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u><font color="#ed2308"><b> 高庆周 (瑶)</b></font></u></h1><h1><b> </b></h1><h1><b> 【摘录】:上伍堡是一个地理名称,竖立于江华县涛圩镇西凤村小学大门口的《上伍堡义学碑》就是一个历史见证,该碑是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江华县衙遵照指示首次在上伍堡建立义塾的碑刻。经历28年后,即清乾隆38年(1773年),江华县衙把上伍堡义塾改为三宿书院。</b></h1><h1><b> 说起上伍堡,说起三宿,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瑶民以及周边一些年长的人,都能模模糊糊的记得是泛指江华县涛圩镇和河路口镇交界的平地瑶民。可是,具体是什么范围谁也说不清。地图上找不到、行政区域名称中没有、历史文献综述几乎为零。上伍堡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其名称因何而来?所辖区域是哪些?包括哪五堡?三宿书院中的三宿又是个什么概念?种种问题索绕在人们的心头,百思不得其解。</b></h1><h1><b><br></b></h1><h1><b>【关键词】上伍堡 三宿 平地瑶 名称 辖区 历史来源 </b></h1><h3><b> </b></h3><h3> 2018 年10月16日(农历),一年一度的上伍堡瑶族盘王节在西凤村洞尾岗坡上隆重举行。瑶族人的盛会不仅召唤上伍堡平地瑶民的回归参与,还吸引了广东、广西兄弟民族前来联欢。更惹人注目的是中央、省、地、县各研究机构也结集相伴而行走入神秘的上伍堡,探究其历史根源以及丰富的瑶文化。</h3><h3> 地图上找不到、行政辖区名称中没有、文献记载模糊不清,上伍堡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上伍堡名称因何而来? 属下又是哪伍堡?所辖地域是哪些?……一连串的问题所绕在人们的心头,百思不得其解。作为上伍堡平地瑶民的一分子,我有必要有义务弄清这一切,以慰祖先,有利于挖掘和传承瑶文化。使之上伍堡平地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h3><h3> 据多方考证得知,瑶族祖先觅得一处如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仙境般的地方——千家峒。</h3><h3> 千家峒是瑶族人民的好归宿。种桑耘田,喂猪养禽,其乐融融。瑶族同胞从此稳居下来,暂时终止了越千大山跨万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可是,帕拉图式的生活好景不长,“苛政猛于虎”,瑶族人民受尽了官府欺凌和压榨,最后不得不放弃千家峒,散居南方各地。</h3><h3> 在南迁途中,其中的一支来到了广西富川县,看到此处山地平坦,加上长途跋涉、人困粮绝,于是就在此安顿下来。开垦土地,修建道路,发展生产,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慢慢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h3><h3> 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与上伍堡比邻。当时上伍堡还是蛮荒之地,尚未人居住。姑婆山脚下的上伍堡依托山高林密,山涧淙淙,珍禽走兽成群结队出没于间。稼穑之余狩猎为乐是瑶族人长期以来所喜乐的生活方式。上伍堡为富川县新华乡瑶民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狩猎场地。</h3><h3> 久而久之,来这打猎的人们萌生了移居此处的念头。上伍堡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合于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经过试种成功后,新华乡的一部分奉、唐、李三姓瑶民便迁居了上伍堡。上伍堡有三大水源:旦久源、流车源、春头源。奉、唐、李三姓各居一个水源:奉姓居旦久源、唐姓居流车源、李姓居春头源。因此,“伍堡三宿”称谓中的“三宿”就迎刃而解了。经历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的伍堡三宿,内部村庄不规则的搬迁挪移,原先以固定的三个水源称谓的“三宿”随之改变,现今的“三宿”是以居住的地理方位划分的,分为旦久宿(上半宿、下半宿)、平岗宿、竹尾宿。</h3><h3> 上伍堡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及其其他瑶民居住的地方,相对于原先大山大岭环境,地势比较平坦。于是乎称之为“平地瑶”。瑶族的一个支系由此诞生。</h3><h3>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上伍堡平地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瑶族十二姓中的其他姓氏也跟随其后,相继来到上伍堡。“上伍堡三面都是宝,一面没有宝长着龙须草。”上伍堡的确是个好地方。明末清初,中国工业开始萌动,工业用的矿石也相继得以开发和利用。上伍堡平地瑶民们一边耕种打猎一边寻找矿产。姑婆山雄居湘、粵、桂三省交叉点上,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一部分瑶民挖掘矿产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于是,进入瑶山开采矿产的瑶民越来越多。</h3><h3> 上伍堡生产的矿产有金属和非金属。生产最多而非常有名的是水晶石、萤石、铜石、铁矿石、锡沙。居住在湖南、广西周边的瑶民以此五种矿物“晶、莹、铜、铁、锡”称之为“五宝”,因居于潇水上游,所以叫“上五宝”。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礼,上五宝后来又演化成了“上伍堡”。</h3><h3> 有许多人顾名思义,以为“上伍堡”是民国时期的产物,由五个堡简称而来,其实不然。“上伍堡”名称比民国更年长一些,在清朝初期就已经约定成俗了。位立于栖凤小学大门口的上伍堡义学碑便可以证明。该碑刻塑于清朝乾隆十年,即公元一七四五年。不仅如此,在该地民歌和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也经常镶嵌着上伍堡历史的来源。</h3><h3> 上伍堡地名的由来弄清楚以后,对于外界的人们来说,上伍堡的所辖范围又是一个谜。其实很明了,我用流传了几百年的上伍堡民歌——《三宿歌》教你认识上伍堡疆域的所有村落。</h3><h3> 刘三置出歌来唱,我把三宿唱一番。</h3><h3> 地大物博上伍堡,前人话语我来传。</h3><h3> 尖山起脚到黎头,锡沙铺路大岗头。</h3><h3> 沙子坪人抬猪牯,桑木塘人狗啃锅。</h3><h3> 有女不嫁左脚山,半边碗来半边锅。</h3><h3> 汉话瑶人住平栎,架梯挖蜜是蜂湾。</h3><h3> 岩鹰抓鸡塘底湾,烂箕筛米白沙塘。</h3><h3> 火烧洞人八角米,世世代代都一样。</h3><h3> 有女不嫁拔干头,肩膀挑水压出油。</h3><h3> 黄牛岗, 两三步脚进拔干。</h3><h3> 筒古装汤洞水洞,米升装饭是下岗。</h3><h3> 牛路里, 鸭婆菜仔酿肚里。</h3><h3> 源头岗, 不爱田地把山翻。</h3><h3> 朝北起房木园洞,几次搬村春头源。</h3><h3> 红花园, 鱼苟篾篓卖不完。<br></h3><h3> 林家村人牛样犟,行凶打架爱向前。</h3><h3> 沈家洞人不识亲,全村老少往外迁。</h3><h3> 上任下任住一漕,赶早插田把篾圈。</h3><h3> 车家村人不争气,爷卖田那崽败家。</h3><h3> 上头岗人靠大山,没钱没米心不安。</h3><h3> 罗家钟家住一湾,插起田来采须忙。</h3><h3> 野猫偷鸡大庙背,瓢瓜出在秀鱼塘。</h3><h3> 下坠村人断尾狗,木皮架枧狗头岗。</h3><h3> 白头公井泡大水,包家村人喂大鱼。</h3><h3> 岭脚赤水住一方,烧炭苦成猴子样。</h3><h3> 高家村人人老实,世世代代编笼箕。</h3><h3> 爱做米粉财塘里,螺丝吐泥白马岗。</h3><h3> 下白村人学味道,一村不满两村搬。</h3><h3> 赖抱鸡婆是上洞,酒糟味道是鲁塘。</h3><h3> 淮山做粑是招礼,挑柴破竹是陈家。</h3><h3> 大秤称禾黑石村,口哨轰轰塘基头。</h3><h3> 旦久村人讲规矩,娶进嫁出转塘基。</h3><h3> 汉冲人住笋鸡窝,庙后背人望天鹅。</h3><h3> 岗头上人燕子鸟,杨梅冲人白鹭鸡。</h3><h3> 府田冲人说官话,宋家属瑶不像瑶。</h3><h3> 白竹塘人爱学狠 ,朝朝都被大兵剿。</h3><h3> 栎湾田好年年旱,荒皮洞中无禾草。</h3><h3> 屋下爱烧松树叶,白米煮成黑米饭。</h3><h3> 筒古叮当山崽上,豆子煮薯竹子园。</h3><h3> 虾子榨油老木泽,下流也是瑶家人。</h3><h3> 马头寺人爱迷信,房屋围在寺庙旁。</h3><h3> 戏水摸鱼枧头上,鱼仔送饭鼎锅烂。</h3><h3> 木泽流车爱捞鱼,没鱼下筷不上席。</h3><h3> 洞尾村寨是船型,撑船大树在村前。</h3><h3> 隧头原在流车旁,日久村完人也亡。</h3><h3> 金丝鲤鱼大路铺,拆墙补墙西水村。</h3><h3> 三宿地面全唱尽,日后变化后人谈。</h3><h3> 听歌之人要记住,唱好唱差前辈人。</h3><h3> 《三宿歌》犹如上伍堡的一副地图,经梳理,上伍堡三宿包括村落:现河路口镇辖区内的尖山(山背、山尾、尖山街、牛背地)、黎头(包括黎家、腊面山、欧阳山、社深)、大干头、沙子坪、桑木塘、左脚山、平栎蜂湾、塘底湾、白沙塘、火烧洞、拔干头、黄牛岗、下岗、洞水洞、牛路、源头岗、木园洞、春头源、红花源、林家、沈家洞、上任、下任、车家、上头岗、罗家、钟家、大庙背、秀鱼塘、狗头岗、下坠、白头、公井、包家、岭脚、赤水冲、高家、财塘、大岗上、白马岗、上洞、下白、鲁塘、招礼、陈家;涛圩镇辖区内的黑石、塘基头、旦久、汉冲、庙背、岗头上、杨梅冲、府田冲、宋家、白竹塘、栎湾、屋下、山崽上、竹子园、老木泽、上游、马头寺、枧头、新木泽、流车江、洞尾、隧头、大路铺、西水。方圆几十里,七十多个村寨,三万多人口。因洪水、地陷、外迁、疾病等因素,其中的沈家洞、白头、公井、包家、隧头等五个村庄已荡然无存。歌中的下流村现已改为上游村,歌中没有唱到新铺村也属于上伍堡范围。</h3><h3> 江华县上伍堡三宿平地瑶屹立在民族之林,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大宝藏”,需要我们继续挖掘,让外界的人们了解上伍堡、走进上伍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