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工程传帮带 言传身教匠心承 ——长缨路小学“师徒结对助成长”教学活动

荣嵘

<h3><b>  季羡林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犹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整个学校发展提升的进程中,总有一些人是站在最前沿的领跑者,他们是这场接力赛的主力军,身兼重任必须负重前行;也总有一些人是紧随其后的接力选手,他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随时迎接下一段更为精彩的赛程。所以每个人都决定比赛的最终结果,每一位选手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而前者的意义和价值就恰恰体现在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尽一份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b></h3> <h3><b>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学校内部发展潜力,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提升学校“软实力”?这是我校在经历了前期跨越式的发展,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中一直认真思考的问题。</b></h3> <h3><b>一、名师工作室,形塑教师专业成长团队。</b></h3><div><b> 名校造就名师,名师打造名校。聚集长小最优质资源成立自己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就是要形成一种基于学校特定的人本力量,汇集向上向好的正能量,用这种优质合力激发学校活力,唤醒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b></div><div><br></div> <h3><b>二、层级推进,构建教师梯队建设模式。</b></h3><div><b> 探索多元开放的教师培养体系和梯队建设模式,实现教师梯队间的逐层递进。对教师队伍进行人员分层,目标分层,培养分层,采取分层培养层级推进的形式,为每个层面的教师找到最近发展区,同时搭建成长的阶梯,让教师拾级而上。</b></div><div><br></div> <h3><b>三、公开教学,助推教师专业成长。</b></h3><div><b> 课堂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沃土。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近年来,我校立足课堂,以教学活动为抓手,让教师在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中历练成长。</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师徒结对助成长</b></h1> <h3><b>  青蓝工程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师徒结对活动之日起,我校13对师徒,按照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互相听课、评课,师傅主动耐心从各方面进行悉心指导,而徒弟也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虚心学习。本学期的“师徒结对助成长”教学活动自12月3日起,历时六天,涉及语、数、体、美等四个学科,参与汇报教师共计12人。纵观本次活动各位授课教师课堂机智灵活、教学环节设计充实、丰满,整体教学设计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b></h3> <h3>  唐杰老师的《日月明》一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设计舍弃了以往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巧妙地借助教材这一载体,以“猜谜激趣”贯穿整个课堂,把原本抽象的会意字用充满趣味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会意字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h3> <h3>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贾朱彬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北朝民歌《敕勒歌》为载体,从复习写景的古诗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朗读有层次,在一遍一遍地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境,为再次品读、体验诗歌内容做好铺垫。借助学习资料单鼓励学生自主理解诗歌,并循序渐进地相机指导。最后充分利用字形的演变,在楷书、小篆、甲骨文等不同版本的诗歌复现中,让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h3> <h3>  “走进经典诗词,感受文化力量”王艳丽老师在《独坐敬天山》的教学中,穿插了有关敬亭山美景的诗句,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还拓展了古人借“寄情山水”抒发孤独之情的两首诗。一首小诗,一位诗人,一段经历,徐徐而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熏陶中诗意成长。</h3><div><br></div> <h3>  王辉老师的《望洞庭》,以品读一首古诗,领悟一重境界,传承一种文化为主线进行教学,感悟景物间的和谐之美,由景及人,领悟作者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继而渗透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h3><div><br></div> <h3>  “流于表面的喧嚣不代表学习兴趣浓厚,唾手可得的达到不代表阅读能力增强”,付小丽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以关注学科本质,培养语文能力为目标,将其定为扎实的读写训练课。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地阅读和感悟,通过初读文段划出景观,再读文本发现特点,进行对比,最后上升到写法的探究,使读写结合落到实处,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h3> <h3>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王梅老师紧紧把握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的原则,围绕一个问题,对两个重点语段进行多样化、层次化设计。从一篇文章到一名作家,再到一系列同类作品,抽丝剥茧,层层推进,促使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h3><div><br></div> <h3>  孙锋老师以一首原创小诗《无漏》开始,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让学生知道:诗歌离我们很近,创作并不难。通过《击壤歌》,了解诗歌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以改编《成都》的歌词《诗经》里收尾。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宝库的这部经典,鼓励学生搜集一首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及改编歌词,动手写诗的创作激情。</h3> <h3>  数学游戏大师马丁·加德纳曾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刘静老师执教的《数学游戏----华容道》一课,以孩子们的兴趣为起点,引导他们经历了三个有梯度、有层次的游戏活动,在移动棋子走出谜局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感受经典游戏的魅力,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游戏中与数学成为“好朋友”。</h3> <h3>  张仕博老师的数学课,通过巧算24点比赛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既放松了学生紧张的学习心情,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h3><div><br></div> <h3>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许多数学问题通过游戏,让我们感受数学的神秘与魔幻,数学的好玩与有趣。李淼老师的巧算“24点”,正是这样一种巧用扑克牌进行数学计算训练的游戏课。本节课对扑克牌玩法从2张、3张,最后到4张,算法从一种到多种,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教学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数学思维得以生长。</h3> <h3> 美术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发挥善于想象的天性,用儿童特有的语言,毫无保留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刘雯莹老师在执教《谁画的鱼最大》这一课时,遵循小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眼力大比拼”中找形状,“美图赏析”中学花纹,“我和老师比一比”中学构图。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课堂上利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表现出美丽的大鱼,做到“我手画我心”。</h3><div><br></div> <h3>  黄燕老师以教材为依据,以团结协作、竞争欢乐为主题,《绕八长绳》的教学设计“大容量、高密度、小强度”,通过点、线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学中玩。 </h3><div><br></div> <h3><b>  作为学校后备力量的培养,我们借助公开课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素材,同时分学科学段召开师徒评课活动,搭建教师同行间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让教师在深度研讨、反思交流中彼此成就,共同成长。活动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契机,随后各位师傅还要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结合徒弟实际认真分析自身特点,瞄准短板、及时调校;找到各自的生长点,广泛涉猎、积蓄力量;并拉伸长板,逐渐形成教学特色。</b></h3>

学生

教师

教学

老师

数学

成长

游戏

学校

课堂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