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与发展:“新基础教育”理念下数运算教学专题研究——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数学学科专题研修活动

可可

<h3></h3><h3>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2018年11月26日-30日,巩义市“新基础教育”实验校数学教师在巩义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李泰峰主任的带领下,赴江苏常州参加了全国“新基础教育”数学学科专题研修活动。 此次活动通过课堂观摩,主题式互动评课,吴亚萍老师现场点评重建,经验分享、主题报告等形式,从“新基础”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型研究、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教研方式变革、教研组建设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专题培训,使我们对数学运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h3> <h1><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9b54a"><b>华外篇</b></font><br></li></ul></h1><h3> 在到常州培训之前,吴亚萍老师先安排全体学员于11月26日到上海华东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首先听了段越星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形概念课《圆的初步认识》以及李化敏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工具生成类课《统计表》。二位老师注重学生课堂上思维的培养,用大量的动手操作和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真正的体现了数学的育人价值。</h3> <h3><h3>  课后,两位作课教师从目标、环节过程以及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困难进行了反思。备课组组长分别评价了两节课中学生的生长点和改进的建议。青年教师孔妍针对《形概念教学的研究历程》做了报告,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备课组长张玲芳老师也对教研组的成长历程做了详细的报告。随后,吴亚萍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做了深入浅出的点评。吴教授首先肯定了2位老师的快速成长,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师在倾听孩子的发言时,不要轻易打断孩子,要鼓励孩子完整的表述,以培养孩子思维的完整性和语言的表述能力;另外老师在提出问题时,语言要精准、指向性要强,针对孩子对半径理解的偏差,建议老师把点拨语改为“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做半径呢?”吴老师的点评也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h3></h3> <h3><b><i><font color="#ed2308">  我们的思考: </font></i></b></h3><h3> 做“新基础”研究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能够直面问题,无惧失败。吴老师说:“成功是从失败中来的,没有失败何言成功!”其次,要明确整节课的育人价值,在这两节课中,育人价值体现在:1.对学生发现眼光的培养;2.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3.灵活运用原理创造工具的能力培养。最后,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困难,及时点拨,语言一定要准确清晰,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完整表述思考过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ul><l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font color="#39b54a">局小篇</font></b><br></li></ul></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b>Day 1.</b></i></h1><h3> 唯有参与,方有体悟,唯有经历,方能懂得!11月27日,我们早早从上海赶到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参加全国“新基础教育”数学学科“数运算”教学专题研修。上午,在局前街小学副校长周志华的主持下,进行了简短的开班仪式,由李伟平校长致辞。大家纷纷表示,一定会带着困惑来,带着收获归。</h3><h3> </h3> <h3></h3><h3>  接着,由局前街小学的李素芬和袁平平两位老师执教“口算教学”《9加几》和《十几减9》研讨课,随后进行了主题式互动评课。最后,吴亚萍老师做了综合点评,要求课堂上要有学生立场,针对学生的困难和障碍及时点拔,在师生互动中使问题得以解决。</h3> <h3>  下午,兼职研究员袁平平和吴小薇老师作了两场报告,吴亚萍老师针对报告中的问题进行了点评。袁平平老师的《课堂教学新常规》报告从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结合实践总结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常规:倾听,表达,记录,合作等。通过日常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体现数学的育人价值。吴小薇老师的《“口算教学”的实践探索》报告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使我们对“口算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吴老师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提出了课堂教学“新常规”的要求,同时指出口算教学要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有关联递进和目标意识。</h3> <h3><b><i><font color="#ed2308">  我们的思考: </font></i></b></h3><h3>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们的思维有了提升和转变。课堂教学的观摩,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我们不足,想要做好“新基础”,通过数学课型的研究达到课堂的转变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想成为“新基础”理念下的合格教师,我们还需要不断修炼自己,深入理论学习、解读教材、扎实做好日常、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从而达到师生共长,成人成事的最终目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b><font color="#167efb">Day 2.</font></b></i></h1><h3>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且思且行!2018年11月28日,今天是我们到局小参与“新基础教育”数学学科专题研修活动的第2天,今天的专题仍然围绕“数运算”展开。</h3> <h3>  上午的会议由副校长周志华主持,我们有幸聆听了局前街小学骨干教师沈虹的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和戚墅堰东方小学骨干教师王莉的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之后进行了主题式互动评课。最后,吴亚萍老师做了综合点评,肯定了这两节课中的“套裁”设计和结构的板块意识。对估算教学这节课,吴老师详细分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教学的区别与递进,同时提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点拨能力应起到“速效保心丸”的作用,应练就教师数学课堂新基本功。对笔算教学提出三点建议:1.笔算教学要有竖式的加工生成意识。2.有过程的拓展意识,但要对拓展的度进行拿捏。3.给学生提供灵活选择算法的机会。</h3> <h3>  午饭后,在李泰峰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全体学员结合两天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交流,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感悟:1.数学新常规的培养怎样在学科层面进行推广;2.“数运算”教学的展开逻辑;3.“运算课”的教学中怎样进行关联、递进的研究;4.在教师课堂操作层面:应该花大力气在学生的困难处点拨引领;5.教学环节要与目标相匹配;6.教学设计要详细地体现预设性资源和问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过程。</h3> <h3>  报告开始前,李泰峰主任与吴亚萍老师进行交流。</h3> <h3>  下午,我们聆听了兼职研究员孙敏和王薇老师的两场报告,之后吴亚萍老师进行了综合点评。</h3><h3> 孙敏老师的《估算教学的育人价值及其结构化设计》报告结合自身的实践体悟和理论加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笔算教学中算理的重要性和估算教学中的育人价值以及其结构化的设计,让我们更加明晰了估算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和价值。</h3> <h3>  老师们的学习聚精会神、一丝不苟。</h3> <h3> 王薇老师的《笔算教学》的实践研究报告从“笔算”教学的内容及育人价值、“笔算”教学的原则以及“笔算”教学的过程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结合《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具体案例,对目标及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笔算”教学的展开逻辑进行了提炼总结。</h3><h3> 吴亚萍老师结合具体案例再次给我们培训了运算课的教学流程设计,让我们对运算课的展开逻辑再次明晰!并且对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算理探究,怎样用位值图表示算理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为我们运算课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h3> <h3><b><i><font color="#ed2308">  我们的思考:</font></i></b></h3><h3>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让我们对“运算课”中“口算、估算、笔算、简算”的结构关联、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估算教学和笔算教学的育人价值有了更深的领悟:1.估算教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运算技能,对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笔算的教学不是单一的去学习列竖式计算,而是以笔算的运算结构为主,将口算、估算、笔算、简算这些计算方法融合在一起,通过长期的计算教学不断渗透这些计算方法,培养学生一种灵活的思维品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font color="#167efb">Day 3.</font></i></b></h1><h3> 今天是常州学习的第三天,上午吴小薇老师为大家做了《整数的四则运算意义》教学设计课例分享专题报告。吴小薇老师结合整数加法和整数乘法的具体案例,从四则运算的关系剖析、概念解读、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过程结构、教学的课例分享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使我们对整数的四则运算在课堂中的展开逻辑更加清晰。 </h3><h3></h3> <h3>  接着周志华老师为大家做了《小数运算》课例分享,周老师从单元起始,整体进入、选择个例探究算理、枚举练习归纳法则、灵活判断选择算法四大环节入手,详细梳理分享了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流程,让我们更加清晰了在小数运算课堂研究中的流程和方法。</h3><h3></h3> <h3>  下午顾雄老师为大家做了《分数运算》的结构化教学设计。顾老师结合《纲要》及前期的研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分数运算的框架结构,指出了分数运算的教学结构分为整体进入分类研究、探究算理丰富路径、沟通关系、灵活运算四个环节,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分数运算的路径。</h3><h3></h3> <h3>  吴亚萍老师针对三个讲座进行了点评和补充:1.整数加法产生课情境图的出示顺序应该是先静态后动态;运算产生课不要求写出结果;聚类分析的过程就是酿酒的过程,要一气呵成,不要对答案。2.小数运算的起始课要让学生有类型的认识,体现分类研究的思想方法;在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点拔,促进学生全面完整的思考。3.在分数运算个例探究中学生会出现各种解题路径,教师要做好点拔和沟通;分数运算教学所遵循的原则要在原有运算教学原则基础上增加一条主动出题原则。</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b><i> 我们的思考:</i></b></font></h3><h3>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有以下几点收获。1.更加明晰了运算教学的教学过程结构;2.备好一节课要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整体进入不能分离教学;3.更加清晰了对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之间的关联递进,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运算教学有了结构化的认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font color="#167efb">Day 4.</font></i></b></h1><h3> 今天是我们常州学习的最后一天,上午李伟平校长为我们做了《“新基础教育”概述》的报告,从“新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局前街小学研究“新基础教育”两个维度介绍了其探索性、发展性、成型性、扎根性、生态式五个研究阶段取得的成果。接着周校长从局小每个阶段在教研中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顶层设计,围绕“研什么、怎么研”向我们介绍教研的有效路径。</h3><h3></h3> <h3>  下午孙敏校长结合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现状,从各个领域进行了教研方式变革路程的分享。接着,周志华校长结合具体案例和课堂展开逻辑为大家解读了课堂教学新基本功:教学内容解读之功――“结构化”的眼光;学生发展诊断之功――每个生命成长;过程互动调控之功――学生立场、灵动有机。</h3><h3></h3> <h3>  为期几天高质量、大容量的学习,我们对“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历程更加清晰,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学习内化的同时,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带回自己的团队中,迁移到自己的课堂,如何重构教研体系生成校本化的教研模式……一系列的思考亟待解决,当下我们首先要做的:1.带着自己的思考回校上好移植课,让更多的老师能从中受益。2.做好教师新基本功、学生新常规的校本化迁移。3.从学校层面、学科层面重新架构教研新模式。<br></h3> <h3>总编辑:李泰峰</h3><h3>图文编辑:胡丽琴 裴可可 刘延可 赵军委</h3><h3> 柴顺姬 李柯宜 袁双霞 赵爱娜 </h3><h3> 王艳蕊 刘晓鹏</h3><h3>美篇制作:裴可可 赵军委 刘延可 袁双霞</h3><h3>审核:赵晓红 刘艳娟 闫俊阁 逯冬</h3>

教学

老师

运算

笔算

学生

育人

吴亚萍

课堂

基础教育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