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岗古道

晨风的字

<h3></h3><h3></h3><h3></h3><h3>  一担一担的浏阳爆竹、生石灰、木器、斗笠,从浏阳南区经此地,到枨冲集镇老码头,上竹排,进长沙,入洞庭; &nbsp;&nbsp;&nbsp; &nbsp;洋火、洋碱、盐巴,从株洲、长沙,肩挑而来,经这里,转运到大瑶、上栗、万载,进入江西。 &nbsp;&nbsp;&nbsp; &nbsp;这个必经之地就是黄岗古道。 &nbsp;&nbsp;&nbsp; 岁月悠悠,古道湮灭,挺拔的古树群无言挺立,守护着这条当年重要的物资流转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nbsp;&nbsp;&nbsp; “我们枨冲叫做黄岗岭,杨花那边叫做黄岗冲”,2018年11月25日,金色的夕阳下,77岁的曾招生老人指着背后的大山说,山上蜿蜒曲折的路,现在人迹罕至,在解放前,可热闹了。 &nbsp;&nbsp; &nbsp;&nbsp;84岁的仇金生甚至认为,黄岗岭那时是“小南京”。这里有四个饭店,每天住满了在这条古道上做生意的醴陵客、万载人,连宜春樟树的药材商人也要从这里过。 &nbsp;&nbsp;&nbsp; 最繁荣时,村上有三个屠夫,每天都要杀猪。曾招生说,关于这三位屠夫这里有个段子,“上面一个滂(浏阳方言,指水很深),下面一个海,中间浸死人”,“滂”指余光杰,“海”指余大海,“浸”指胡文进。这个段子的意思是,当屠夫那时生意兴隆,赚钱赚得让人羡慕。 &nbsp;&nbsp;&nbsp; 黄岗岭目前依然是枨冲镇最偏远的村落,但那时,每晚这里西乡锣鼓响彻山冲旮旯,有钱人家的女人们穿旗袍、涂香水,领风气之先。李裕盛饭店盖章的钱票在古道上通用,颇有几分晋商风范。 &nbsp;&nbsp;&nbsp; &nbsp;在夕阳的余晖里,黄岗岭上五十多株马尾松迎风而立,山谷里松涛阵阵。这里的老年人都知道这些古树的来历,“姚忠余”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200年前,村上有位叫做姚忠余的村民,儿子视力不好,人称“姚七眯子”。算命先生告诉姚忠余,要做点好事才能改变家运。姚忠余思来想去,每天从黄岗岭过往商人多,烈日曝晒非常辛苦,于是在沿路种了200多株马尾松。古道虽已荒废,但老人手植的树木早已参天,诉说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故事。 &nbsp;&nbsp;&nbsp; 一路数来,引路松大约还剩下五十余株。“你看这树皮,颜色多好看,简直就是龙鳞”,黄岗岭村原村主任何运江摩挲着树皮说,2001年,他就为每一株古木挂牌进行保护,现在这些古树已经成为一道风景。 树下的古道已看不到独轮车、“高车”(当地一种高大、装载能力更强的独轮车,需要3人操作)碾压的痕迹,古道上的三个茶亭也消失无踪,但在当地人心目中,这条古道是连接历史的脐带,是打开遥远记忆的钥匙。春节时,村上远方归来的游子都会带着孩子在古树下古道上走一圈,听老人讲古道上的的故事,一解乡愁。 &nbsp; &nbsp;&nbsp;附近西源冲有个叫做胡连生的货郎,挑着担子从黄岗岭售卖到杨花和大瑶。他是一个“故事大王”,似乎有讲不完的江湖奇侠传、聊斋志异。一大群的当地孩子跟着他听故事,一直走到山顶上还不觉得累。 &nbsp;&nbsp;&nbsp; 夜幕降临,商旅不行,恐山顶有“劫镖”之徒,于是饭店客栈里,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如果饭店老板要提醒“时迁”们别下手,就会舀来一盆开水给他洗脸,警示“下不得手”。 &nbsp;&nbsp;&nbsp; 杨花黄岗冲和枨冲黄岗岭下,身体强健的村民会做“打脚”的营生,这个职业就是帮忙做挑夫、拉“高车”过山。退休老师卜海湖说,自己的爷爷五六兄弟,都是以此为业。 &nbsp;&nbsp;&nbsp; 曾招生老人说,解放后,道路交通发达了,黄岗岭就越来越没人走了。他很怀念那时一群西乡的狗浩浩荡荡越过山岭去往南乡,“牵线一般”的南乡的牛从他家门口经过去往普迹的情景。 &nbsp;&nbsp;&nbsp; 这犬吠和牛鸣声,一直在他脑海里萦绕。<br></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