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旅游之地质奇观

活字典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开篇词】</b></h3><h3><b>土耳其是一个特异的国家,地理上横跨欧亚两洲不算稀奇,这样的国家有17个,但是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及其伊斯坦布尔大桥跨越两大洲却是唯一。它的绝大部分领土在亚洲,大部分国民又是欧洲人种;政治经济文化实行的是欧洲模式,宗教上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欧洲则是天主教和基督教)。联合国和我国的新华字典将其归于亚洲国家,它自己一直努力申请加入欧盟的怀抱,还一直跻身了欧足联赛。我们决不能因此说其“不是个东西”。它地处敏感的洲际十字路口,敏感的国度不免令游客生畏。但其悠久的中西方经济、军事和宗教交汇的历史文化,却又吸引我们去、去、去!</b></h3><h3><b>我们2018年11月11日~22日的耳其旅游,我界定是一趟古城探幽之旅、地质考察之旅、宗教领略之旅、味觉尝鲜之旅。</b></h3><h3><b>&nbsp;</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 精 灵 烟 囱 ”</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此景点参观1小时)</b></h3> <h3><b><u>“精灵烟囱”位于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南部的卡帕多西亚——古波斯语“美丽的马乡”。烟囱精灵实际上是一些特大号的圆锥形岩层,松软的岩石酷似锥形的尖塔,尖塔顶端被大自然赋予了一块更加松软的玄武岩“帽子”。1985年,卡帕多西亚的魔幻森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u></b></h3> <h3><b><i>数亿年前卡帕多西亚地区火山喷发,火山喷吐而出的熔岩改变了周围的地形,几百米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起来形成了凝灰岩和熔岩层。此后,被慢慢风化的岩石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旅游奇观。</i></b></h3> <h3><b>卡帕多西亚的精灵烟囱林林总总,冲天而立,形成独特的石林景观。有的像一根纤细的电线杆,有的则像一座巨大的碉堡。有的呈浅红色、赭色或棕色,有的则呈灰色、土黄色或乳白色。岩石表面甚为光洁,随着阳光和云影的变幻不断改变自己的色调。</b></h3> <h3><b>身处卡帕多奇亚的石林,眼目为之一亮。石林在晴好天气、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壮观。</b></h3> <h3><b>这些造型奇异、各有特色,给人以丰富的联想,顿时有了给其附加文字标题标注、发掘丰富内涵的激情。</b></h3> <h3><b>有情定终生的青年也看中了这里的奇妙景致,把它作为拍摄婚纱照的绝佳背景。我也借题发挥,将他们纳入我的镜头。</b></h3> <h3><b>蓝湛湛的天空,是我们此行土耳其难得碰到的。其它时间,老天就不给面子了,不是阴沉沉的脸,就是泪淋淋的眼。这是后话,留待其它篇章。</b></h3> <h3><b><i>鸽子谷位于土耳其的格莱美地区,那里有很多风景宜人的山谷,鸽子谷就是其一。</i></b></h3><h3><b><i>鸽子谷里到处都是石头,石头上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洞眼,走近可知是鸽子洞。我们在一个专门的观赏平台远眺,感觉那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或方或圆外观的人居洞穴、民舍,在黄昏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蔚为壮观。</i></b></h3><h3><b><i>据说如果时机恰好,可以看到鸽子回巢的盛大场景。可惜我们没有获得那个眼福。</i></b></h3><h3><b><i>此景为大巴临停所拍摄。</i></b></h3> <h3><b>奇石林,使人拟人化地联想到瘦骨嶙峋、风骨傲然、苍劲、坚毅……</b></h3><h3><b>此景为大巴临停点所拍摄。</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棉 花 堡</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此景点游览1小时)</b></h3> <h3><b>棉花堡是全球知名的温泉度假胜地之一,这里有历经千年的天然温泉,因其经年积淀的坚硬石灰岩颜色如雪白棉花,其坡面层层叠叠状如城堡,故得名棉花堡。大自然给来此观光游客的无疑是视觉盛宴。</b><br></h3> <h3><b>看着这些白花花的堆积岩石,总觉得就是积雪,就是寒冷。其实,完全是地质奇观给人造成的错觉!</b></h3> <h3><b>它们不是一日、几日、十几日、几十日造就的冰雪,而是几百上千年塑造的石灰质聚结而成的棉花状岩石!</b></h3> <h3><b>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妙景观哦!</b></h3> <h3><b>在此只有心灵震撼的份。</b></h3> <h3><b>万万不要以为这些游客不畏寒冷!他们的周边不是冰天雪地,他们的脚下是温暖的滔滔不息的温泉。</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三、格 莱 美 露 天 博 物 馆</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洞穴教堂 岩石教堂 游览2小时)</b></h3> <h3><b>公元前190年以后,这里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基督教遭到残酷镇压。其耶稣基督的第一批信徒离开耶路撒冷,来到地势险要、适宜躲藏的卡帕多西亚,并开始修建教堂。</b></h3><h3><b>公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并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这里成为弘扬基督教教义的中心,大批教堂、修道院和其他宗教设施在山岩洞穴中修建。</b></h3><h3><b>公元8世纪初,宗教迫害使这里再次成为基督教信徒的避难所。</b></h3><h3><b>公元9~10世纪,突厥人来此建立奥斯曼帝国。当地居民纷纷改信伊斯兰教,基督教几乎全部撤离,基督教的影响在此渐趋消弭。</b></h3><h3><b>我的映像,岩石教堂(洞穴教堂),是基督教徒躲避迫害的场所,距今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b></h3> <h3><b>岩石教堂卡帕多奇亚现有150多座修建在山岩、柱石和地下的教堂和修道院。但是,由于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破坏,许多教堂和修道院都已严重损毁。</b></h3><h3><b>图为,内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七层、可以拾阶而上的洞穴教堂,里面划分有集体祭拜、修炼、教学、生活的空间。</b></h3> <h3><b><i>七层岩石教堂的换角度拍摄。我感觉,我们完全可以将它视作镂空的“巨型工艺品”!</i></b></h3><h3><br></h3> <h3><b>简直就是洞穴集群</b></h3> <h3><b>在短暂的晴空蓝天衬托下,整体显得更加美观</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四、民 间 洞 穴</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自行采集1小时)</b></h3> <h3><b>这是我个人在清晨私自行动,快走慢跑于我们落脚的小镇,采集到的民居洞穴景观。这可是在城市不可能看到和想到的喔!</b></h3><h3><b>我国的山西、陕西也有窑洞,但没有这般的密集,这般的万般变化。我们人类又一种万分难得看到的特异生存环境状态,有生第一次所见,不能不尽收我的眼底和手机的内存。</b><br></h3> <h3><b>既然这里的特殊地质条件许可,不惧怕风雨侵蚀,不存在自然坍塌,只需挖掘足以满足居住或者贮存的需要,那又何必去劳神费力地制砖做瓦、盖房搭屋。既然有民风淳朴,那又何必去安装带锁的门窗。</b></h3><h3><b>图为,清晨在我们入住的洞穴酒店楼顶上远摄的热气球升空景观。</b></h3> <h3><b>透过我们落脚小镇跨街构筑物下的门洞,看到的热气球升空景致。</b></h3> <h3><b>你看你看,眼前的洞穴,有高有底有阶梯,有门有窗有透气孔,谁说不实用?谁说无艺术?</b></h3> <h3><b><i>好些洞穴显然是空置了,是遥远的遗留?还是等待填充实物?</i></b></h3> <h3><b>洞穴外的现代建筑,犹如沧桑的老人穿了一件时髦的大氅。</b></h3> <h3><b>清晨金色的阳光照耀和美化着小镇的这个山头。</b></h3> <h3><b>不要小看了这些黄土地、黄山坡上大型的洞穴和外观普通的房屋,世界各地慕名而来游客们,特意赶来深入体验的洞穴酒店——金玉其内、败絮其外的高星级洞穴酒店。</b></h3> <h3><b>安在电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定时播放伊斯兰教民祈祷的呼唤,我自然而然想到了高亢悠扬的蒙古呼麦。在其它大小城市清真寺的宣礼塔大多是安有扩音器,作为礼拜祈祷之用。</b></h3> <h3><b><i>这不是绘画,是我在清晨、在洞穴酒店上层拍摄到的小镇壮观的、五彩的、庄严的大场景!</i></b></h3> <h3><b>如果说上面的照片使人联想到“庄严”一词。这幅照片——不是绘画使人联想到“壮丽”一词!你看那灿烂的晨光、斑斓的场景、丰富的层次,能不激动那才怪哉!</b></h3> <h3><b>本篇所用照片均为本人手机拍摄。</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b>2018年12月整理编辑。</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b><br></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我的凡人凡言:人生有限,每一次境外旅游既是初识,也是永别。如实记录,以作个人回味和与人分享</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