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一一忆恩师陈天然先生

巩义市美术家协会

<h3>永久的怀念——忆恩师陈天然先生<br><br>陈天然先生于二O一八年元月五日离开了我们。漫天大雪为陈老送行,中州大地因失去一位艺术天才而默哀,岗峦、山脉、树木因失去一位艺术大师而肃立、穿素披白……<br><br>陈老的突然离去,无疑是艺术界难以弥补的损失,我也因失去恩师而涕泪双流,悲痛不已,如丧考妣。<br><br>一九六二年前后,陈老由湖北回乡写生,抽空在巩县站街文化馆、回郭镇棉花厂、回郭镇棉纺厂给美术训练班学员授课,撒下了版画的种子,影响和带起一批版画作者,白春堂、徐小龙、杨占国、孙宏捷、张彦博、邵怀欣、赵明岐等,一支版画队伍悄然兴起。其作品在省、市美展上和郊县相比,入选率最高,届届名列前茅,陈老功不可没。可惜这支队伍至今消声匿迹,令人遗憾。<br><br>陈老的版画作品大都取材于家乡,他把沙鱼沟视作自己的创作基地,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既有生活,又富有诗意的优秀作品。陈老讲:“作画不要去猎奇,东一斧子西一镰,到头来啥也搞不出来。坐下来,选定一个地方、一个体裁,去体验、去挖掘、去表现。越是乡土的就越具国际性。”我深受感悟,特意作了幅版画《陈天然与黄土地》,反映陈老痴情乡土,热爱家乡的情愫。<br><br>对于写生速写,陈老讲:“写生要常画,它不仅是基本训练,而且是为创作搜集素材的重要手段。写生,抓人物大的动势和韵律,抓表情,画时,下笔要肯定,准、狠,时间长了,方能做到心、眼、手的默契和配合。”陈老的教诲,够吾辈终生受用。<br><br>和陈老相处最长时间应是在康百万庄园布展期间,那时陈老由湖北调回河南,自群艺馆下放到黑石关劳动改造(文革中批“臭老九”),因阶级斗争需要,县里抽陈老到庄园布展。那时后,我们同吃、同住、同布展。期间,亲眼目睹先生的生活作风和创作始末,收获很大。<br><br>陈老不善言谈,没有长篇大论,更无妄语,但在他只言片语中可领悟出哲理、知识和修养。“陈老师,你把墨灰吃了!”,“吃了吗?那肚子里倒有墨水了。”<br><br>陈老吃饭喜素食,拒荤腥,他一向不在饭桌上吃饭,盛碗饭,拿个馍,夹撮咸菜碗里一放,便端到画前边吃边端详。放下碗,这添一笔,那儿抹一块,反反复复,推敲、对比、修正。陈老创作严谨和投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给我树立了榜样。<br><br>陈老的枕边放有一堆书籍、诗集、碑帖、论文、散文……,他一躺下,随手拿起一本翻阅。当合上书本便鼾声大作。雷声停止,翻个身又随手打开了书本。陈老的时间概念就是这样,他珍惜时光,简直做到了分秒必争的程度。古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陈老是惜时如金的践行者。固然能在国画、版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诸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那些泡茶吧、恋酒桌、坐牌摊的朋友,若见此,不知有何感想。<br><br>一九八四年三月,《河南画报》美编马国强,伙同《河南青年》杂志社突然到鲁庄找我进行采访,他们的不期而至,使我惊讶。原来,是陈老推荐他们前来。事后,在两刊上分别发表文章和版画作品。陈老为一位农民作者搭建平台,寻找机会,提携后进的情怀,感人至深。<br><br>为纪念杜甫一千二百八十周年,杜甫陵园筹建委员会组织了一个“重走杜甫路”活动,我有幸参加,回来后,我创作了《杜甫行迹》组画,作为献礼。陈老为此书题写书名并作序。成书之后,找陈老汇报,陈老肯定画面的形式感,则对所题杜诗的字体提出了批评,“上面的老宋体是蹩脚的美术字,不行!”,我说:“这次木已成舟,我打算再用版画形式搞一遍”。“好,我建议你回去后找些宋刻版古书,然后找字一个一个拷贝上去”。在以后的刻制中,我依命找来“诗经”等宋版书找字,对号进行的十分困难,能找到的寥寥无几。尽管为数不多,但那是原汁原味,用上后还是增色不少。如能全部找出,那将是另一种景象。惜吾缺乏定力,半途而废。我想若换成陈老,一定能成。现在回想起来,悔之莫及。不得不承认,在创作态度上和陈老的差距。<br><br>陈老的书法作品,用墨浓重,用笔粗旷,线条缠绕有力,一派厚重、质朴之气息,它独具特色,屹立书坛,以崭新的视觉效果呈现在人们面前。原来,陈老的书法受家乡柿树的启发,而悟出新法,独创书体新格。陈老同唐张旭观李十二娘舞剑,而悟出草书之灵动;晋王羲之鹅步而悟出书体之稳健如出一辙。陈老悟性之高可与古人比肩。<br><br>我十分钦佩陈老的创新精神和另辟蹊径之胆量,特意作国画《柿魂》,表现陈老同柿树结缘之情。人们都说“艺高人胆大”,对于陈老则应为“胆大艺自高”。陈老的悟性和艺胆教人折服,是我们效仿的典范。<br><br>我向陈老索字,他给我题写了“画贵神”条幅,那分明在提示我、警示我,画之魂也、神也。有神采,有神韵,才使一幅画应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条幅我一直挂在我的工作室里,视为座右铭,每时每刻都能聆听先生教诲和叮嘱,每时每刻亦能感觉到先生的关爱和提醒。<br><br>我到山庄去看望陈老,他打开电脑,给我展示新作。新作较之以往,别有异趣,我失声赞叹。谈到差别,陈老说:“较之以往,画得大了!”,此批新作幅面都在40—50公分之间,大了!决不是指取景,取景多为局部。这个“大”字,应指意境而言。山水理论讲:“景愈大,境愈小,景愈小,境愈大”。在这小小的画面中间似乎有一种强大的气流和滚动的岩浆,欲喷之势。线条的强悍,墨块的晕染,色彩的交辉相映,无不憾人心扉。<br><br>这批新作多采取山庄周围的景色。一次陈老外出写生,不慎跌入沟壕里,后被老乡发现,搀扶回家,一位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为艺术而冒生命危险的献身精神,感人肺腑。陈老也正是有这种精神,才使作品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br><br>二O一七年十二月,陈老的画展《岁月如歌》在郑州开幕,他在开幕式上说:“此次展览一画小,二画少,三画得不好……”。我深信陈老的画风会随时代变化而再度变化,因为他是个不知疲倦的人,是一个创新意识不泯的探索者、成功者。<br><br>陈老走了,陈老音容宛在,陈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是我永恒的神圣偶像。<br><br> 徐小龙於丹青居<br> 二O一九年元月五日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