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幕阜

爸爸去钓鱼

<h3>  自从去了一趟武功山回来,总感觉是给自己打上了一针鸡血,能量倍增。身边的小伙伴也开始打量的多了,“何时还组织个活动哦!”“记得要叫上我啊!”虽然大多是嘴里念叨一下,但足见这份热情还是在朋友圈子里弥漫了开来。上次武功山顶会合的余校长为表示他坚定的决心和勇气,率先采购了帐篷等户外装备,“队长”和“教授”也应声附和。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和酝酿,终于拉开了这次小型练脚活动的序幕——徒步穿越幕阜山。</h3><h3> 还是N年前看到过别人徒步穿越幕阜山的图片,记忆就截图了那一幕。那个时候玩户外的人还很少,都是一些骨灰级的驴友,整个县城也就那么十来个人,经常跑一些名山大川。因为那时候户外活动并不流行,所以我也只是看看,羡慕一下子,完全没有想到后来的我也要追随这项运动,而且逐步要进入状态。</h3> <h3>  幕阜山,<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幕阜山脉的主山,古称天岳山,其主峰位于平江县南江镇境地,海拔1596米,为湘、鄂、赣三省边界最高峰。天岳关,是连接幕阜山与湖北黄龙山的接口,海拔800多米。从天岳关出发,沿防火线、九龙池、流水庵、南天公路抵达幕阜山最高峰一峰尖是我们本次徒步的全部行程,全长12公里。</span></h3> 攀登防火线 <h3>  12月1日,星期六,上午九点抵达出发地天岳关。整理好行囊,准备出发!</h3> <h3>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本次活动“五人小组”名单。方总,武功山徒步合作伙伴,特点是体力好、歩幅大、带东西不怕多,为了这次穿越,特地采购导航仪一台。</h3> <h3>  余校长,身体素质过硬,能吃苦耐劳。武功山之行错过徒步,后悔不迭,所以这次主动请战,热情高涨。</h3> <h3>  “队长”和“教授”,本来都是打酱油的料,据说参加本次活动是冲着方总背包里的三斤好酒而来。考虑到装备重量,安排他两个不带帐篷,负责干粮饮水和正餐设备食材,搞好后勤保障。按照编制序列,临时授予“炊事班班长”和“副班长”职务!</h3> <h3>  本人,活动领队,军人出身,组织能力强,纪律严明,体力好,耐力指数半马。缺点,喜欢吹牛。</h3> <h3>  防火线,顾名思义,即预防森林火灾的隔离带。由于是处于湖南与湖北的交界地带,防火线也是两省地界的分割线。防火带宽约五六米,贯穿整个山脉的主脊,蜿蜒曲折,有如一条长龙,张牙舞爪潜伏在山顶。远处群山飘渺,近处沟壑纵横,一排排风力发电机组整齐排列,两岸苍松翠柏,山底村落摆布有序,梯田交错,偶尔一缕炊烟冒起,俨然一幅完美的山乡画卷!</h3> <h3>  正式出发了。炊事班副班长冲得最快,跑在最前面!</h3> <h3>  防火线远看好似平坦,走起来却是非常陡峭。路面是砂石,容易滚动,极易滑倒,加之背负重装,每上一步都要竭尽全力,每踏一脚都要小心翼翼。</h3> <h3>  队长是这次新任命的炊事班班长,可能对人事调整比较满意,一路上春风得意,时有笑料爆出。由于平时缺乏运动,长得一身肥膘,走起来十分吃劲。从一出发就落在后面,而且走不得三二十米就嚷嚷着要休息,遇上陡坡处还得去搭个接应。出发时就说背包太重,有40多斤,我还以为是真的,过去掂量一下,比我26斤的装备轻一半不止!</h3> <h3>  经历两小时的攀登,防火线突然往右拐了,延伸往湖北的方向。左边是灌木从,隐约看得见有人走过的痕迹,应该是我们要行的线路。队伍稍事休整,放下背包,扯长身子就地躺下。太阳出来了,抓紧补补钙,储备下一段的能量。</h3> 穿越灌木林 <h3>  出发前,就打听到了这个行程需要穿越一段从林,所以钻进灌木林的那一刻,毫不犹豫。大家都是山里孩子长大,对丛林也并不陌生,各种杂木无暇顾盼,各类野果也不会眼馋。穿越的山头叫九龙池,山势并不陡峭,较防火线平坦了许多。由于人迹罕至,原本好走的山道被灌木遮挡,地面被枯枝烂叶覆盖。不过还是能找到山路的模样,一路进发,还算顺利。</h3> <h3>  发现一处不错的草地。</h3> <h3>  中午十二点半,到达九龙池山顶。副班长强烈抗议,要求早点吃中餐。于是队伍只得停下来,把副班长背囊里的包子、热狗、香蕉、酸奶、面包等通通消灭,完了还每人塞一把巧克力。大家都撑饱了,副班长的背囊也轻了。大家伙对副班长的服务都很满意,一致通过下次活动还由他当副班长!给副班长亮个相。</h3> <h3>  山上不知名的野果。</h3> <h3>  发现树瘤。</h3> <h3>  这个应该是前驴友留下的路标,表明我们路线正确,给个赞!</h3> <h3>  林中发现动物骨头,判断应该是牛骨。</h3> <h3>  猎人布下的夹子,一路发现十几处。</h3> <h3>  下午一点半,到达流水庵。四个半小时的穿越,实际路程不到五公里。终于看到山涧溪水,大家都猛喝一顿。把一路的汗水和心酸都抛在身后,稍作休整,继续前行。</h3> 冲顶一峰尖 <h3>  从流水庵出发,先是步行一段泥沙路面,再进入新修的南天公路,沥青路面直通山顶,全程8公里。因为空气能见度不好,拍不出很好的景色。</h3> <h3>  看到这个电线竿子,就是找到了路标。</h3> <h3>  下午两点半,在路上遇到一支二三十人的队伍,正好跟我们是反方向行走的。虽然都是轻装,估计抵达天岳关至少要六点以后,天都黑了。</h3> <h3>  进入南天公路,全新沥青路面。</h3> <h3>  雾很大,能见度低,不然可以看到山脚的美景。</h3> <h3>  下午三点四十,到达景区沸沙池。赶紧把饮用水补充加满。</h3> <h3>  野生黄精,都不认得,好稀奇,表情很亮。</h3> <h3>  下午四点十分,历经七个小时到达终点,幕阜山最高峰—— 一峰尖。</h3> <h3>  年度最佳照片——公园三老头!</h3> 煮酒话英雄 <h3>  本来按照剧本是没有这个环节的,小标题应该是“露营一峰尖”,讲述的观日落、看日出、夜宿山顶的故事。一切都因为它而改变了——酒!</h3><h3> </h3> <h3>  因为山顶不能生火,到酒店借用厨房加工饭菜,炊事班班长亲自下厨。一个五斤(称出了点小故障)的牛尾巴做成火锅,外加火焙鱼、黄皮豆干、牛肉、干笋、花生米等五个下酒菜。出于对伙食的尊重,给炊事班班长亮个相。</h3> <h3>  既然是煮酒,当然少不了温酒壶。</h3> <h3>  喝酒就要上档次,玻璃杯也是自带。</h3> <h3>  小饭甑也是自带,酒精燃料。</h3> <h3>  菜上齐了,可以开吃。</h3> <h3>  先干一杯。</h3> <h3>  都说喝酒是要氛围的,平时滴酒不沾的我,也在欢快的气氛中二两下肚。余校长和我差不多,第一轮药酒过后就淘汰出局。第二轮,换上白的。炊事班果然出战斗力,班长副班长都是精兵强将,和方同学喝得旗鼓相当。酒局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经炊事班研究同意,易地再战。</h3><h3> 晚八点,到处乌漆墨黑了,才想起来没有搭帐篷的。方同学提议,必须要住到山顶草地上,体验户外生活。我和校长表示反对,建议就地解决,在酒店前坪搭帐篷露营。当然,最后发话权的还是炊事班,班长副班长直接宣布,把帐篷搭到酒店旁边的施工板房里,又暖和又设施齐全。事后证明这个决策真是太伟大了,后半夜山顶就开始刮大风、下暴雨,持续到天亮!成功躲过一劫!</h3><h3> 三个帐篷刚好凑满一间板房。校长独自早早睡去,讨得一夜清净。我在一旁烧茶侍候,三个男人说着酒话,尽扯一些野棉花。时间倒是易打发,到十一点,大家纷纷睡去。我听不得呼噜,翻来覆去到三点还睡不着,室外寒风呼啸,室内鼾声如雷,夹杂着雨点拍打房顶铁皮瓦的响声,仿若置身于一场交响乐的盛宴之中。四点有人起来泡茶,五点半被闹钟吵醒,六点又有人起床了,基本一夜无眠。</h3> <h3>  早八点,起床收拾行囊。板房里潮湿很重,帐篷下面防潮垫子基本是泡在水里的,幸好充气垫起了作用,丝毫没有感觉到凉意。</h3><h3> 在酒店餐馆吃完早餐,雨也停了,我们步行至景区大门,坐上早已等候的接车返程,愉快结束本次行程。</h3> <h3>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感觉在途中。期待下一次的精彩!</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