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68年对一群人来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年份。那年的十月、十二月,所有"老三届“都必须离开学校,亳无选择地一律下乡插队或去农埸。从此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h3><h3> 也就在那年江苏省昆山县大市公社灯塔大队迎来了26名苏州市三中"老三届"的同学安家落户,成了"插队知青"。在漫长的十年中,有的先后参军,选调学习,招工顶替等陆续离开了灯塔大队,有的整整待了十年,在全部知青返城时才离开。灯塔大队成了这26名"知青"人生的第一驿站,也就是第一个家。在这十年中大家与灯塔大队的父老乡亲结下深厚的情谊。</h3><h3> 离开农村后,有的同学曾多次返回探望。但大部分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再回去过,至今已四十多年。因此,大家都有一个心愿,想再次回到曾经是人生中第一个家去看看。看看那些在十年艰难岁月中帮助过我们的父老乡亲,看看洒下过汗水和泪水的土地,看看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知青小屋,也就是我们的家。</h3> <h3> 2018年12月2日,在距1968年整整半个世纪的日子里,14名大市公社灯塔大队的知青结伴坐车,再回人生中第一个家去看看,以了却四十多年来的心愿。</h3> <h3> 一到大市,大家迫不及待地下车。</h3> <h3> 回来啦 ! 我的家,我们人生的第一个驿站——昆山大市。</h3> <h3> 大市社区的领导精心布署了会议室,热情迎接我们回家看看的知青。</h3> <h3> PPT银幕上打出了"五十周年纪念,大市片知青返乡活动"的标语。</h3> <h3> 一踏进会议室,我们马上被家的感觉深深吸引。</h3> <h3> 握手,问候,久别重逢地喜悦洋溢在大家的脸上。</h3> <h3> 欢迎座谈会开始。</h3> <h3> 大家开心地听着大市社区领导致辞。</h3> <h3> 大市社区陆建雄书记致欢迎辞。</h3> <h3> 并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大市建制的变化。在当前国家推动现代城镇化建设中,公社、大队建制已撤消。由原来灯塔、大新、顾家潭、渔副业四个大队合并成一个大市社区,下面恢复自然村。原灯塔大队就是由唐墩、塔平头两个自然村组成的,现仍为唐墩村,塔平头村。</h3> <h3> 欢迎、介绍会结束后,我们把事先制作好的"难忘人生第一驿站“的锦旗送给大市社区。</h3> <h3> 我们将锦旗递交给陆建雄书记。</h3> <h3> 新、老两任书记接下锦旗。</h3><h3> 同学们纷纷在会议室"五十周年纪念,大市片知青返乡活动"的PPT银幕前留影。</h3> <h3> 二位插队原灯塔一队的董美琪、胡静文留影。</h3> <h3> 插队原灯塔八队的蔡蓉青、吴丹凤、秦尧森留影。</h3> <h3> 插队唐墩村的王炳荣、秦尧森留影。</h3> <h3> 共同插队在灯塔一、四队的高源、周蕙伊在十年插队生活中互帮互助,终成连理。</h3> <h3> 插队原灯塔三队的陆肇文、杨燕秋与三队前来迎接的二位村民姚则生、谢海根一起留影。</h3> <h3> 与谢钰贤一起留影的是社区负责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小范,他父亲范全林是谢钰贤插队时的生产队长。我们刚下乡时,他还是个呀呀学语的孩童。</h3> <h3> 会议结束后十四名知青与社区领导,原灯塔大队书记等人一起合影。</h3> <h3> 姜德良、杨建中与插队灯塔三队的会计谢海根合影。应该说他还是我们下乡后第一批手把手教我们田间劳动的师傅之一。</h3> <h3> 今天插队原灯塔三队的杨燕秋、陆肇文、姜德良、杨建中全部回家,在社区大楼前与原大队团委书记姚则生一起合影。</h3> <h3> 插队原灯塔四、八队,现为唐墩村的周蕙伊、蔡蓉青、吴丹凤、秦尧森、王炳荣一起在社区大楼前合影。</h3> <h3> 插队原灯塔一队的高源、胡静文、董美琪在社区大楼前合影。</h3> <h3> 杨建中、王炳荣与插队时的小伙伴,参军后的战友,复员后是灯塔大队书记的顾福元紧紧握着手一起合影。</h3> <h3> 今天全体回家的插姐插妹们一起合影。</h3> <h3> 今天一起回家的六名插兄合影。</h3> <h3> 中午,大市社区宴请了我们这批回家的知青。</h3> <h3> 席间,大家仍在津津有味着倾听大市社区几十年来的趣闻逸事。</h3> <h3> 席间,大家频频举杯,互祝身体健康长寿。</h3> <h3> 仍然美丽的大市社区小集镇。</h3> <h3> 四十年后,大市村民的住宅楼已从原来的砖瓦小平房及后来的二楼水泥房,发展到现代别墅式小楼房,可见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发展。</h3> <h3> 午餐后,天下起了中雨。大家分散各回自已插队时的家去看看。周蕙伊、王炳荣直奔原生产队最德高望重的爷叔家探望,爷叔已过世,他们与婶娘一起合影。王炳荣曾在他家住了二年。</h3> <h3> 王炳荣与爷叔的大女儿在一起观看手机上翻拍下的旧时照片。</h3> <h3> 王炳荣曾经的家,已翻建成豪华的别墅式小楼。</h3> <h3> 周蕙伊探望生产队长陆根林的家,刚下乡时曾住他家。陆根林夫妇十分健康,陆已88岁,不巧今天他冒雨去大市街上卖菜了,周蕙伊与84岁的队长老伴合影。</h3> <h3> 姜德良、陆肇文、杨建中在原生产队妇女队长桃四的带领下,探望老邻居,现已94岁的姚阿狗爷叔。</h3><h3> 当年与爷叔同辈的人,都是生产队的精壮劳力,田间耕作的好把式。是他们在国家和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接纳了我们,为我们营造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家。可惜他们中的许多人已过世仙逝。我想他们才是这个社会中真正的脊樑。现在爷叔还能自理,身体很健康,祝他长命百岁。</h3><h3> 始终冒雨带领我们走村窜户探望乡亲们的原妇女队长桃四,今年已81岁。她才是真正的铁姑娘。当年她三十刚出头,带了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孩,还要没日没夜地农业学大寨带头干。看到她现在还是如此壮硕热情,太使人感动了。</h3><h3><br></h3> <h3> 来到曾经是我们的二间知青屋。现已划给村民,他们稍作改建后已成农家大院的一部分,但知青屋的主体结构还在。我们两人同姚永元夫妇,原妇女队长桃四等人一起在知青屋前合影</h3> <h3> 流经我们知青屋门前的河流、河滩,曾是我们日常饮水做饭,洗菜洗衣的母亲河。</h3> <h3> 高源与当时的赤脚医生金凤握手致谢。在这十年间大家有什么头疼脑热,伤风感冒,都找金凤看病配药,保障我们度过了插队时光。</h3> <h3> 陈百芊在其当时的生产队长孙雪元引领下来到了大队老书记沈春泉的家。</h3> <h3> 大家在各自的探望中,听说86岁的沈春泉老书记已于今年上半年仙逝,于是都不约而同来到沈书记的家,向其老伴三凤婶娘致谢慰问。</h3><h3><br></h3> <h3> 想当年插队时,是沈春泉书记从公社引领我们来到灯塔大队。是他精心安排了我们初来乍到的生活劳动。是他在十年中给予了大家父兄般的关心和帮助。是他千方百计把我们一个个送回了城市。他是我们第一个家的主心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并将永远怀念他的深情厚意。</h3> <h3> 还有太多的话要说,还有太多的情要表。原定2点半集中回去的,一拖再拖,到了3点半大家才回到公路边的集中点。</h3> <h3> 再一次的叮咛,再一次的嘱咐,多多保重身体,健康长寿。</h3> <h3> 再见了,顾书记。我的好伙伴,好战友。我们来日再相见。</h3> <h3> 父老乡亲们拥簇在车门前相送回家探望即将回去的知青们。</h3> <h3> 上车了,再拉一把手。</h3> <h3> 再见了 ! 再见了 ! 大家都保重。</h3> <h3> 车已开动,乡亲们还在挥手相送。回家的感觉真好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