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代思想家李贽为着自勉,以诸葛亮和吕端的行事作风题写对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晚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借此给予叶剑英元帅极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三国演义》的传播,孔明的谨慎、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可谓家喻晓、妇孺皆知。那么吕端,怎么个“大事不糊涂”呢?</p> <p class="ql-block"> 《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就是说,太宗帝准备任命吕端为宰相时,吕蒙正认为吕端做事糊涂,不适合为相。但是,太宗皇帝经过长期全面的观察,认为吕端的糊涂,只是在小事上不计较,看似糊涂,实际上胸中“有料”,在大事上绝对不会犯糊涂。</p> <p class="ql-block"> 说吕端糊涂是因为:属于自己的利益不争不抢;蒙受怨屈时不解释不辨论;受到误解时,置之不理,佯装不知。</p><p class="ql-block"> 说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因为:遇事沉着冷静;有容人之雅量;大事大非见解独到。</p> <p class="ql-block"> 太宗朝时,夏州李继迁侵扰西北边陲。大宋士兵抓获到了李的母亲,受够了折磨的太宗,决定以此大做文章,杀死李的母亲,警戒李继迁。周围人众口一词,纷纷赞成这一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吕端力排众议,面见皇上。吕端以历史上项羽俘获刘邦父亲的事情为例,晓以利害。说明不可用极端手段对待李的母亲,相反要将老人好生安置。后李继迁的儿子要求归附大宋朝。</p> <p class="ql-block"> 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太子赵恒登基一事上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也成就了他千秋的美名。</p><p class="ql-block"> 赵恒是太宗两移太子后,第三位接班人,尽管已被立为太子,非常明确地宣布为接班人。但如果拥立新君有功,特别是拥立一个看似没有希望的人荣登大位,日后一定会大权在握,荣华富贵。吕不韦富甲天下,之所以改行在“异人”身上投资,也正是看中了拥立新君的一本万利。基于此,在赵恒登基前,反对的势力至少有三股,一是皇后和拥有“禁军”兵权的皇后的弟弟;二是拥立太宗有功备受太宗恩宠的太监王继恩,他不仅有着拥立的成功经验,而且还有再次拥立新君的梦想,特别是野心。三是掌管着书写诏书和下发诏书的两位大臣。</p> <h3> 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对势力,吕端在赵恒登基时做了三件事。一是在皇帝有宾天先兆时,关键时刻即时把赵恒找到了太宗身边;二是皇帝宾天后,太监王继恩唤吕端议事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孤身一人设计软禁了王继恩;三是在赵恒登基时,吕端没有忙于像其它大臣一样下跪,而是把赵恒“验名正身”确认无误后,才开始朝拜的程序。</h3> <p class="ql-block"> 在帝位交接的血腥搏杀中,吕端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精心谋划,不动声色,他没有在小事上去计较,而是在大事、关键环节上重谋划。沉着冷静,麻痹对手,果断出手,干净利落。</p> <p class="ql-block"> 大事不糊涂,就不能经常盯着一些蝇头小利,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做文章,而要在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上多思考。</p><p class="ql-block"> 大事不糊涂,就不能凡事替自己着想,而要经常替别人打算。你帮别人、反复帮别人,别人就一定会帮自己,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在关键时刻得到的帮助就会越多。</p> <h3> 大事不糊涂,就要跳出功利外,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止,什么时候退。进,是一种能力,退,才能显出智慧。</h3> <p class="ql-block"> 大事不糊涂,就不能急功近利,今天做出点努力,就指望明天见效果。相信自己的能力智慧,还怕成果来日方长?</p><p class="ql-block"> 大事不糊涂,就是不能处处显得精明,更不可耍“小聪明”,比如说,读书是有益的事,有的人不真心去读,为着附庸风雅,草草读几页,漫不经心地读几页,浅尝辄止地读几页。实在是人前显摆了一下,而实质是害己的。</p> <p class="ql-block"> 孔子发现了糊涂,取名中庸;</p><p class="ql-block">老子发现了糊涂,取名无为;</p><p class="ql-block">庄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逍遥;</p><p class="ql-block">墨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非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来发现了糊涂,取名忘我。大事不糊涂,是一种大智慧!</p> <h3> 本月读了《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康熙大帝》、蒙曼的《武则天传》、林雨堂的《武则天传》、《明朝那些事2》。</h3><h3> 写于2018年11月28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