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山孕育新生命

希希襄襄她娘

<h3>那一年,我30岁,他32岁,我在龙岗,他在南山,准备结婚,但距离让我们隐忧。</h3><h3><br></h3><h3>他坐公交车329从南山来龙岗,不堵车单程2小时,堵车就难说,国庆前夜,三个半小时才到家,路上有人晕车呕吐,整个车厢弥漫着令人作呕的酸腐味,身强力壮的他都差点被勾引吐了,那种感觉真难受。当然,如果只是大人幸苦些,当当周末夫妻,倒也无妨,但是有了孩子,还能这样吗?况且,周末夫妻啥时才能有孩子?于是,我们特别留意招聘信息,他来龙岗,或者我去南山。我们更倾向后者,因为南山是深圳教育强区,有利于孩子成长,虽然那时我们还只是小两口。<br></h3><h3><br></h3><h3>我运气格外好,2010年9月得到一信息,南山某校急需一名语文老师,我赶紧投简历,很快被通知面试。接到通知时,我正在桂林参加全国教学会议,当晚11点飞深圳, 12点到家,连夜备课。第二天下午3点讲课,晚上7点就接到校方的正式调动通知。事情顺利得出乎意料,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相信自己已经是南山人。</h3><h3><br></h3><h3>圆满解决距离问题,孕育新生命提上日程。刚到新单位,不方便马上怀孕,加之又是高龄,需要锻炼调养。于是我们平时散步,周末爬山,大南山成为首选。特别喜欢大南山脚下“寿比南山”几个大字,好寓意,好彩头。爬着爬着,我们面色红润,身材匀称;爬着爬着,小小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h3> <h3>2013年,第一个孩子出世。怀孕时,我们准备了两个名字,男孩叫“别一格”,女孩叫“别致”,后来用上了“别致”,小名希希。那时还是独生子女政策,唯一的小娃娃是全家的希望。</h3><h3><br></h3><h3>因为唯一,所以金贵。希希爸是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天天跟小孩子打交道,特别有耐心,上班随身携带指甲剪、餐巾纸。他把这股子劲也用在希希身上。当时我们租住南山九街农民房,希希爸怕水质不好,天天从超市买矿泉水,专供孩子使用。他又担心大陆的婴幼儿产品质量不好,一遍遍跑香港。最开始只是背奶粉、尿不湿;添加辅食后,又背米糊、婴儿饼干、水果泥;再后来,米、油、盐……有段时间赶上奶粉限购,很不好买,希希爸天不亮就起床,7点不到就在香港商铺门口排队,商铺11点才开门,干等4小时。</h3><h3><br></h3><h3>我去过一次,腰酸背疼,元气大伤,再也不去。她爸任劳任怨,像头老黄牛,有时我劝他:“反正孩子吃不了多少,背奶粉就行了,米面油之类的重东西就不用背。”他反教育我:“你不能因为孩子小就糊弄她,越小越要讲究。她现在吃的每一口东西都在打基础,基础打好了,就少生病。这跟教育是一样的道理。”我顿时觉得他形象高大。</h3> <h3>因为唯一,特别宠溺。虽然希希是女孩,她享受的宠爱不比别人少一丝一毫。希希爸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爷爷奶奶当然希望来个孙子,但孙女也是心头肉。到现在,希希的衣服都是手洗,开水烫,暴晒,这都是奶奶做的。奶奶是乡下老太太,不识字,但是好学,喜欢尝试,她口头禅是“我今天做个试验”,于是餐桌上时常出现新菜品,虾仁炒黄瓜、清蒸鳜鱼、香酥鸡、啤酒鸭……她还注意营养搭配,每天给希希准备不同的食物,一周鸡蛋两次,虾子一次,海鱼两次,鸡翅一次……这都是她在外面跟别人聊天学的,其实很多原材料她在老家都没有见过,一来南山,做饭既美味又科学,我打心眼佩服,也感谢南山这片神奇的土地,“教育强区”名副其实。</h3><h3><br></h3><h3>爷爷认识些字,他就教孩子看书。老人一辈子没说过普通话,但是努力用普通话给孩子讲故事。虽然家乡口音很重,效果却是一样的,希希现在喜欢看书,跟爷爷早期启蒙分不开。曾经有段时间,希希要一边吃饭一边看书,两位老人合作,奶奶喂饭,爷爷读书,一顿饭下来,要读好几本书。希希从小就享受 “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高级待遇。爷爷还改编儿歌,希希两岁时常唱:“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抓,都起来!”我把这事记录在朋友圈中,硕士导师谭邦和老师留言:“这是京剧样板戏《海港》的唱词,不过爷爷简化改编得挺好。原词是: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天天跟泥土打交道的庄稼汉,竟然能在语言文字上得到大学教授的表扬,真是不易。</h3> <h3>一家人都在辛勤育苗,我这当妈的自然不甘落后。关于育儿,有种说法,“妈妈现在的样子,就是女儿将来的样子”。虽说养育孩子耗费心力,工作上我一点不敢松懈,几年来小有成果,先后斩获南头中学“凤岗杯”教学大赛特等奖、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16年南山区基本功大赛特等奖、2016年深圳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h3><h3><br></h3><h3>我希望给希希树个榜样,我意外发现希希特别喜欢当小老师。在家里,她把布娃娃排排坐,给“学生”上课,课程很丰富,阅读课、绘画课、数学课……还煞有介事地提问,一人分饰几角,一会儿当老师,一会儿当学生;芭蕾舞课程结束,她模仿老师给长腿娃娃压腿;幼儿园放学,她时常欣喜地跟我分享:“今天我又当小老师了!我教小朋友唐诗,教了十遍。”</h3><h3><br></h3><h3>孩子的成长让我欢心。希希1岁10个月,我开通微信,记录孩子成长点滴,后申请微信公众号,使用美篇,逐步把孩子故事系统化。这一坚持,就是几年,引用华侨城中学副校长刘耀娟老师的一句话,“希希的故事正在她娘亲笔下生花”。我的想法很朴实,将来孩子长大了,看着自己成长的足迹,别有一番趣味。</h3> <h3>虽然我们已经全力陪伴孩子,希希身上的毛病还是显而易见:自私、脾气大、窝里横,这都是典型的独生子女病。两年前,二胎政策全面放开。那会希希刚上幼儿园,我们刚轻松两天,坚决不要二胎。慢慢的,身边的二胎多起来,希希时常问:“妈妈,你啥时候生个妹妹给我玩?”我们心思稍稍活泛,尤其有时希希无理取闹,老人护犊心切,家里乌烟瘴气,希希爸气愤愤:“都是一个孩子闹的,老子再生一个,看你还老实不!”当然这是气头上的话,冷静下来,我们不敢生。深圳高房价、高消费,尤其是孩子昂贵的教育经费,让我们望而却步。</h3><h3><br></h3><h3>一件小事,又让我们蠢蠢欲动。某日乘地铁,对面坐着一个可爱宝宝,希希目不转睛盯着看,微笑着。过了一站,宝宝旁有空位,她非要紧挨着宝宝坐,还趁人不注意,快速摸一下宝宝小脚丫。我和她爸相互对视,显然,希希渴望有个伴。我们反复比较两个孩子的利弊,咬咬牙,艰难做出决定,生。</h3> <h3>事实证明,用老二治老大的独生子女病,是很好的“处方”。希希非常认同“姐姐”角色,积极主动履行姐姐义务,早早给二胎取名,“别酸”。</h3><h3><br></h3><h3>有了别酸,希希变化很大。以前搭乘电梯,都是我提醒她,现在轮到她提醒我:“妈妈小心点,慢一点。”给她穿衣服,特别配合,主动把袖子拽住说:“等别酸出生了,我什么事情都不要你做。我是大姐姐,我是好帮手,要照顾妹妹。”她不再吃独食,那天她吃树莓,见者有份,她还额外多分我两个,本来就不多,我没好意思多吃,她说:“妈妈,你吃吧,别酸也要吃!”我上厕所,希希很操心:“妈妈,你会不会把别酸拉出来?”还未出世的别酸教育力量杠杠的,希希的进步大大的。</h3> <h3>前几天例行产检,医生建议再过一周就住院。比预期提前九天,措手不及,匆忙做产前准备。忙着忙着,我发现自己最最放心不下的不是二胎,而是希希,担心她不适应妈妈住院的日子。</h3><h3><br></h3><h3>孕晚期,我喜欢左侧睡觉,那就要背对希希,这几天我尽量面对她,等她睡着了再左侧。她睡觉有个习惯,拽着我小指头,蜷在我身旁。之前我嫌热,老把她推得远远的。现在我抱着她,她倚我,我轻吻她额头,她摸我脸颊,说着悄悄话。希希说自己的睡衣有俩洞,第二天我趁着还能走动,赶紧买两套新的。她爸去香港买新生儿奶粉,我叮嘱一定要给希希带些吃的喝的回来。漫长的暑假,怕她无聊,跟她商量着报了两个兴趣班,芭蕾舞和画画。<br></h3><h3><br></h3><h3>年前希希爸住院,手术当天我陪床一晚。第一次爸妈都不在身边,希希哭得泪天泪地,半夜一两点,实在熬不住,才胡乱睡着。孕早期,她老提要求:“妈妈,你跟医生说一下,把小baby一拿出来,你就回来。”我开始试图解释,但只要说到住院一周,她就哭得稀里哗啦,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主动回避这个话题。今天希希靠近我肚皮,很惊奇:“妈妈,小baby在动耶!”我顺着她的话说:“是的,下周小妹妹就要出来了,妈妈要住院一周,到时候爸爸会在医院待两个晚上。”很意外,她竟然没哭没闹,表现平静,只是问:“爸爸为什么要待两个晚上?”我解释:“要确保妈妈和小妹妹的安全。”希希没再说话。老二会让老大快速成长,优秀的老大也能起引领作用,希望两姐妹能相亲相爱,共同进步!</h3> <h3>行文至此,掐指一算,来南山已经八年。这八年有很多难忘的瞬间,尤记希希出生前几天,希希爸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发言,有句话我念念不忘,“感谢南山,在这里我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再过几天,我生命的小公主也将来到这个世上,南山让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看着希希一天天进步,摸摸腹中二公主,我也想说一句,“感谢南山,让我有安身立命之所;感谢南山,让我们拥有一对冰雪聪明的小姐妹。”</h3><h3><br></h3><h3> (完成于2018年7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