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海记忆

刘心胜

<h3>莺歌海 ,一个小渔镇,一座盐田,一片海滩,相约一群伙伴… 2018年12月2日我们十几个摄影人再次来到这里,在乐东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嗨歌(王国权)的指导下,拍摄了这个民风淳朴的小渔村。这里与尖峰岭山海相映,毗邻以对。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居海南岛之冠,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幅员辽阔,宽阔绵长的沙滩,吸引游人驻足于此,美如歌谣中的唱词:阳光、沙滩、海浪、还有仙人掌。</h3> <h3>来到莺歌海,不能错过的是蔚为壮观的海上日落。傍晚时分,一轮彤彤红日,从壮阔的大海上,缓缓没入水天相接之处,海面上,云蒸霞蔚,落日的余辉映射在波动起伏的海面之上,变幻璀璨。</h3> <h3>织网的男人</h3><h3>比网高的是人</h3><h3>比人高的</h3><h3>是家</h3> <h3>海边迈着小步的孩子</h3><h3>他们认识世界的视角与别人不同</h3> <h3>“最勇不过莺海爹,最贤不过莺海母”,这是崖州人对莺歌海人的评价。</h3> <h3>莺歌海的渔民都是非常勤劳的,每艘船上都有大量的鱼网,需要经常整理晾晒检查一下有无破洞,经常修补渔网,为即将到来的捕鱼期做准备。海滩上有男人、有女人坐在渔网上认真的织着渔网。</h3> <h3>渔妇在劳累过后休息一下,等待渔船再次返航。</h3> <h3>莺歌海海边上一个小饭店,女老板在切着板鸭,看见很多摄影师给她拍摄有点不好意思,孩子很大方的配合!</h3> <h3>莺歌海的人们分工明确,男人负责出海打渔,女人负责装卸鱼货交易,讨价还价不能缺斤少两!</h3> <h3>莺歌海的渔船,捕鱼回来,潮水一退,因船位吃水深,不能靠近岸,鱼与网具需要人力搬运非常艰苦,智慧的莺歌海渔民,想出一个轻减人力的运输工具(牛车海运),据所了解,国内海上用牛车运输,唯独莺歌海。因此莺歌海地区出现了“牛车海运”这类独特的人文景观。</h3> <h3>驾驭着牛车的渔妇,让牛车慢慢的靠近渔船。</h3> <h3>从船上卸下沉重的渔网!</h3> <h3>“赶海”是莺歌海人最常见的出海捕鱼的生活方式,这里海域优越,水产资源极为丰富,一年四季可捕捞,海鲜猛活,味美可口。</h3> <h3>我们来到这里,看见渔民养的一只小猴子,活波可爱的样子,摄影师围着它拍摄。</h3> <h3>古崖州黄流下沟制陶“龙窑“的延生&nbsp;&nbsp; :唐代,中原移民不断流下海南,这里土地肥沃,鱼米之乡,台风少,气候宜居住,缺乏生活用具,生活很不方便,于是有中原制陶匠工在现在的新民村,创建一条几十米的制陶龙窑,烧制各种陶器,</h3> <h3>我们来到乐东黄流镇新民村邢孔芳的“龙窑“,他向我们介绍说:这是该村最后一座尚在运行的龙窑,映入眼帘的是犹如一条长龙的窑,还有一个堆满陶器的工作间。邢孔芳夫妇是最后一代烧窑人,至于谁能传承还是一个未知数?暗淡的小屋里邢孔芳正在制作瓷器胚胎,透过一扇小窗我们拍摄了这组画面,为民间传承的工艺留下珍贵的资料。</h3> <h3>勤劳勇敢的崖州子民,掌握了这门制陶技术代代相传,新民村(上村园、下沟村),世代靠制陶业为生,烧制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陶器,除了供应附近的村庄人使用外,大部分用小船运经过番人溏运到英歌海码头,然后通过大船把陶器东线运往崖城和红线(现在的三亚、陵水),西线运往感恩城和昌化城,有部分还运往东南亚一带销售,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h3> <h3>这个工序是给半成品上釉。</h3> <h3>先把釉用木棍搅拌均匀,然后手工放进去旋转一圈,纯手工的工序。</h3> <h3>在室外阴凉处晾晒二天以后,放入龙窑里烧至二天二夜。</h3> <h3>再次来到这里,莺歌海盐场,南中国最大的海盐场。最早这里是一片滩涂地,因为临近海滩,地势平坦,局部地势呈阶梯状,层级有序,海水一层一层灌进来,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天然的制盐场。这里的制盐历史可追溯到千年前。建国以后,这里成为新中国最大的海盐基地。锈迹斑斑的铁轨见证了曾经的辉煌。如今这里房屋凋敝,只剩几处盐槽还在承载着他的历史使命。</h3> <h3>旭日东升之时,波光与朝晖交融,水面与红霞相映。</h3> <h3>在南海岸边,望楼河旁边,有一个历史悠久古老而文明的村庄—这是远近闻名的乐罗村。</h3><h3>乐罗村是个千古文明之乡,是个美丽的墟镇,村东原有马林山,南有罗马港,西南面临浩瀚大海,望楼河从村西北流过直奔南海,是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人才辈出,荣获海南岛博士村的美名。<br></h3> <h3>乐罗村的潘氏族人,把他们祖传的牌匾拿出来给我们看,据说是康熙年代的。</h3> <h3>著名收藏家:容族新,男,汉族,海南省乐东县黄流镇新民村人,农民,出生于1961年9月,1986年开始收集传世玉镯和银元,铜币和瓷器,至1996走上收藏之路,走遍了海南黎族的村村寨寨,对老物件进行收集和整理,新民村古龙窑唐、宋、明、清各种淘器,有绣被(龙被),老黎锦,崖州布,明、清古家具,时前石器(3000年),瓷器,铜器,铁器,石雕,黎族生产生活器具,崖州民歌本,杂项等等,种类多样,共有藏品2819件。参加海南很多收藏展览,在海口喜盈门参加第三届民间艺术精品展荣获优秀收藏家证书,在家乡创办一个民间文化博物馆,馆名“崖州千年龙窑藏美博物馆”。</h3> <h3>容族新夫妇</h3> <h3>容族新收藏的各式黎锦</h3> <h3>摄影师:刘心胜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