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暑假一个凉爽的早上,迁西一中健身旅游团一行九人开启了桂林七天自由行之旅。上午九点半出发乘去往北京的拼车,下午一点左右由地铁站到达北京西站,准备乘坐16:09北京西~桂林的Z5次新空调硬卧。</h3> <h3> 北京西站候车大厅。</h3> <h3> 第二天中午11:38分抵达桂林, 这是一座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梦想中的世外桃园。</h3><h3> </h3><h3> </h3> <h3> 我们入住的是红岭路城市便捷酒店,安顿妥当后在酒店旁的一家“百姓小厨”就餐,色香味俱全,好吃不贵,又颇有地方特色,以后的几天,我们的用餐基本上锁定了这家“小厨”!</h3><h3> </h3><h3> </h3><h3></h3> <h3> 午饭后回酒店稍事休息,三点左右我们从酒店出发去解放桥、东西巷和逍遥楼。一路上可见桂林的山水很有特色,正如唐代韩愈的诗中所描绘的“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人在车中坐,仿佛画中游!<br></h3> <h3> 解放桥位于解放东路东端、自由路西端,是桂林市城区横跨漓江最早的桥梁。始建于1939年,时抗战军兴,桂林屡遭敌机袭击,为疏散城区人口, 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定名“中正桥”。长181米,宽11米,5孔,每孔跨36米,木桥面。1946年2月修造“中正浮桥”。1951年7月, 在原址重修钢木桁架结构,更名解放桥。</h3> <h3> 我们没有到解放桥上去,而是选择了在漓江边随意走走,先体验一下江边散步的悠哉悠哉,马路边的大树下,漓江边的花墙下,林荫路的台阶上,都留下了我们的倩影……</h3> <h3> 东西巷是桂林明清时代遗留下的唯一的一片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宜人,是桂林古历史风貌的观景区,包含了正阳街东巷、江南巷、兰井巷等桂林传统街巷。体现了桂林的历史文脉。东西巷历史文化商街作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传统居住、传统商业、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等主要功能为基础、融合景区游赏,以“市井街巷、名人府邸”特色,同时体现时代发展的多元文化复合型历史风貌区。</h3> <h3> 仁寿巷。</h3> <h3> 江南巷。</h3> <h3> 我们曾逛过两次东西巷,吃过米线、包子和烤串儿,买过民族特色的服装、围巾和小饰品,也算是和东西巷结缘了!</h3> <h3> 逍遥楼遗址在今市区滨江路北段解放桥与伏波山之间。为唐代桂州城之东城楼,上置颜真卿所书“逍遥楼”石刻碑一方。颜真卿的书法凝重沉实、雄健有力,独创一体,人谓之“颜体”。颜真卿并没到过桂林,相传此碑是据蒲州(今山西永济)碑石钩摹重刻。因置于东城楼,故此楼称“逍遥楼”。</h3> <h3> 有一天晚饭后大家颇有兴致,竟然发现解放桥和逍遥楼的的夜景也是色彩斑斓,美仑美奂呢!</h3> <h3> 桂林自由行第二天,我们的目的地是——黄洛瑶寨长发村和龙脊梯田。</h3><h3> 在桂林的龙脊山上有著名的龙脊十三寨,黄洛瑶寨是其中唯一的瑶族村寨,寨里居住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族。</h3> <h3> 黄洛瑶寨在距离广西桂林市区100公里的龙胜县境内。背靠龙脊山,面临金江河,处于龙脊梯田开始向上盘旋的地方,是龙脊十三寨中唯一的瑶族村寨,居住着清一色的红瑶族。黄洛瑶寨最著名的是红瑶嫂的长发,获得过“吉尼斯群体长发之最”,被外界誉为“天下第一长发村”。</h3><h3> <br></h3> <h3> 红瑶族的妇女有一个奇特的“留长发”风俗,堪称“世界一绝”,红瑶寨里的180多名成年妇女中,平均头发长1米7,最长的有2米1。她们一生只剪两次头发:第一次是在婴孩出生满百天时剪一次头,第二次就是在18岁生日当天。红瑶女从发型可以区别这女子是否结婚和生小孩。一般未婚女子的头发盘于头顶并用黑布包裹,在额头正中央留有一个菱形的图案,只有家人才能看见其一头长发,结婚以后这布才能取下来。已婚红瑶女则将长发盘缠在头上,头顶用一把木梳紧紧地卡住头发,已婚女子生了孩子后,额头上方要添上一个代表小孩的发髻,叫作“乌龙盘髻”。</h3> <h3> 黄洛瑶寨村民人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游客来到黄洛瑶寨,身着浓艳民族服装的瑶族姑娘唱着甜美的山歌列队欢迎,献上她们特有的舞蹈和传统体育竞技项目。</h3><h3> 观看“天下第一长发村”民族风情演出。</h3> <h3> 观看完演出,恰好到了午饭时分,大家都想体验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25元一份的竹筒米饭和168元一份的竹筒鸡,真的是别具风味,香糯有加,却也着实不太便宜。</h3><h3> 在饭店等餐时邂逅一位卖银饰挂件的红瑶族老婆婆,82岁高龄,虽然满脸皱纹,却是黑发满髻,精神矍铄,和我们的老妈差不多岁数,我们忍不住和她一起合影留念,又买了她好多小挂件。</h3><h3> </h3> <h3> 午饭后稍作休息,我们就开始踏上龙脊梯田之旅了。</h3><h3> 龙脊梯田景区到桂林市为77公里路程,总面积70.16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族和瑶族,所居住的房屋都是用杉木建成的吊脚楼。 龙脊有“龙脊十三寨”之说,据说是因为居住在这一带的居民生活在神龙之脊背上而得名。</h3> <h3> 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是广西二十个一级景点之一,地处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岭深处,海拔最高处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积71.6平方公里。</h3><h3> </h3><h3><br></h3> <h3> 游览龙脊梯田可以选择缆车或是自己徒步上下,缆车单乘票价55元,往返是100元。我们买的是单乘缆车票,乘缆车上到山顶,然后步行从另一条路下山。</h3> <h3> 梯田依山形地势而修,从水流湍急的河谷到云雾缭绕的山峦,凡有水、有地的地方,都开凿了梯田。形成了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千层天梯上云端的壮丽景观!<br></h3><h3> </h3> <h3> 梯田如链似带,把一座座山峰环绕成一只只巨大的螺蛳,有的像巨扇一样半摺半开,斜叠成一个个狭长的扇;有的则像天镜被分割,然后有层次地镶嵌成多种图形的碎块,在这个广袤的方围内,小路悠悠地,蜿蜒在跌宕有致的梯田里,飘忽成一根根细绳。</h3><h3>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梯田正赶上灌水插秧期,恰如一道道银链,层层叠叠围山而转,与山间绿树相映成趣,又如碧波蜿蜒曲折,荡漾着无限的如画风情,让我们目不暇接,深醉其中。</h3><h3> </h3> <h3> 龙脊梯田有鬼斧神工的造型,有如诗如画的意境,其规模和气魄之大,立体感之强,线条和色彩之美,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博大,她以磅礴的气势、流动的线条,变幻的神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享誉中外,为天下梯田之望尘莫及,堪称“世界之最”和“天下一绝”,是桂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 坐缆车半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山顶,若把这里的大山比喻成一条龙,那么山顶就是龙的脊梁,连绵成片的梯田就是龙的鳞片。站在梯田山顶往四周眺望,平舒胸气,无限感叹!人类生存的坚韧和力量,在大自然面前充分地体现出来。稻田和堤埂是黄黄的土,田里放满水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道道波光粼粼的景象。</h3> <h3> 远山如黛。</h3> <h3> 玉带纷呈。</h3> <h3> 山顶合个影吧!</h3> <h3> 因为导游强调了下山集合时间,我们不能在山顶长时间逗留,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匆沿南面的小路下山了。</h3> <h3> 山间小路的右侧是郁郁葱葱的竹林,左侧就是近在咫尺的梯田。</h3> <h3> 曲径通幽处,风景这边独好;茂密竹林间,更是别有一番韵味!</h3> <h3> </h3> <h3> 徜徉于竹林小路间,流连忘返。</h3> <h3> 丛丛郁郁的茂密竹林,碧绿如洗,仿佛晶莹剔透的碧玉玛瑙一般令人沉醉,让我们想起朱自清的《绿》了,那醉人的绿,满是奇异的绿呀,我们的心随着那被风吹而摇曳的绿而摇荡,我们想张开双臂抱住她……</h3> <h3> 除了流连于道路右侧的丛丛绿林,我们依然不忘欣赏左侧梯田这份巧夺天工的杰作,它时时带给我们震撼,处处都让我们迷恋。</h3> <h3> 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们当初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竟变成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在认识自然和建设家园中所表现的智慧和力量,在这里被充分地体现出来。</h3> <h3> 龙脊梯田不愧是世界杰出的稻作文化景观,是雄踞在大桂林旅游圈里一部空前绝后的立体田园诗。作为旅游品牌的“明星”,龙脊梯田的画面常常出现在电视、报刊和各种广告与宣传品上,成为中国人民勤劳的象征、民族的骄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