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50年前,1968年11月16日,我同我的同学一道,离开了广州,前往海南琼海国营東泰农场。我这一去,便在农场度过了整整十六个年头。</h3> <h3>我的母校: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我在这里读完了初中,高中只读完高一,便因为文化大革命爆发而停课。</h3> <h3>离开广州前,我们高一班部分同学的合照。</h3> <h3>1968年11月16日,我们在停靠在广州洲头咀码头的红卫轮上挥手告别前来送别的亲朋戚友。</h3> <h3>海南琼海国营東泰农场场部——顺口。</h3> <h3>東泰农场是中国第一橡胶园的所在地,也可以说,这里是中国橡胶的诞生地。一百多年前,一群海南华侨从国外带回橡胶种子,在万泉河畔的深山老林里种下了中国的第一批橡胶树。</h3> <h3>到农场后,我被分配到三洲区前进队,开始了艰苦的劳动生活。我割过橡胶,种过橡胶,开过荒,护过林。流过大汗,曾被山蚂蟥咬得鲜血淋漓。劳动生活过得既苦又累,但也有乐趣,特别是和农场老工人打成一片,学到了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h3> <h3>在海南,我深深地领教了台风的威力,特别是1973年14号强台风,让农场的房子、橡胶树、农作物几乎一扫而空,破坏之大不亚于打了一场残酷的战争。</h3> <h3>面对被台风刮倒的橡胶,大家欲哭无泪。</h3> <h3>海南农垦知青愽物馆还原了农场职工将刮到的橡胶树扶起的场景。</h3> <h3>到农场一年后,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我们农场变为兵团二师二团。兵团十分重视开荒种植橡胶,并且组织大兵团作战,颇有部队打大仗打硬仗的作风(种植橡胶大会战的场景摄于海南农垦知青博物馆)。</h3> <h3>海南农垦知青博物馆还原了我们当年在农场生产队曾经住过的茅草房。</h3> <h3>1969年底,兵团积极开展战士的文艺文化生活,要求各个连队组建演唱组,自编自演,到团部参加文艺汇演。在同学的鼓励下,我创作和出演了《金训华之歌》。没想到我写的这个本子被团里看上,将我抽调到新组建的团宣传队,并参加了二师的文艺汇演。</h3> <h3>我在宣传队的拉手风琴照。</h3> <h3>我在宣传队的演出照。</h3> <h3>与宣传队的舞蹈系大学生(右二)合照。</h3> <h3>二团宣传队全体队友大合照。</h3> <h3>演出剧照。</h3><h3>到宣传队两年后,我被团政治处任命为团文艺宣传队队长和文艺创作组的组长。我们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和演出了不少为连队职工喜闻乐见的节目,如小话剧《我们连长》、小歌剧《老院长》、演唱剧《金训华之歌》、舞蹈《胶林晨曲》等。</h3> <h3>宣传队虽小,乐队的阵容却不小。</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宣传队经常要行军拉练,挑着乐器道具,跋山涉水步行到兵团的基层连队、公社农村以及黎村苗寨演出,深受欢迎。东泰农场的大罗岭、上甘岭、茅野园、加岜、加报等都是当年海南红军、红色娘子军、琼崖纵队战斗过的地方,可以说,我们是沿着当年海南红军、琼崖纵队走过的道路,走遍了东泰的山山水水。</h3> <h3>二团的政委、团长、参谋长等团首长亲切慰问宣传队并与宣传队全体队员合照。</h3> <h3>在宣传队,队员有来自广州、海口、潮汕的知青和农场的职工子弟,大家亲如兄弟姐妹,就像是一个欢乐的大家庭,因为我们有一个像父亲一样关照着我们知青生活的老工人指导员(前排右一)。</h3><h3><br></h3> <h3>兵团二师二团首长照(其中大部分是现役军人)。我们团宣传队归团政治处直接领导,团政委、政治处主任经常下到宣传队直接指导我们的创作和演出工作。</h3> <h3>我们二团宣传队和十一团宣传队,曾因工作需要合併为二师文艺宣传队,并到海口参加全兵团的文艺汇演。这是我在兵团二师文艺宣传队担任队长时的生活照。</h3> <h3>虽然到了宣传队,仍不忘“割胶旧业”。每每到连队体验生活搞创作,都不忘到橡胶林重试胶刀。东泰农场很多生产队的林段都曾留下我割胶的足迹,如前进队、红卫队、红旗队、上甘岭队、长胜队等。</h3> <h3>历届二团(东泰)文艺宣传队大合照</h3><h3>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二团(国营东泰农场)历届文艺宣传队大部分队员相聚在广州。大家分手几十年,今天团聚一起,共同缅怀当年的青春年华,激动万分。</h3> <h3>八十多岁高龄、曾任团宣传队的老指导员闻讯赶来广州参加宣传队的大聚会,并在聚会上激动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无论是农场,还是兵团,上至团首长、场领导,下至普通的老队长、老工人,他们对我情深似海,视同亲人,教我生产生活的知识,教我处事做人的道理。他们是我一生中的贵人,我永远由衷地感谢他们。</h3> <h3>在宣传队与我的爱人相识、相知、相爱。</h3> <h3>1972年9月11日我们结成终身伴侣。批准我们登记结婚的是兵团二师二团政治处。</h3> <h3>我们在万泉河畔的合照。</h3> <h3>我在农场出生的两个儿子。</h3> <h3>成家了,就要负起居家过日子的责任,建小厨房、上山备料、水工、电工、木工,样样都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这张躺椅就是我亲自动手制成的保留至今的“杰作”。</h3> <h3>刚到农场,便自我制定了一个自学大学课程的十年读书计划,不管是在当割胶工,还是在宣传队,在结婚前还是结婚后,都一直坚持自学。</h3> <h3>我的爱人是职工子女,传承了农场工人特别是海南女子善于持家的优良传统。她一直以来一边除了参加连队艰辛的劳作外,一边默默地操持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弟妹家人,在身边坚定地支持着我的学习。</h3> <h3>为了省钱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笔记》。</h3> <h3>在农场期间,自学了哲学、政治经济学、逻辑学等十几门大学课程。</h3> <h3>兵团撤销后,我被抽调上农场机关工作。</h3> <h3>在农场机关先后担任专职理论辅导员、宣传干事、党委秘书。</h3> <h3>1981年,广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委党校在全省招考理论干部,条件有三:共产党员、工作两年以上以及必须具有大学学历。我以具有相当大学学历水平的资格,参加考试并在众多具有真正大学文凭的考生中取得了前73名的成绩(省委党校只招收100人),从而考上了省委党校理论师资班。</h3> <h3>中共广东省委党校。</h3> <h3>以农场干部的身份在党校大学本科班读书三年后,终于毕业了。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省委党校校长的林若同志为我们颁发了省委党校毕业证书。</h3> <h3> 1984年,我在省委党校毕业,被分配到广东省委有关部门工作,自此,结束了我十六年的知青生涯。1993年,经过严格考核,我获得了哲学副教授职称。2005年,从省委调到厅级省直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直至退休。</h3> <h3>1993年在香港为香港新华社厅处级干部学习班讲授《矛盾论》。</h3> <h3>1993年在澳门为澳门新华社厅处级干部学习班讲授《矛盾论》。</h3> <h3>在互联网上,我独自创办了“東泰山人图书馆”,以社科、时政、生活为三大主题,馆内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几十个学科馆,收藏了包括图书、字画、诗词、影视等大量作品,到目前为止,读者达一千六百多万人次。</h3> <h3>《学术研究》杂志是由郭沫若题词、已有六十年历史的在国内排行前列的社科杂志,是广东省的著名品牌。</h3> <h3>1994年,在《学术研究》杂志发表理论文章《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及其构成要素》。</h3> <h3>参与撰写《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独立完成了其中的第九章《“一国两制”与中华民族凝聚力》。</h3> <h3>1985年,夫人以及儿子们一起从农场调来广州工作与读书。夫人通过努力,自学考试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先后在广州的一些省、市大型企业的重要部门、关键岗位担任科级干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h3> <h3>退休后,和夫人先后在国内以及到欧洲、澳洲、美洲、非洲、亚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旅游。</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7年9月11日,和夫人在爱琴海渡过了我们结婚45周年纪念日。</h3> <h3>我们与儿子们的生活照。</h3> <h3>大孙子出生后,一连四年都回到农场度过他的生日。</h3> <h3>二孙子、三孙子的生活照。</h3> <h3>今年11月16日是我上山下乡50周年的纪念日。年初,与大儿子一家再次参观海南农垦知青博物馆。</h3> <h3>与海南农垦知青愽物馆馆长(右一)在博物馆大厅里的东泰“百年橡胶”前的合影留念。</h3> <h3>在馆长的陪同下爷孙三代参观知青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博物馆里,大孙子在静静地听着爷爷讲当年知青上山下乡那些过去的事情。</h3> <h3>50年后回访東泰农场。</h3> <h3>2018年11月9日,部分同学农友聚会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h3> <h3>在聚会上向同学们介绍农场的情况。</h3> <h3>当年一起在東泰农场三洲前进队插队的知青农友。</h3> <h3>我们二团宣传队部分海口知青在海口表演舞蹈《胶林晨曲》,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h3> <h3>50年前当兵团战士的时候,一直怀有身穿军装的梦想,50年后,电脑技术使我们这对老夫妻返回到了芳华年代,圆了身穿军装的梦想。</h3> <h3>上山下乡作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所带来的严峻形势,“文革”结束后,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得到了正确的处理。但是,当时也有不少知青在逆境中迎着困难上,在大风大浪中、在社会的最底层中认识国情、接触民众,他们没有及时地上正规的大学读书学习,却在社会大学中锻炼了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成长的道路。这就是为何50年后,还有那么多的知青朋友真诚地回访上山下乡的农场农村,寻找当年的老工人老农民三同户的原因,这是知青对自己芳华年代的怀念,是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的“青春之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