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成课程—怎样生成、生成什么

心中有明月

<h3>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在致力于生成课程的探索和研究,大家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让我感动,在这条路上我们或许走得有些吃力和艰难,但是我相信,凭着大家的努力和坚持,我们一定能够离我们的目标近一些,再近一些……</h3> <h3>关于生成课程,我自己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结合外出学习的经验以及老师们生成课程的美篇分享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现将关于生成课程的一点点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帮助。</h3> <h3>一、生成性课程是什么?</h3><h3>“生成课程”是指教师在与儿童一起活动时,逐渐发现儿童的兴趣、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工作,激发每个孩子的潜力,使之不断地生成变化的过程。生成课程是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h3> <h3>二、为什么要生成?</h3><h3>生成课程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幼儿观察事物、探究事物的能力,同时帮助幼儿形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思维及学习习惯。</h3> <h3>三、怎样生成?</h3><h3>1.从当前学习的内容或主题中生成。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实施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教师主观臆造,可以从当前学习的内容或主题中产生及延展。老师们在实施当前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好奇心,因势利导生成主题,例如:教师在组织分级阅读《幸好只是一个梦》时,幼儿对“梦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做梦?”这一问题表现出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教师生成了科学探究活动《你做梦了吗?》,幼儿认为“小刺猬变成了毛毛虫是因为吃了没洗过、不干净的苹果”,教师在此基础上生成了食品卫生与安全相关的活动;甚至基于幼儿对“害怕”这一情绪的讨论,生成了综合性活动《战胜恐惧》(冯琳老师教研活动的分享)。</h3> <h3>&nbsp;&nbsp;&nbsp;&nbsp; 2.从幼儿的生活及自主游戏中生成。一日生活皆课程,纲要中也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幼儿遇事多从兴趣出发,感兴趣的事物能使幼儿各种感官积极活动,从而自发生成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孩子们在进餐时,碗里的萝卜引发了孩子的讨论,激起了孩子的对萝卜的探究欲,教师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生成了活动《萝卜的秘密》(来自顾文申老师的美篇分享)。</h3> <h3>四、生成什么?</h3><h3>我们一直在强调,老师们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生成课程,那么我们要生成什么样的课程?哪个领域的活动呢?我觉得这是老师智慧的表达,生成的课程可以是一个活动,如:根据秋天的落叶生成的美术活动《冬日小叶曲》(来自马利老师的美篇分享),也可以是一个主题,如:根据孩子“吹泡泡”游戏中提出的“老师,我好想吹真的泡泡呀”生成的主题活动“有趣的泡泡”(来自赵红老师的美篇分享);可以是单独一个领域的活动,也可以是一个综合的活动,如:由早晨树叶上的霜生成的综合活动《关于“霜”你最想了解的》(来自朱利芳老师的美篇分享)。</h3> <h3>我们说到,生成课程要建立在孩子的兴趣点上,那么是否意味着一旦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就要生成新的课程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既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探究欲和好奇心,又能完成我们的预设课程目标呢?例如:孩子们在户外自主游戏时发现了“静电”现象,并对其充满了探究欲,老师及时调整活动,将预设课程中的活动《寻找静电精灵》,稍作调整,生成了活动《捣乱的静电》(来自邓维琼老师的美篇分享);再例如: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发现了一个蜘蛛网,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老师抓住孩子的兴趣点,顺势组织了预设课程中的相关活动《神奇的网》(来自杨中翊老师的美篇分享)。两位老师的活动都是基于孩子的兴趣点,同时又在我们的预设课程之内,两位老师机智地抓住了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偶然的发现,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利用预设课程活动实现了孩子能力与经验的提升,我想这就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教育最理想的状态。</h3> <h3>越写越叹服于我们老师智慧的力量,写到最后,发现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我们老师的分享,感谢老师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依然能够相互扶持,共同进步,我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我愿倾尽全力,以我微薄的力量将大家的智慧汇聚成一束光,照亮我们幼儿园的明天。</h3>

生成

课程

幼儿

老师

活动

孩子

美篇

兴趣

分享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