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汾传奇故事

春燕

<h3> 文章原创作者:若泉<br> 图片原创:若泉<br> <br><br>   大汾传奇故事<br>   遂川县大汾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区小镇。它位于县城西南45公里处,西临湖南桂东县,南接炎陵,北抵井冈山。<br><br>  很久很久以前,那里山青水秀,祥云绕峰,山上的飞禽走兽,山涧溪水里的游鱼品种繁多,只只肥美。那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生活简单而悠闲。<br>  有一天,天宫的玉皇大帝睁开天眼一看,看到下界这块风水宝地村民居然这么落后,就派了一群年轻的仙子仙女下凡扶贫。这群仙人分别是:彭汾,古风,罗花,曹雪,华月,钟情,张镇。其中彭汾是首领。<br>  这群仙人下凡后,彭汾立马给大家分工,彭汾负责总体规划;古风负责教化村民,他教大家读书识字,琴棋书画;罗花负责教大家养殖,纺织;曹雪负责教大家种植打猎;华月负责教大家挖井修水利;钟情负责教大家修路建桥;张镇负责教大家做房子。<br>  于是扶贫改造工作就在这个幽静的山间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br>  只见彭汾大手一挥,一座山势平缓的大山半山腰以下化作一片梯田。<br>  曹雪捉回来的野猪野鸡让罗花教村民饲养,罗花还把从天上带来的苎麻种子种下,半年后收割处理纺织衣服。<br>  华月带领大家在山上挖井开渠,还开出了一条“冷水坑”,一个“热水洲”。<br>  大家平时各司其职,闲时就在溪边弹琴唱歌跳舞或者下棋,其乐融融。<br>  据说夏天去冷水坑瀑布底下的水潭里冲浪,凉爽极了,能把一天的疲劳冲洗掉。<br>  冬天来到热水洲,随便找个地方挖个坑,就能冒出热水,水的最高温度达68摄氏度,能把鸡蛋煮熟,而且是天然的医疗矿泉水。<br>  挖井技术传到一个叫堆前的地方。那里有一对夫妻常年在路边卖茶为生。他们也学着挖了一口井,这口井可神奇了!井里冒出来的竟然是甘醇的酒酿。于是名声大作,很多人慕名前来一饱口福,并赞不绝口。谁知茶店老板娘却遗憾的叹气:可惜不能出酒糟供我养猪。这话传到神仙华月那里,他很生气,就在井沿题了首诗:天高地高人心更高,七粒糥米化成酒,还嫌猪冇糟。<br>  从此那口井冒出来的就不再是酒酿了。这井后来被人们称为“仙人井”。<br>  这事不知怎么回事也被玉帝知道了,他也颇为生气。他看这个地方基本脱贫,就下旨把神仙召回天宫,一连下了八道圣旨,神仙们也不回去。为什么呢?因为神仙们在那里与村民相处和谐,生活得很快乐。大家都不愿意回天宫。<br>  玉帝大怒,就派天兵天将下凡捉拿他们,于是那里一片兵荒马乱,这下溪里宝玉般的磐石上踩出一个个马蹄印,还留下了一个未下完的棋盘呢。<br>  神仙们走后,村民很难过,就在山上建了座庙,派人轮流守庙。这种举动被王姆娘娘知道了,她深受感动,就派神仙悄悄地在庙旁凿了个石臼,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石臼每天都能冒出三筒米,可供守庙的人吃一天。有一次一个山民心想,我把臼凿大来,不是可以出更多的米吗?多余的米可以带回去吃呀!石臼扩大了,第二天出的米果然更多了,但却是黑米,村民非常高兴。但过后石臼就再也不出米了。那个村民可吓坏了!赶紧带着三筒米倒回石臼里去认错。后来村民为了赎罪,每年这一天都要带三筒米去祭祀神仙。<br>  村民为感谢神仙的好生之德,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米岭”。<br>  玉皇大帝看到村民如此虔诚,大为高兴,就再次派神仙教村民做更雄伟高大的房子,并围绕主房团团做一圈围屋,这样的房子结实,不怕野兽侵袭,不怕别处的人打劫。<br>  据说做彭氏祠堂时,玉帝曾派使者下凡检查,看有没有人消极怠工,偷工减料。那个使者就化作一只乌鸦,在祠堂上梁时落在大梁上,村民皆为惊讶,就把这个村庄叫做“落梁村”后来谐音为“洛阳村”。 <br>  为了纪念彭汾他们,就把几个村庄合起来称为“大汾”。<br><br><br>感谢大家浏览、点赞和留言!</h3> <h3>美丽的米岭</h3> <h3>古石拱桥</h3> <h3>美丽的大石头和浅浅的溪流</h3> <h3>怪石嶙峋</h3> <h3>在这里游玩,惬意啊</h3> <h3>这个是不是出三筒米的石臼?</h3> <h3>据说这是神仙遗留的棋盘。</h3> <h3>据说这是天马留下的足迹。</h3> <h3>古氏祠堂。</h3> <h3>祠堂内景。</h3> <h3>客家家居。</h3> <h3>村妇女主任上官阿姨热情招待我们。<br>村里的老者认真地跟我们讲大汾的传奇故事。<br>可惜我听不懂客家话</h3> <h3>县作家协会主席在采访百岁老人。</h3> <h3>彭氏祠堂。整个建筑长度近百米,可惜我不知道如何拍照。</h3> <h3>这还不到祠堂一半的长度。</h3> <h3>祠堂内景。</h3> <h3>祠堂内陈设一条巨大而华丽的龙灯。</h3> <h3>乌鸦落梁匾额。</h3> <h3>围屋遗址</h3> <h3>大汾与遂井公路接口处的“仙人井”,地属堆前镇。</h3> <h3>仙人井被保护起来。</h3> <h3>同行的老师拍井水照,他们还尝了井水。</h3> <h3>“天高地高人心更高,七粒糥米化成酒,还嫌猪冇糟。”<br></h3> <h3>鄢山书院外景。地属堆前镇。</h3> <h3>鄢山书院大门。</h3> <h3>进门抬头看到的精致天花板图案:鱼龙戏水</h3> <h3>站在天井旁拍的内景。</h3> <h3>鄢山书院已被列入县级保护文物。</h3> <h3>侧厅。</h3> <h3>正堂。</h3> <h3>书院名录。</h3> <h3>跟着去游冷水坑。</h3> <h3>去冷水坑玩的人不少啊!</h3> <h3>两岸青山夹着清澈见底的河流。</h3> <h3>冷水坑瀑布。</h3> <h3>炎热的夏天,大家在冰凉的潭水里玩得多快乐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