹰,他也是无法在人生的天空中,展翅高飞的。可惜,康神童的妈妈不懂这个道理。</h1><h3></h3><h1> 惯伢儿的“惯”,大概有三招:替、纵、护。替,就是本该小孩自己做的事,小孩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事,大人都“替”他干了,可谓百事包办。纵,就是放纵小孩的性子,小孩想干嘛就让他干嘛,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对小孩的要求,哪怕明知无理,哪怕十分违心,也从不说“不”。护,就是护短。小孩犯错,总以还是个孩子为由加以袒护;或者诿过他人,错在对方。幼儿园两个两三岁的小孩打闹,一方的爸爸竟然跑去扇了对方小孩几个耳光。这三招,看起来,是满满的爱,殊不知这即便是“爱”,也是溺爱!而溺爱,不过是裹着“爱”的糖衣的毒药,产生的后果往往是“害”!</h1><h3></h3><h1> 因为,你可以“替”孩子做事,却不能“替”孩子生活。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就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生活上往往低能,生存之路往往艰辛。比如,康神童,智力那么好,硕博读到三年级了,其结局是被劝退,本该有的美好前程就这样沉浮跌宕起来。有个大学毕业生,30多了宅在家里啃老。打工为生的父亲不堪被啃,这个宅男就跑到法院起诉他父亲,理由是父亲有生存能力,而他没有,所以父亲应该养他。</h1><h3></h3><h1> 因为,你对小孩的每一次“纵”与“护”,都直接影响他思想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自私蛮横,唯我独尊,不知感恩,成为一只“白眼狼”。用华容话说,就是“翻眼贼”,就是“黄眼畜生”。”据说畜生的眼睛珠子是黄色的,所以畜生必是“黄眼”,“黄眼”必是畜生。有几个“黄眼畜生”,对高龄母亲谁也不让进屋,结果让母亲冻饿而死在门外的花坛边。还有个“黄眼畜生”,对宠物狗好吃好住地伺候着,却让母亲老无所依,让这个母亲发出了“儿啊,我好想成为你家的那条狗”的哀鸣!还有的“黄眼畜生”,竟对父母非打即骂,让父母惨死于逆子的棍棒之下!</h1><h3></h3><h1> “惯子如杀子!”这是人们从很多人伦悲剧中,对娇惯孩子的危害中,得出的警示。</h1><h3></h3><h1> 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死刑犯,临刑前要求见母亲一面。母亲看到自己视如命根子的儿子就要被砍头,自是心痛欲绝。而被五花大绑的儿子,并不是临死前有什么遗言要对母亲说,而是提出想在临死前再吃一次母亲的奶的要求。谁知这个死刑犯一口咬下了母亲的乳头,恨恨地说,我有今天,就是你娇惯的结果。从小,你什么都依着我,护着我,迁就我,才让我无法无天,最终走上不归路的!你就是杀死我的元凶!这个母亲,你能理解你儿子临死前的怨恨怒怼是从何而来吗?</h1><h3></h3><h1>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关心爱怜自己的孩子,是做父母的天性,连动物也会护犊子。可是,父母要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正确的“怜子”,是孩子一生的财富。错误的“惯子”,可能带给孩子困厄、痛苦甚至劫难。</h1><h3></h3><h1> 我看到一个视频,有个小孩在动车上,用脚轻轻地踢一个男青年的脚,一下,两下,三下……没料到这男青年猛地起身,抱起这小孩来了个“过肩摔”,把小孩摔成重伤。我对这个施暴伤害小孩的男青年是很愤怒的,因为这小孩不过是淘气调皮而已,动作很轻,对这个男青年最多只是有点骚扰。可是,评论区里,批评小孩的居然占多。说什么“你父母惯你,社会不会惯你”!虽然这样的批评是不理性的,但我们似可从中得到一点警示:孩子要“管”而不是“惯”!因为你惯他,社会可不惯他!这个遭无妄之灾的小孩,还是有教训可以汲取的。</h1><h3></h3><h1> (2018、12、4)</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