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让我忆起儿时的老县城。

邓守君

<p class="ql-block">一天,在浏览老乡微信群时,突然看到了一组家乡的老照片。惊喜之际,我用手指迅速在手机屏幕上划动着,只见泛黄的县城旧照,一张张映入眼帘。低矮的茅草民房、昏暗的沙土街道、老式的的路灯,还有那鹤立鸡群的几幢小楼,是那样的亲切和熟悉,看着,看着,我的视线渐渐模糊起来,伴随着泪水的溢出,尘封的记忆渐渐掀开,充满儿时欢乐的老县城,逐渐清晰的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一,宁静祥和的市井。</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宝清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腹地。境内山清水秀,有丰富的矿藏资源;有一望无际的艮古草原和湿地;有树种繁多的原始森林;有平坦辽阔的黑土沃田,是国家著名的产粮大县、产煤大县和林业生产大县。受益于上述资源润泽,当时,县域经济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建县仅四十多年的宝清,虽无历史积淀的厚重,却有山高地远的清新。整座县城充满了浓厚乡土气息,人、车稀少的街头、巷口,低矮的民居、厂房、铺店,及飘荡在城空的袅袅炊烟,无不渗透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祥和。当时的城区从南到北3,3华里,由东至西2,2华里,南北和东西各有一条主要大街(今人民路和中央大街),县城人口仅一万人左右。城周有日伪统治时期修筑的夯土城墙遗址。由于建县历史较短(1916年建县),当时的民居、商铺、机关、学校、工厂等建筑,大多是建国前遗留下来的。啇业店铺,主要集中在南北主街上。至今记得,在水果站门外街边,有一块硕大的电影预告牌。一次"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电影广告,令我记忆犹新。那是画有男女主角杨哓冬(王心刚饰),银环(王晓棠饰)英姿的彩色剧照,给色彩单调的县城,增添了几许靓丽。距广告牌约八十米的道东印刷厂门外,一桩刷着蓝色油漆的新闻橱窗前,经常看到驻足浏览报纸的行人。印刷厂南樯外,是县城唯一的农贸市场。这里一年四季,人流不断。尤其夏秋季节,更为热闹。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有一个天天蹲在这里卖菜籽的老头儿,花白的脑后梳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身着灰色长袍,瘦削晦暗的脸上,布满了沧桑,混浊呆滞的目光,木纳的看着摆放在地上的菜籽袋子,好似一尊会动的满清人物标本。城内的标志建筑是"大火磨"(五层楼房),当时,站在十多公里外仍可看到她"鹤立鸡群"的轮廓。湛蓝澄净的天空,清新甜美的空气,井然有序的街道,朴实无华的市民,让人们感受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当年的街巷里弄,店铺道口,绿树青草及时而扬起尘土的马路,有如一幅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永远定格在我的印记里。</p><p class="ql-block">二,记忆犹新的店面。</p><p class="ql-block">每每忆起老县城,脑海里总会清哳地浮现当年的临街店面,分布在城区的各个单位。至今,仍然能记得它们当时的位置和名字。地处城中心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南门至北门的三华里主街上,位于最南端的第一个单位是真理小学。这所学校始创于建国前,初称实验小学,后改为完全小学,我记事时已叫做真理小学了。当时,学校四周绿树成荫,鸟鸣蝶飞,一片幽静温馨。教师办公室(大礼堂),及学生教室都是伪"满州国"时期修建的日式砖瓦建筑。过了真理小学,一直向北,便进入了南门(城门已不存在),一条空旷的沙土大街,笔直的向北伸去(人民路)。行人稀少的大街上,很少见到汽车行驶,映入眼帘的是来去匆匆的的牛、马车和毛驴车,叮叮当当的铃声伴随着哒哒哒的马蹄声不绝于耳。大街东、西两侧,依次分布着农机公司、煤建公司、杀猪场、铁匠炉、皮革社、剃头房、兽医院、"恒发增"、南头小亭子、立新饭店。这家位于今周记茶庄的饭店,当时生意很兴隆,在飘着菜香的门外,经常会看到一个右脸颊长着一颗黑痦子的疯老太太(城里人都叫她老蒋太太),磨磨叨叨的蹲在墙角边。立新饭店街对过是印刷厂,之后向北走,大街两侧依次是二百货、宝清镇医院、宝清镇供销社、红光照相馆、水果站、二百货、水产公司、宝清饭店、酱菜厂、刻字社、宝清镇派出所、五金啇店、烟酒商店、一粮店、三八旅社、北头小亭子、一百货、公合信、宝清镇政府、大众饭店、工商联、酒厂、三百货、大车店、土特站、大庙,出了北门东北方向约一公里左右的郊野上,有一座日军败退时遗弃的旧机场,其散落在四周的飞机包(飞机库)残垣断壁和宽阔的柏油跑道,依稀可辨当年的规模。此外,县城南面也有一座日军机场遗址,当时城西一中现址上,还建有一座民用机场。一个小县城建了三座机场,可见当年日本对宝清的重视。据老年人讲,日本人占领宝清之初,对宝清丰富的资源极为惊叹,日本上层曾经称赞"大大的宝清县,小小的哈尔滨"。顺着东门向西步入东西正街(中央大街),马路南北两侧先后是胜利小学、电影院、银行、市场、澡堂子、工业科、工商所、肉食商店、大火磨、消防队、公安局、西门。出了西门之后,便是当时所称的西门外了。诺大的郊野里,除了成片的庄稼,便是零乱分布着的几家单位和民房。自西向东依次是一中,苏联红军烈士陵园、苗圃、粮库、县医院及住院处、县人委、大广场、机关幼儿园、招侍所、向北有客运站,往南是发电厂,油库。说到油库,1968年夏,这里曾发生了一次震惊全县的爆炸事故,当时二三十里外都听得到爆炸声响,全城许多住户的门窗玻璃被震碎。油库南侧是木材处(木材加工厂),木材处往西是物资库。1969年3月,这里曾经存放过"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烈士的遗体。当时,这里聚集了中央和地方党、政、军领导及烈士家属,场面庄重肃穆。缠裹在遗体上纱布渗透出的血迹及摆放在室外的红松棺椁,历历在目,清晰如昨。″青山有幸埋忠骨物",城东几公里的万金山南侧,成为烈士安息之地。从此,这座普通的山岭也因此出了名。做为国家级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都有全国各地的领导和群众前来祭扫陵墓,也成为了全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往南穿过南真村,便可看到位于南大河畔的百货公司大库。小学时,曾经在这附近的农田参加"夏锄"活动,生产队准备的午饭就安排在库房旁边,我们在房荫底下嚼着香甜的白面馒头,喝着泛着油花的大豆腐菠菜汤,高兴的像过年似的。这些旧时的商埠,工厂、机关和学校的名字和与之相关的儿时旧事,做为小城当年的城廓衬景和生活内涵,已经在心中恒古,尽管岁月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回想起来,恍若发生在昨天一样。</p><p class="ql-block">三,和睦宽容的邻里。</p><p class="ql-block">.透过历史云烟,仿佛看到儿时故居周边的街巷胡同,杖子(篱笆)房舍。看到了"真理社","官豆腐房","瞎子社"。仿佛听到了夏日里,西大泡子(今电业局位置)此起彼伏的蛙鸣。清一色的土坯草房,相差无几的工资,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了平等相处的基础。东家来了客人,去西家借米借面;北院生病了,南邻端来鸡汤鸭蛋。我家西院的王大婶,和我母亲情同姐妹,那时,我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又经常公出在外,她便经常来我家帮助母亲洗洗涮涮,拉秋菜,买取暖煤,甚至买米买油。令我十分感动的是,一次我感冒高烧,急得母亲团团转,赶来的王大婶二话不说背起我就去了医院。她们之间的友谊,给多病的母亲带来了温暖和欢乐。后来母亲弥留之际时,口中仍喃喃叫着王大婶的名字。还有老孙大奶,老金大叔,老史二大爷,老徐家,老李家.......一户户篱笆宅院,一个个鲜活面容,一声声爽朗笑语.,音犹在耳,颜如眼前!</p><p class="ql-block">四,幸福快乐的童年。</p><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是在无拘无束中度过的,十几年的儿童时光,充满了天真和浪漫。由于父亲经常出差,母亲多病,无暇顾及儿时的我。我便无拘无束的自由玩耍。左邻右舍年龄相当的小孩子,成了我癫狂的玩伴。春天来临时,爬树折柳笛、捋榆树钱、采猪食菜、放"八卦"(风筝)、射弹弓;夏日里,抠砣子、摔啪叽、打冲锋仗、去大河洗澡、钻电影院;秋季里,穿箭杆、弹溜溜、拦土豆、捡玉米、逗瓜(.在市场里瓜车旁偷香瓜),偷沙果;冬天到了,我们堆雪人儿、打雪仗、放爬犁、冻冰灯、打冰夵,挖雪洞。县城南三公里外的南大河(宝石河),是我夏日里经常玩耍的地方。我家西院的孙殿学,是我去大河玩水的常伴儿。担心玩完水后弄丢衣服,′两人只穿一条裤衩去大河。赤脚走在被太阳炙烤的地面上,烫得我们不敢停下脚走,龇牙咧嘴的往前跑。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随处可见成群的小鱼在河边游荡。岸边柳毛子底下栖息着很多蜊蛄(今称小龙虾),我们在乱麻秧子上放些死鱼臭虾,然后放进柳毛根底下,等一段时间再捞上来,只见乱麻秧子上面糊满了厚厚一层蜊蛄。然后拿到细软的河滩上,放在堆好的枯枝火上烤着吃,那味道简直香极了!冬天钻电影院,是一桩充满好奇和刺激的往事。当时,一张儿童影票虽然只有8分钱,但哪家父母会天天买票给孩子看电影?可当时的我们,就是天天沉迷于电影院旁边,想着法子混进去过过瘾。电影院西北侧有一个厕所,门在影院内里,粪池在室外。我们就是利用冬天冰冻的天赐良机,先是跳入粪池里,然后顺着蹲位板钻上去,再大模大样的装成上厕所的顾客走进影院。就在我从厕所钻进电影院不久,却在这里上演了我人生第一次的"闪亮登场"1972年夏,县里为被"文革"期间打倒的干部落实政策,在电影院召开了全县"四级干部"大会,因我父亲也是落实政策对象,所以县里指定我代表"走资派"家属发言,年龄尚小的我,面对座无虚席的隆重场面,精神紧张的朗读了别人代写的发言稿。在收获了掌声鼓励后,又领略了亲属邻居们的啧啧称赞。儿时的我,立事晚,经常惹父母生生气。九岁那年,趁母亲不在家,我从柜子里偷了五块钱,跑到水果站全部买了柿子饼,称了满满的一称盘子,站在商店里把肚子吃得溜圆后,又将衣服裤子兜全部塞满,还是剩了些拿不了,只好扔在了柜台上。回家怕被母亲发现将东西藏在仓房里。但五块钱在当时不是小数字,很快被母亲知道了,气得她拿起炕笤帚边骂边打我。如今,每当想起母亲蹲在地上喘吁吁的瘦弱身影,心中便会涌起陈阵自责的痛楚和懊悔。恨自己当时的不懂事,让母亲生了那么大的气!我在儿时有过不计后果的顽皮,但也有过奉献爱心的义举。一年冬天,我和发小们去邻居老薛家(军属)扫雪,被路经此地的一个镇政府工作人员看到,他走过来逐一记下了我们的名字后,把我们领到镇政府(今汇丰化妆品商店),为我们每人发了一本"老三篇",并给予了表扬。父母知道后,高兴的给我买了新衣服予以奖励。</p><p class="ql-block">现今,林立的大厦淹没了过去的老建筑,油漆的马路也覆盖了往日的沙土街道。那座儿时的老城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小城曾经存在的房屋巷道和前辈们的音容身影,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印记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当年横贯城中心的南、北主要大街(今人民路)</p> <h3>当年的电影院</h3> <h3>当年的电影院</h3> <p>当年的"公合信"中药房。六十年代某年夏天,门外临街的一棵大树上,曾经吊着一只死老虎,观看人群站满了街头。</p> <h3>当年宝清饭店(今商业大厦)</h3> <h3>当年位于城中心的二百货</h3> <h3>临街民房,日伪时期所建,因墙面刷着白石灰,故称白房子。</h3> <h3>当年的住户院景。</h3> <h3>城内的土坯草房</h3> <h3>当时的幼儿园</h3> <h3>笔者二岁时,在县城"红光"照相馆留影。</h3> <h3>当时的手工作坊</h3> <h3>当时运送公粮的车辆</h3> <h3>当时的小学</h3> <h3>当时的小学</h3> <h3>八十年代的县中心医院</h3> <h3>临街的白房子</h3> <h3>民房</h3> <h3>临街商店</h3> <h3>临街门市</h3> <h3>临街商店</h3> <h3>大众饭店一带</h3> <h3>临街商店</h3> <h3>当年党校</h3> <h3>全县唯一一辆吉甫车。</h3> <h3>工商联</h3> <h3>临街旅社</h3> <h3>清静的街道</h3> <p>备注:(文中所录照片多自宝清老乡网传所载)作为家乡人,在此深表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