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春日,河岸青苔爬上了依水的台阶;夏日,小镇在晨曦笼罩的氤氲中醒来;秋日,走过石板街的脚步还在留恋挂在树梢的最后一抹嫣红;冬日,残留在河面的冰雪缓缓漂移迟迟不愿消融。这里便是黎里,安静宜和。</h3> <h3> “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h3><h3> 我似捕鱼翁,来问桃花津”。</h3><h3>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黎里行》道出了黎里低调静宜的气质,揭开了黎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面纱,优雅而静谧,古朴而干净,是苏南少有的原汁原味的古镇。</h3> <h3>明清古桥</h3> <h3>明清古桥</h3> <h3>明清古桥</h3> <h3> 南社在这里,这是小镇的文化符号。“操南音不忘其旧”,“欲凭文字播风潮”。1909年,南社成立于黎里,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发起,早期多为同盟会会员,之后流品渐杂,前后延续30余年。图为柳亚子故居。</h3> <h3>周宫傅祠</h3> <h3>天主教堂</h3> <h3> 顽皮的孩童,举着五彩风车嬉戏穿梭在小镇的弄堂,老人们依着河岸坐在回廊下聊天,小镇因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而生动真实。</h3> <h3>油墩</h3> <h3>海棠糕</h3> <h3> 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现在,小镇建设渐进规划。或推倒重来,或外迁原住居民,仿佛在拾掇和弥补城市一隅的历史和文化,却又在建设时遗失了它们。一处处明明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渊缘的地方不经意间成了千篇一律的商业街。</h3><h3> 当代小镇,愿能追随黎里,一切还有原来的样子,原来的味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