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h3> 棒棒鞭也叫“霸王鞭”“钱鞭子”,有的地方叫“打花棍儿”“打钱串子”。其表演者人数不等,舞者每人手执一根串着铜钱和铃铛的七彩竹棍,随音乐节拍轻敲肩头、脚尖、手掌、臂腕等部位,队形不断变换,铃铛琅琅作响,歌声欢快悠扬。</h3> <h3> 表演者边舞边唱,观赏者如醉如痴。其唱词和曲调来源于古老的民间花儿,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民间歌舞艺术。棒棒鞭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h3></h3><h3><br></h3> 起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陇南“棒棒鞭”的起源至少有三说:</h3><h3>(一)相传在古代永康 (今康县)境内,有一位氐羌武将英武神勇,威振四方,他擅长使用一种“鞭”形兵器。氐羌后人为纪念这位部族英雄,便把他使用的兵器称“霸王鞭”并流传后世,作为镇宅、避邪之物。至今,当地人在祭祀活动中还作为一种法器使用。可见,“霸王鞭”由使用的兵器演变而来。与之相应的,有一些说唱兼有表演的民俗体艺范式。“霸王鞭”配饰小铁环,舞动时其声音清脆悦耳,再配以独特的身法及唱腔,很具有观赏性。之后人们便在各种喜庆、祭祀、集会场合使用,用以表达欢乐、喜庆之情,祈福风调雨顺等,并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表演套路。</h3><h3>(二)“棒棒鞭”来自于一种棍术的挥舞演变。传说晚清时太平天国军的一个小分队隐匿在康南,他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将原来手中的武器逐渐作为防身器械、驱逐毒虫的工具。或出于应付突发状况,他们外出时往往要随手拿一根防身兼做拐杖的“棍”,边走边舞动,随意玩耍。起初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动作,一般都是兴致所致。在长期的挥舞中,逐渐演化出一种套路,几经改动和修饰,最后成为康南的一种健身和娱乐形式——棒棒鞭。</h3><h3>(三)晚清民国时期,“下四川”的陇蜀道上,商旅、马帮交通兴盛,很多脚户客商或马帮成员顺手佩带小鞭竿,既用作护身之用,也驱赶路途草丛虫蛇野兽,出于装饰和声响清亮的需要,久而久之演变出一种具备套路建有说唱表演的体艺样式——棒棒鞭。</h3><h3> 康县"棒棒鞭"是当地极有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康县"棒棒鞭"表演在原有武术动作的基础上,吸收、融入了民俗舞蹈以及秧歌、健美操、大众健身操等动作元素,融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是一个文化统一体,具有鲜明的文、体、艺交融性,健身和娱乐性,稀缺性,传承性等特征。</h3> 歌词大意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霸王鞭”的唱词是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唱词主要内容如下:</h3><h3> 棒棒鞭(哎)二尺(的)三(哎),(叮咕啷子美哎,小伙儿郎),上打云南(哎吆吆哎)下打川。(叮叮当当海棠花儿呀,十字点点牡丹花呀,花儿吆,花儿吆,花开莲花落哎,喜鹊闹梅花呀。)上打云南登州府哎,(叮咕啷子美哎,妹儿妹儿吆,)下打四川(哎吆吆哎)峨(呀)峨眉山。(叮叮当当海棠花儿呀,十字点点牡丹花呀,花儿吆,花儿吆,花开莲花落哎,喜鹊闹梅花呀)。</h3><h3> 一字下马一条枪,二郎爷担山赶太阳;三声哭活紫荆树,四马投唐小秦王。五贵脚下保太子,镇守三关是杨六郎;七擒孟获死的苦,八仙过海显神通。九龙山前活埋母,埋母十年楚霸王;十一领兵花关所,十二征西杨满堂。十三太保李存孝,十四闪出王彦章;十五夜打登州府,十六刘秀走南阳;十七王莽赶刘秀,十八罗汉小秦王;十九征东薛仁贵,二十八宿闹孔王。梁山领兵单八将,一个更比一个强。</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