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一体提升内涵 活力课堂促进发展

溪水向西

<h3>  11月27日,珠海访学研修第二天。</h3><h3> 今天全天进行实地考察。珠海的校本研训有什么模式?各个区县的培训工作怎么实施?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先后走进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和斗门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去寻找答案。</h3> 聆听珠海师训模式 <h3>  上午,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袁奕聪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他紧扣“认识、定位、调研、设计、实施”五个关键词,给我们介绍了教师培训的珠海模式。</h3><h3> 珠海将培训定位为助力教师成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重在助力新教师实现角色转化,完成由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转变,弥补师范教育的短板;一类是不同资历教师的培训,重在促进差异化发展,针对每个人的成长期不一样,促进教师变得更好。</h3><h3> 针对不同的对象特征,在充分进行调研之后,制定出不同的培训对策,以满足教师的需求。</h3><h3> 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珠海大胆启用骨干教师、名教师作为带岗教师,各校结成联盟,让老师们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共同进步。</h3><h3> 袁老师提到了珠海培训的亮点——同课同构,还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说我们下午去的斗门区,会有专门的教研员给我们介绍同课同构的操作模式。</h3><h3> 于是,带着期待我们结束了上午的实地考察。</h3> 访学斗门活力课堂 <h3>  短暂的午休之后,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斗门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h3> <h3>  陈胜强校长为我们做了《探索研训一体 提升教育内涵》的专题交流。</h3><h3> 每年一次的“打造活力课堂,绽放生命光彩”的教研节系列活动,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兴趣。通过观看短片和陈校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斗门区的教研节有两条线:第一条,立足活力课堂,采用名师骨干示范引领、教研组主题研修、研修共同体活动等方式,带动薄弱学校共同进步。第二条,立足本校课程体系,构建特色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现场会、成果展示等活动,凸显办学特色。</h3><h3> </h3> <h3> 如何把教研活动设计得更有情趣?物理教研员周卓森老师为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h3><h3> 周老师先谈到了斗门物理学科教学的现状:物理学科107人,20多岁的只有7个。如何面对“断崖式退休”?斗门物理教研之路如何走?面对尖锐的矛盾,怎样用专业发展来缓解?老师们对教研活动,总体是不满意的。从问卷中看出,最不满意的,是时间的不恰当。提出“少而精”:精简、精准、精彩。 于是他用五年的时间尝试化解矛盾的方法:成立研修共同体,进行同课同构教学模式的研究。</h3><h3> 周老师讲解了 “同课同构”的四种基本教学模式:</h3><div>模式一:“两小无猜模式”——合格课(青年教师相互结对)</div><div>模式二:“师徒取经模式”——引领课(老带青)</div><div>模式三:“四十不惑模式”——示范课(中对中结对)</div><h3>模式四:“夕阳红模式”——展示课(老对老结对)</h3><h3> 周老师感慨:原本自己的教研思路,是想搞大众教研、师者教研、分享教研。通过几年的实践 ,他发现,大量的老师加强了经验的积累,提升了专业理论水平,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同课同构”受到老师青睐,周老师发现有如下原因:形成动力,激发潜能(荣辱与共);分担压力,从容应对;分担心理压力(默契的配合,传递出课堂的精彩);分担事务压力(分工完成各项工作,如谁主讲、谁操作、谁做文案……);深度交流,加速成长,不但促进技艺提高,加快思维碰撞,还促使教师产生同理心,交流处于平等、和谐、理性、持久的状态。</h3><h3> </h3><h3><br></h3> 感悟 <h3>  感悟一,鸡蛋从外打破,是一道菜;从内打破,是生命。</h3><h3> 感悟二,团队唤醒的力量,比教研员的苦口婆心更强大。</h3><h3> 感悟三,尊重教师需求,分层级制定科学、合理的研修方式、方案,“教”与“研”共同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