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8年11月24日。</p><p>很突然地去了武汉咸宁,参加了一个很是突然的特别茶话活动。</p><p>发起者《上海知青》杂志社王建国。</p><p>召集者《我们要回家》的武汉作家刘晓航。</p><p>组织者武汉知青文化研究会。</p><p>承办者是武汉生甡川茶公司。</p><p><br></p><p>全国有福建、宁波、宁夏、重庆、安徽、四川等十多省市地的与茶相关的大都是做茶的知青负责人去了。</p><p>咸宁市十分重视,宣传部门及媒体派出了领导和记者们参加。</p><p>对发起者、召集者、承办者的诚邀,委实托不过情面,主要又以 “首届知青茶文化研讨会” 名义,我再忙也得挤出时间参加这个活动。</p><p>还有一说:这次会是小范围的,都是做茶的,彼此可以做一些有益的茶事交流;你将你刚出版的《那溪那山那茶》带一些过来,也宣传你那“早春二月”特早茶。</p><p>不管怎么讲,这个活动有别于二十多年来我参加的各类知青活动,起码不是那种 “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 的活动,有了一些要用知青资源报团发展茶叶这个有助于知青晚年健康的产业。</p><p><br></p><p>我介入茶这个产业,有些“突然”。</p><p>最初做这事,是“突然”得懵懵懂懂因差阳错介入的。</p><p>八年前,一个房地产开发集团,因要做一个规模较大的旅游地产项目,当地政府有个附加条件,要这开发集团为发展本地茶叶,打造出一个茶叶品牌。于是,那开发商找到我,要我为此做全程全方位策划。这一策划,就把自己策划成了“茶东”。</p><p>由此几年做茶事的久而久之,也人六人五地学了一些关于茶方面的知识,咿呀学舌地讲起了茶道念起了茶经来,围绕中国茶文化针对泸州纳溪特早茶的历史、种植、民俗等,出了那么一本《那溪那山那茶》,算是对做茶事的总结了。</p><p><br></p><p>其实,“突然”中也有“必然”。</p><p>想起1995年,我萌生做“知青”这个题材,系列注册“知青商标”时,其中就有茶类,因泸州出酒便做“知青酒”去了,“知青茶‘”商标就放着了。</p><p>2007年,云南来了一个年轻人,找了我几次,说是要用“知青茶商标”推出 “知青茶”,考虑自己也一时做不到茶这方面,我也就同意了,觉得自己精力也有限,该让年轻人去发挥。</p><p>后来,那年轻人也确实推出了“知青普耳茶”,那曾想,那年轻人也不过是蜻蜓点水、叶公好龙,只不过是一个投机者罢了,2008年云南世博园“首届中国文化旅游节”下来,便不了了之了。</p><p>也许是这个“突然”的“知青茶”不了了之,奠定了我心中对“知青茶”“必然”要做点有了了之,也就有了“早春二月”特早茶。</p><p><br></p><p>做茶几年,可以讲,仅为皮毛。</p><p>茶叶这片树叶,在我国根深久远,有数千年的历史,堪为国饮,世界也受热棒的非酒精的绿色饮料。</p><p>俗话自古就有: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叶的深入民心。</p><p>中国是茶叶大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输出的就是瓷器,丝绸,茶叶。就这三宝,最初可不是那么回事。当时丝绸之路输出的只是瓷器和丝绸,茶叶不在其中却又在其中,只不过茶叶是为保护瓷器不被破损的软垫物质,后无意中被精明的英国人发现茶叶的可用之处,逐渐发展成了英国有名的“英式下午茶”,从而通过欧洲普及让全世界接受和认可了中国茶,并反过来在那时英国殖民地如印度等诸国开垦种植中国茶。</p><p><br></p><p>但茶对知青而言,不过是“匆匆过物‘”,因知青一路走过来,都在为生存奔波,对茶仅是一个解渴概念,多的关于茶是附弄风雅中有风花雪月就不得而知了。</p><p>而这个“匆匆过物”走遍世界的中国茶叶,知青而言,可以说是陌生的。</p><p>知青这代人,可以讲是在喝带有茶垢的大缸茶而过来的,对茶有些什么助于健康、养生等,大都一概不知,那有现在来讲茶话之说。</p><p>那些年代,物质匮乏,基本生存食物都成问题,那有可能去品茶论道,茶不过就是寻常百姓家解渴的茶水而已。家来人来客,在多为不大的住房里围着老方桌,或在树下的小小桌子,大都是一大缸茶,你喝了,又转他喝,再自己喝,相互共喝,谈天说地,但也其乐融融。</p><p>那个时候,这运动那运动,这上山那下乡,都充满理想革文化之命同时,也革己之命去了,那有心思也没那个心境去咀嚼什么绿茶、白茶、红茶、黑茶、黄茶、青茶之味。在知青们看来,茶就是一个功能:解渴。</p><p>其实,茶在知青这一代经历中,具有多味:革文化命的红味,一切都在红旗飘飘中那么狂热;上山下乡的绿味,一切都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社会市井的黑味,一切在人群里显出的都是暗淡;人生变化的百味,一切在过程中跌跌绊绊中;大千变化的黄味,一切都溶解进了城惶诚恐之心;回归原点的青味,一切到夕阳了仍是那么青青河边草。</p><p>这就是知青这代人绿、白、红、黑、黄、青的茶人生。</p><p><br></p><p>此次活动研讨中,武汉刘晓航学者介绍了中俄万里茶道,厦门郑启五教授畅言了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青职业活动者上海王建国讲了怎么开展好知青茶文化,咸宁茶史茶文化专家定光平讲了咸宁为数百年历茶港的前世今生。我放了“早春二月”特早茶宣传片,简要介绍了泸州产中国特早绿茶,赠送了《那溪那山那茶》新书。宁夏、福州、湖州、宁波、上海、重庆等知青们都讲了自己的茶心得,当然,更多是带有茶产品的讲得更多更丰富一些。</p><p>反而东道主方生甡川茶的老板说得很少,但茶厂和茶山规模及茶特有的文化,说明了一切。</p><p><br></p><p>我算是出门听了一堂茶学课。</p><p>茶文化这东西,不是“突然”而来的;既然是源远流长,就不要“突然”为之,那不过是匆匆过客。</p><p>现在知青们“突然”想到了茶,其实是一种不忘初心的回归,因当年知青时代,有的知青就种过茶,这使他们难忘那青青茶山。</p><p>这种茶事活动,有益,可多做。</p><p>但一定要有结果,喝大缸茶长大的知青这代人,宁愿去狂热地跳“坝坝舞”,而沉不下来谈茶文化的。</p><p>因此,知青不过是“突然”茶文化的匆匆过客。</p><p><br></p><p>世间“突然”茶话之事太多了。</p><p>现都在茶文化旗帜下,做秀“突然”茶文化之事,比比皆是。</p><p>动辙就是将本来寻常的茶事,“突然”弄得国际化,实质来活动的就那么茶边缘的一二个外国人,就搞得那么化成了国际活动性质,搞得啼笑皆非,不伦不类。</p><p>“突然”茶话,茶话“突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