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h3> 倘若有人问你现在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或许我们会说:“我希望拥有一辆豪车”、“我希望拥有一栋大宅”,“我希望一家人幸福健康的生活在一起”等等千万种的答案。而此时却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艰难的屹立我身旁,他低声喃语:“我渴望有一辆电动三轮车。那么,我可以来到村中广场一步步挪移我渐渐有了知觉的双腿,我还可以到村口守望从学校归来的宝贝女儿,我更可以跟随年老父母的背影操办些许农活”。</h3> 曾经也青春 <h3> 张伟强——1983年出生于汝湖镇古仙村。近乎一米八个头的他于2007年因突发脑溢血致全身不遂,当年医生已判定其一生将卧床难起。而后留下债台高筑的家庭,冰冷的医疗诊断书、沉重的债务和渺无希望的未来让当初恩爱无比的妻子选择了狠心离开,留下的是尚为年幼的女儿和瘫躺在床的他。“虽然我没有健康的身躯,却不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啊!”这是我与他接触多次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h3><h3> </h3> <h3> 依然清晰的记得两年前的一天,沿着村中小道转了几个弯后,作为驻村队员的我们来到了张伟强的家,进行工作走访。映入眼帘的是他那张鳞瘦的脸夹杂着的沧桑,三十而立的大好年华却早已给病魔蹉跎得面目全非,残留下来的便是对生命的不甘以及对生活顽强不息的意志。</h3><h3> 挂在他嘴边最多的是:“谢谢你们来关心我,帮助我、鼓励我,让我一次次的可以激励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要努力消除脑瘫后遗症。你看,我手中缠茧没有白费,我是不是比以前又好些啦?”话音刚落,伟强即刻又抓起身旁那张方形辅助凳,着急的想要示范给我们看。干瘦的身躯与颤巍的双腿虽不能默契的达成一致,然而背影却是那么坚定而有力。他说:“近来压力很大,晚上一直睡不好,总想着我的病这么多年还没能康复,我不想就这么过一辈子,我想好好的站起来走路;我不想看到父母操劳的身影却帮不上忙,我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我不想因为我拖垮本已艰苦的家庭,我想陪同女儿一起踏入大学;我不想每日就徘徊在房前门外,我想到村里镇外看看世间的变化;我还想····”。</h3> <h3>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的作者海伦·凯勒曾说:“假如上帝给我三天光明,我最想看什么呢?或者我将怎样享受这份幸福呢?”我常想:“假如他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他可以踏越千山万水追寻青春的足迹;假如他可以正常的行走乡间田野,那么他还可以担起作为儿子和父亲的责任,撑起这个家。假如···假如···他拥有一辆残疾人三轮车,是不是还可以挥舞起生命的旗杆,尽管是沉重,却也不失为一种对生活昂扬的信心与不屈的灵魄?假如···假如···</h3><h3> </h3> <h3> 后记</h3><h3> 两年来,或工作或怜惜缘故,时不时下乡当中都会有意无意碰上伟强,亲切的叫上一句:“强哥,近来可好?”这当中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也蓄含着人性本善的意。我想,不仅仅是他对生命的崇敬,对健康的渴望,对为人之子的那份孝道,对为人之父的那份责任感动着我,更多的是他那份对生命的不屈感动了我。</h3><h3> </h3> <h3> 假如生活只需一辆三轮车,那我又或者力所能及什么呢?总觉得需要写点什么,或许可以通过此记让身边爱的阳光转移些许,多照耀他,多温暖他,因为实在不忍看到这份坚韧的眼神最后被生活的磨难打败,而一点一点的黯淡下去。</h3> 默默看着你坚韧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