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方水土

碧海蓝天

<p>  欣闻赵树理文学研究会去沁县采风,我立即报名参加。一则因为我早年在沁县中学求学,那里是我人生的启航处。二则因为沁县文化底蕴深厚,是耕读传家的肥田沃土。一早便随同行者一道踏上了旅途。</p><p><br></p><p> 车内欢声笑语,车外冬日迎风。我,则陷入深深的回忆。</p> <p>   ㈠</p><p><br></p><p> 清楚记得,我第一次踏上沁县求学之路是1980年秋的开学季。首次参加高考落榜的我,经过一个苦夏的煎熬还是选择了复读,缘于姥姥家村里的一位长辈在沁中教书而选择了北上沁中,圆我的求学梦。</p><p><br></p><p> 那是一个初秋的日子,大自然经过一个暑期的蒸腾已有了丝丝凉风。父亲,用自行车驮着我和那简单的行李,将我送上了开往沁县的绿皮火车。现在想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出远门。当时的心情既激动又好奇还有点淡淡的忧伤。一个小时后我走进了沁县中学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教学楼和一排排整齐的平房。按照公布的名单,我所入的班级是沁中高96班,一个外县的乡下学子开始了在沁中的筑梦生涯。</p><p><br></p><p> 高水平的师资,勤奋治学的同学,似懂非懂的方言,忍饥挨饿的肠胃,丰富多彩的生活,给我的中学时代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融入了这方水土,融入了这方水土上的人文。</p><p><br></p><p> 地理老师只需一支粉笔就能描绘出祖国的锦绣河山; 历史老师讲到动情处声音沙哑,热泪盈眶; 语文老师字斟句酌,点点入心; 政治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p><p><br></p><p> 多少次梦回沁中都是那师生情、同学意的历历场景: 西湖边上的串串脚印,二郎山上的浓松翠柏和朗朗笑声,青年男女的秋波暗送,东风街口香喷喷的干馍、脆生生的芝麻饼,还有那李同学悠扬的口琴声、杨同学婉转的"女高音'',这一切已陪伴了我38年,也终将陪伴我一生。多少次路过沁中,想回去又怯回去,终也未能成行。深怕打破心中那片浓浓的绿荫和青青的芳草坪。</p><p><br></p><p> 这次采风,是赵研会应邀参加沁县一个移民搬迁乔迁仪式和文化下乡活动,同行的有作家、诗人、摄影家、朗诵者,气氛自然活跃。我也很庆幸有这些文化人的同行,至少可以壮我的行色,不至于因怯而生。</p> <p>   ㈡</p><p><br></p><p> 车停新店镇,下车随行,走进新村。</p><p><br></p><p> 一街两行,人头攒动。土特产品、手工艺品、小吃食品琳琅满目。一座新建的四幢楼房小区披红挂彩,赫然而立。</p><p><br></p><p> 最为吸引我的还是那久违的地方小吃和土特产品。迎面一干馍摊,师傅正在现做现卖干馍。我随即凑过去,望着师傅娴熟的技艺,上下翻飞的巧手,不由想起上学时经常到县城街上看做干馍的情景。</p><p><br></p><p> 记得几个同学周日逛街,围观在干馍摊前。辘辘的饥肠,诱人的香味使得我们久久不肯离去,只苦于囊中羞涩,没有几分钱。终究,还是合伙买上一个不夹肉的干馍,你一口我一口地分开吃完才肯离开。当地人叫不夹肉的干馍为"闪塌嘴",只因为鼓鼓囊囊的干馍,中间如果不夹肉那就是空的,容易上当,要试着慢些吃。</p><p><br></p><p> 我问过价格后恭敬地递上钱,双手从师傅手中接过夹满猪头肉的干馍,结结实实地咬了一口,满嘴留香,还是那个味。再也不怕闪塌嘴了。</p><p><br></p><p> 据传说,早先的干馍是用于古代行军士兵的干粮,便于携带又耐饥且营养丰富,就象现代士兵的压缩饼干一样,流传到今成为一道独特可口的地方小吃。</p><p><br></p><p> 上学期间就知道沁县有传统的三件宝,那就是鸡蛋、瓜子、吴阁老,前两宝是物,第三宝则为人文。</p><p><br></p><p> 沁县的鸡蛋个大皮红,黃少清多,营养价值高; 沁县的南瓜子则个大仁满,含油量高; "沁州黄"小米色泽蜡黄,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晶莹明亮。煮成饭后松软可口,味道清香。</p><p><br></p><p> 如果说沁县由于缺乏地下矿产资源,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是物质上的贫困县。那么沁县同时又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富裕县。</p><p><br></p><p> 沁县历史上文人、名人辈出,能屈指可数的就有吴碘、王尧士、王猷、王杰、王沁、韩万金等著名人物。其中,吴碘是沁县人文的旗帜,也是沁县人文的标识。沁县民间传承中的三件宝其中的"吴阁老"就指的是清康熙年间官拜保和殿大学士、内客首辅大臣吴碘。</p><p><br></p><p> 吴碘当地人称吴阁老(1637一1705),字伯美,山西沁州(今长治市沁县)人,清朝康雍年间一代良相。雍正年间入祀贤良祠。</p><p><br></p><p> 午后,我们一行踏上了寻访吴碘故里的行程。</p> <p>   ㈢</p><p><br></p><p> 大巴车横穿208国道,行驶在乡村公路上。</p><p><br></p><p> 车窗外已是满目萧瑟,一片片收割后的田野铺满粉碎后的玉茭秸杆,偶儿有三三两两的花色牛儿悠闲地在田间觅食,不宽的乡村水泥路弯曲着向前延伸,路过的村庄一片安祥宁静,乡民们不慌不忙地过着自已冬天的日子。这一切与上午新店镇新村乔迁仪式的火热场景形成截然反差,人们的心绪随之也变得安静下来。</p><p><br></p><p> 忽然,转弯车停。下得车来,面前呈现出一片壮阔的水面,脚下已是吴碘故里一一徐村。那片巨大水面叫月岭湖,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湖畔一个精致的小院落是吴碘文化园兼村级组织办公场所,一眼便可以看出是新建不久。精美铁艺制成的围栏上,里里外外挂满介绍吴碘生平、故事的宣传展版,倒也图文并茂。最值得一观的仍是那一片巨大的水面,逶逶迤迤波澜不兴,极象一面镶嵌在山岭间的明镜,置身湖光山色中,顿感神清气爽,怎么也不觉得是在黄土高原,倒象是身处水乡泽国。</p><p><br></p><p> 据资料显示: 沁县主要的河流有漳河、庶纪河、段柳河、徐阳河、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涅水河等八条,呈井字型分布。境内建有月岭山两座中型水库和十一座小型水库,总库容量6830万立方米,泉水19处,地下水动贮量4500万立方米,调节贮量6000万立方米。难怪敢称"北方水城,中国沁州",果然名不虚传。</p><p><br></p><p> 据当地村里的老乡讲,吴碘在家乡并没有留下多少实物,仅有的民宅院落也早己坍塌,要看实物的话就只有到吴家坟茔,那里还有一点实物遗存。随之,我们在三位老乡的引导下环月岭湖走向吴公墓地。</p><p><br></p><p> 吴碘墓地位于月岭湖畔的老马岭脚下,背岭面湖,气象万千。只有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到其气势之不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通高大威武的下马碑 。我想应该是来拜谒墓地的武官下马、文官落轿处。仅这通下马碑就足以显示出皇家气度,虽已经几百年仍傲然挺在冬日的荒野,令观望者生畏。</p><p><br></p><p> 再往上走百余米,两座碑亭巍巍然并排屹立,蹲实的造型,古朴而苍茫。虽无飞檐斗拱,但不怒而威,稳如泰山,令人肃然起敬。真乃皇家之威,威不可动。碑亭内陈列着两通高大青石碑。一通为御赐大学士谥文端墓碑,一通为谕祭大学士溢文端吴碘文碑,碑高丈许,盘龙雕首,下有碑座。顺眼望去就是吴碘之墓了,坟茔立于荒草中,草衰而冢荣。</p><p><br></p><p> 三通威严的石碑和皇家规制,足以说明大清帝国对吴公的评价,也足己说明吴公对大清帝国鞠躬尽瘁之伟岸。</p> <p>   ㈣</p><p><br></p><p> 据史料记载,康熙一朝,山西出了两位位及人臣的宰相,这两人的家乡距离百余公里,同朝为官,又彼此为好友。一位是沁州的吴碘,一位是泽州的陈廷敬。陈廷敬中进士比吴碘早一年,吴碘入阁比陈廷敬早五年; 吴碘是保和殿大士兼刑部尚书,陈廷敬是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二人都是康熙股肱之臣。吴碘曾任首席大学士,陈廷敬却从未当过"宰相班长";吴碘负责《大清统一志》,陈廷敬主编《康熙字典》; 吴碘谥文端,陈廷敬谥文贞; 康熙说吴碘"为人宽厚和平,持己清廉",向其他官员推荐他"若官员尽如此辈,百姓又有何苦; 说陈廷敬"宽大老成,几近完人'',《清史稿》对陈廷敬评为''清勤"。</p><p><br></p><p> 然而,三百年后,这对好友家乡的境遇则全然不同。</p><p><br></p><p> 陈廷敬故居"午亭山村''又名皇城相府,占地10万平方米,现被开发为国家5A级景区,享誉国内外。相较之下的沁县徐村,吴碘故居已然不存,祠堂破败不堪,仅余一座门楼风雨飘摇。</p><p><br></p><p> 站在老马岭眺望: 远山近水,满目苍茫。虽朔风瑟瑟,但日光偶尔从云层中钻出,洒下的是一袭冬日暖阳,虽冷却暖,外冷内暖。</p><p><br></p><p> 出生在这方水土上的吴公平生最重教育,每到一处都有兴学之举。在家乡沁州这片土地上虽然没有给他的乡民、子孙留下豪门贵宅,但却留下了一个耕读传家的遗风,使他的子子孙孙享用不尽。</p><p><br></p><p> 吴公亲文尚武,厉精图治,为康熙一朝盛世之巍峨丰碑做出了卓越贡献。尽管已远去几百年,但其人文情怀早己根植于这片沃土,耕读传家之遗风古朴而苍劲,几百年来泽披这方水土上的人们。乡民们谨以吴公为楷模,生生不息,绵延不绝……</p> <p>   ㈤</p><p><br></p><p> 沁县属黄土丘陵山区,全境地形四周隆起,中部低平,浊漳河西源在其境内,而且穿境而过,有"漳源泻玉"之美誉。</p><p><br></p><p> 徐村则位于白玉河上的月岭湖畔,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徐村之名缘于初唐名臣徐懋公的后人择居于此而得名。徐懋公因从李世民南征北战,平窦建德、俘王世充、破刘黑闼战功显赫。贞观初年,拜并州都督,又平突厥、破薛延陀,唐北部边疆始得安宁。唐太宗李世民褒其为"并州长城",甚爱之。封其为英国公。今李英公庙、懋公墓遗迹犹存。陈廷敬游沁州时曾写下"地闻叔向贤,村云徐劾后,旧迹渺犹存,遗风啬而厚"的诗句。</p><p><br></p><p> 我茅塞顿开: 徐村之所以为徐村,徐村之子民之所以亲文尚武均缘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br></p><p> 我不禁赞叹: 在沁州这方水土上,不仅有能生长出鸡蛋、瓜子、沁州黄小米的自然肥田,而且有能滋养出象李英公、吴阁老这样的定国安帮的能臣良将、国之栋梁的文化沃土。</p><p><br></p><p> 俗语说的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所熟悉的沁州人,心灵手巧,聪明灵透,品德敦厚。柔者宽厚平和,刚者气壮山河,此乃这方水土的造化也。</p><p><br></p><p> 采风归来,感慨良多,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仍意犹未尽。还是用沁县民间的话来结束本篇文吧。"沁县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三"者多也,既有自然之宝,更有人文之瑰宝。</p><p> 我由衷地祝愿,同时也坚信这方水土上的"宝"终将会走出深闺,被世人所识; 终将会走出这片黄土地,走向神州,走向世界; 耕读传家之遗风终将会苍茫而强劲地穿越古今,走向未来!</p> <h3>部分图片来源于文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