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井庄位于肥西县山南镇西郊,距肥西县城20km,有公交直达。因庄前有一口清光绪二年间建的水井而得名。鲜为人知的是,这里其实是中国实施农村包产到户第一村,比凤阳小岗村还要早开始两个月,只是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未进行及时宣传报道而已。</h3><h3> 1978年,安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大部分地区人畜用水困难, 农民生活十分艰难。</h3><h3>时任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同志,面对灾情,焦急万分 。这位放牛娃出身的基层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党员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寻找解决办法,寻找大灾后的生活出路。1978年9月15日晚,在他蹲点的山南区柿树公社黄花大队召开村支部大会,全村24名党员,有23人参加了会议。在会上,组织学习了省委“六条”,讨论秋种问题。会议开到深夜,争论激烈,最终议定出“包产到户,四定一奖”的具体办法,并对外统一了口径。9月18日黄花大队率先全部落实了承包任务,并于九月二十三日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从而影响和推动了山南区10万农民轰轰烈烈地开展包产到户,山南人的创举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进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遭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非议。其中一封署名人民教师的人民来信的主题是: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领导10万人民向何处去?寄到了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手中,引起了万里书记的高度重视。邻区、邻县纷纷到山南贴大字报,筑防风墙,修拦水坝,坚决抵制山南“单干风”。</h3><h3>万里同志密切关注山南的试点工作。1979年2月6日,省委专门开常委会讨论,万里同志作了“应当让山南进行包产到户的试验”的发言,决定“不宣传、不登报、不推广”。</h3><h3>当年万里书记和农民代表座谈的茅草屋,坐过的桌椅,用过的茶壶和瓷碗,都成为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些再现的历史用来教育我们稳定发展局面的来之不易。</h3><h3><br></h3> <h3>肥西小井,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一座时代的丰碑</h3> <h3>这尊名为《破茧》铜雕再现了万里书记与农民促膝长谈的场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