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北京动物园,大家再熟悉不过,但是,动物园里有不少古迹,你都很了解吗?今天,咱们到动物园走一圈,不看动物,只看古迹。</h3> <h3>以下是北京动物园的平面图,除了新建的北区,西区和东区的古迹都用红字标出来了。北京动物园是中国开放最早、饲养和展出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园,也是世界上知名的动物园。动物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被称为"万牲园",前身是在原乐善园、继园(又称三贝子花园)和广善寺、惠安寺旧址上所建的农事试验场,初衷是为开通风气,振兴农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事试验场竣工并接待游人,门票为铜元8枚,孩童减半。</h3> <h3>我们先从动物园的西区说起。西区保存最好的古迹就是西北门附近的畅观楼。畅观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年初,为清末王室乘船去颐和园途中的一座行宫,后改为农事试验场,民国时期是名人聚集社交的重要场所。畅观楼由法国建筑师设计,主体为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精华,楼的东西两侧不对称,东边为圆柱形三层,楼顶有圆形平台。下图为老照片,据说畅观楼建成之后,光绪曾陪慈禧携后妃于1908年的4月和9月来过两次,并赐名"畅观楼",但在当年的11月份,慈禧和光绪就先后去世了,这座皇家行宫实际上基本没有正式使用过。"畅观楼 "这三个字选自乾隆爷御笔手书文字,制成珐琅牌匾,悬挂于楼门当中,至今仍是原物。</h3> <h3>从老照片看,畅观楼至今保存完好,变化不大。</h3> <h3>畅观楼建筑的东侧和西侧。</h3> <h3>畅观楼三面环水,大门南侧有一座"南熏桥","南熏"一词在古代常用,北海公园也有一座名为"延南熏"的扇面亭。相传禹舜所作《南风》歌的歌词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愠"是怨恨的意思,因此"南熏"就有"传承爱民之风,天下太平"之意。以下两张老照片为清末民初时期的南熏桥,站在桥边的是为游客抬轿子的轿夫。宣统三年(1911年),畅观楼曾对外开放游览,票价每人200钱。</h3> <h3>从侧面看南熏桥。</h3><h3>如今南熏桥的西侧还有一座可以走车的石桥,石桥以西是一片幽静的小湖。</h3> <h3>南熏桥南侧桥头,有两只铜兽是原物,东侧为铜狮,西侧为麒麟。铜兽的口中均能喷水,狮子口喷水朝下,麒麟口喷水朝上(看老照片)。如今这两只铜兽都不能喷水了,位置据说也移动过。</h3> <h3>前年,我和我妹听说畅观楼正在举办一个"动物园百年园史展",这个展览只在周末开放,我俩就去看了两次,并参照展览中动物园的老照片,在动物园里逛了几圈,寻找和探查那些古迹和遗址,感觉很有意思。以下照片除了鸟,都是我们俩拍得。这次畅观楼展出的文物有420件,主要的珍贵展品共有四件,第一件是摆放在大厅里的一座高约一米的兽纹石醢(hai),据说底座为明代石雕,石醢为清代。石醢上雕刻着龙、羊、花草、云纹等,是上世纪80年代动物园清理和修缮水禽湖时,从湖底意外挖出来的。展览共分两个展厅,一个展厅是"北京动物园的发展史"。</h3> <h3>展厅正中是第二件珍贵文物,这是一面"四爪龙旗"。龙旗宽4米长2米,制作于清末,是当年农事试验场的场旗,曾长期悬挂大门的院子里。</h3><h3>第三件珍贵文物是"筹建农事试验场圣旨"。</h3> <h3>第四件珍贵文物是刻有"乐善园"字样的石碑。石碑的题字者是当年的农林总长李根源,石碑是从牡丹亭以北的山坡上发现的。 据介绍,乐善园为清代京郊御园之一,原址就在北京动物园一带,乐善园的历史渊源分为两部分,既康熙年间的康亲王私人宅邸和乾隆时期的皇家行宫,后经乾隆的重新修建,具有较大规模。</h3> <h3>以下是石碑的题字者李根源(1879--1965),李根源早年留学日本,后参加同盟会,为民国元老。他曾是滇军名将,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他也是朱德的老师。</h3> <h3>以下上图是继园主人-- 康熙第三子三贝勒胤祉,以及继园平面图。</h3><h3>中图是清末农事试验场的三位发起人及筹建人。</h3><h3>下图是农事试验场场长刘春霖;民国第一届内阁农林总长宋教仁;民国总理孙中山先生。</h3> <h3>以下是农事试验场的几座老建筑的老照片。</h3> <h3>以下是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8月到9月间,三次在畅观楼,参加同盟会四烈士安葬仪式,以及接见各界人士的老照片。</h3> <h3>1953年到1954年间,达赖和班禅在参加第一届人代会时,曾住在畅观楼,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了他们,之后还亲自到畅观楼看望过他们。</h3> <h3>展览中的另一个展厅是"动物园的起源和发展史",也很值得一看。这个展厅以简史的方式介绍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从300万年前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到奴隶社会的苑囿时代,从皇家园林到动物成为人类的朋友和宠物,再到城市的动物园时代的发展进程。以下的单元是远古时期(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伴随着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人与动物关系的不断演变,从中石器时代的渔猎取食、驯养初启,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驯养畜牧。</h3> <h3>以下是苑囿时期(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作为动物园雏形的帝王苑囿开始集中豢养和驯养动物。秦汉时期的统一疆土、田猎娱乐,三国两晋时期的佛道盛行、园林游赏,隋唐五代时期的都城兴盛、宠物发展,辽宋夏金时期的文化融合、动物文明。</h3> <h3>以下是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西学东进。还有动物园时期(封建社会末期到现代社会),现代动物园的发展。</h3><h3>猪的驯化和狮子文化的兴起。</h3> <h3>我和我妹都很喜欢看展览,感觉在这个展览里了解了不少知识。</h3> <h3>过去的几年中,我和我家老高经常在畅观楼西侧的小湖对岸拍翠鸟,从这个角度看畅观楼,特别漂亮。</h3> <h3>尤其是在2010年,畅观楼的楼顶不知何故被涂成了红色,那年春季的一个黄昏,我俩到小湖对岸拍鸟,夕阳下的畅观楼在一片盛开的春花丛中,美得像一幅画。</h3> <h3>看湖中畅观楼婆娑的倒影,就像是打翻了一桶艳丽的染料,感觉真是太奇妙了。</h3> <h3>老高在小湖边架起大炮拍鸟,我就在小湖对岸拍畅观楼倒影。</h3> <h3>几名公园的工人正在水里修理管道,我就为其中一人拍了一张照片,他看后非常喜欢,希望我能送他一张留作纪念,于是我过后到照相馆洗出来一张照片,又回到畅观楼送给了他。</h3> <h3>在小湖对岸还可以看到一些继园的遗迹,这显然是一座大殿的基座。</h3> <h3>还有一座很小的石桥,下面的石头上居然写着"白石桥"三个字,不知何意,因动物园往西已有一座始于明代的白石桥。</h3> <h3>以下是动物园的西北门,感觉这个建筑也是座古迹。西北门的北侧有一座罗锅桥,桥的北侧就是有名的五塔寺。</h3> <h3>桥下的河流就是长河,也是清朝时期的御河,当年老佛爷慈禧就是乘龙舟走御河去颐和园的,也来过农事试验场两次。下图老照片就是慈禧来农事试验场时乘坐的御船。</h3> <h3>这座小门位于西北门的东部,看样子也像是一座老门。</h3> <h3>位于畅观楼以南,与鬯春堂之间的柏树林里,有一座宋教仁纪念塔遗址碑,站在南熏桥上一直往南看,就可以看到。如今的宋教仁纪念塔,只能说是一处遗址了,原来的纪念塔在文革中,已被红卫兵砸毁,仅残存两层高约20厘米的基座。2009年11月,一方描刻着金字的"宋教仁纪念塔遗址",碑,立于原残存的基座之上。</h3> <h3>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民国时期革命家。早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初期为法制院院长,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宪章历史。1913年3月在上海火车站被刺身亡,年仅32岁。孙中山先生为宋教仁撰写挽联:作国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h3> <h3>以下是宋教仁先生遗容和出殡情况老照片。</h3> <h3>以下左图就是畅观楼以南的宋教仁纪念塔老照片,看纪念塔的形状,采用的是希腊方尖碑的形式,塔身用艾叶青石建造,高约两米,并刻有"宋教仁纪念塔"六个字。可惜在文革中已被砸毁。右侧照片是宋教仁先生位于上海的陵墓。</h3> <h3>宋教仁纪念塔以南,便是宋教仁先生住过的地方-- 鬯春堂,鬯念"畅",词意也同"畅"。鬯春堂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属于继园旧址,是一座中式建筑,曾为慈禧随行高级官员休憩之所,为光绪筹办农事试验场时重建。1990年不慎失火烧毁了全部木结构,不久后重建,并一直空置至今。</h3> <h3>鬯春堂四周有假山石环绕,还有青松翠柏和草木花卉,环境非常的幽静。1912年3月,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出任了临时大总统,4月初,宋教仁出任农林总长,之后就一直住在鬯春堂,并经常在鬯春堂会客和开会。1912年10月份离京南下,安排部署各省的选举工作,当时国民党在席位上占据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份,宋教仁欲乘火车自上海返京,被刺客杀害于上海火车站。</h3> <h3>如今的鬯春堂已成为老年人活动和锻炼的地方,清晨时分很是热闹,中午和下午就安静多了。徜徉在秋日温暖的金色夕阳下,感觉着树丛中隐隐的旧日遗迹,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推动历史前进的先驱者,是不应该被后人遗忘的。</h3> <h3>从鬯春堂一直往东走,在水禽湖的西侧,有一座灰色的小楼,上写"陆谟克堂"。因小楼前面有一排高大的树木遮挡,不仔细看,谁也不会注意到。这座小楼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上中学时,有两年的秋天,学校曾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打草落叶(我们中学离动物园很近),我家老高说他曾进过这座小楼,记得里面有动物标本的展览。后来这里就一直没有开放过了。近几年我和老高经常在水禽湖拍鸟,到是注意过这座小楼,但那时"陆谟克堂"几个字已被水泥掩盖,后来这四个字才被恢复了出来,我去拍照时看见小楼正在清理,估计今后有可能使用或开放。</h3> <h3>据查,"陆谟克堂"是20世纪30年代为纪念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而建的一座中西合璧式小楼,是由中法文化教育基金会、国立北平研究院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馆院等共同主持,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合建的,一层和二层为实验室和图书馆,三层为标本室,由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使用。1949年以后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等。拉马克(1744--1829),是法国伟大的科学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早期进化论者,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里多次引用拉马克的著作。</h3> <h3>在陆谟克堂的东侧和水禽湖南侧,有一片柿子林,这里秋天的风景真不错,黄灿灿的柿子挂满枝头,成群的孩子在树下玩耍。</h3> <h3>老高还在这里拍到了不少吃柿子的小鸟,以下的是灰椋鸟和灰喜鹊。</h3> <h3>但最多的还是大嘴乌鸦,这顿免费的午餐,大嘴贪吃的乌鸦们可不能错过哟。</h3> <h3>说完了西区的古迹,咱们再说说东区的古迹。动物园砖雕大门,也是正门,或称南门,就是一座精美的西洋风格古建。</h3> <h3>已有百年历史的动物园,历史名称就有好几个:农事试验场、天然博物院、万牲园、西郊公园、北京动物园。看这座砖雕大门,造型似中国传统的牌楼 ,但采取了仿文艺复兴风格的西洋楼形式,大门上部繁复的砖雕装饰图案,还非常有讲究呢。砖雕中间部分的图案是"双狮抱球",下面还有一只蝙蝠,两侧有两条龙,四周环绕着祥云和花卉。砖雕的两侧也各有一条龙,其它部分还有植物和小动物。双狮抱球和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喜庆和福气的意思。</h3> <h3>以下是动物园砖雕大门的百年历史变迁。上图老照片摄于1908年,大门上有两面龙旗,据说是为了欢迎慈禧和光绪到来而装饰的。那时大门中部的砖雕不是"双狮抱球",而是"农事试验场"五个字。</h3><h3>下图老照片是民国时期的大门,插的旗子是民国的五色旗,砖雕中间的还是"农事试验场"五个字。</h3> <h3>以下上图的老照片,是1949年解放以后,"农事试验场"改为了"西郊公园",这四个字分别悬挂在大门的四根立柱上方,正中的砖雕改成了狮子抱球。</h3><h3>下图的老照片拍摄于1957--1958年,西郊公园在1955年更名为北京动物园。大门"北京动物园"的牌匾,是郭沫若题写的。</h3><h3><br></h3> <h3>以下老照片是1967年文革时期的动物园大门,大门上部的砖雕因有龙的图案而被铲除,郭沫若题写的牌匾也被摘去,北京动物园五个字,是从毛泽东的三首诗词里挑出来的,一直使用至今。</h3> <h3>以下是1910--1940年期间,万牲园先后雇佣了四个两米高的"长人",在门口检票,成为当时的一景。</h3> <h3>动物园大门里面的庭院,有一组古建筑,由北楼和东、西两座配楼组成。</h3> <h3>配楼里侧的两只神兽,是仿照畅观楼前的两只喷水神兽的样子建造的。</h3> <h3>从大门往里走不远,就到了水禽湖,在水禽湖东侧的松林里,有一处同盟会"彭杨黄张四烈士墓遗址"碑。石碑的后面镌刻着四位烈士的生平事迹。</h3> <h3>这四位烈士是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而牺牲的革命党人,从左至右:彭家珍,蜀金堂人,年25,清陆军士官,1912年1月因行刺阻挠清帝逊位之顽固派良弼不幸捐躯。杨禹昌,蜀资州人,年28,清陆军学校教习;黄之萌,黔贵定人,年23,清陆军测绘学堂毕业生;张先培,黔贵阳人,年24,清贵胄陆军生。杨禹昌等三人在1912年1月行刺袁世凯行动中被捕,严刑逼供坚贞不屈,被残忍杀害,三人遇难当晚,革命党人将三具尸体运走,安葬于农事试验场松林内。</h3> <h3>彭家珍刺杀良弼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它彻底终结了满清宗派反扑民国的希望。良弼毕业于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是满人中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清朝复辟的最后希望,在刺杀行动成功的十几天后,满清政府被迫下诏宣布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终结。以下是彭家珍烈士遗像,以及他家乡的烈士祠堂。</h3> <h3>祠堂里的牌匾"收功弹丸",是孙中山先生的题字。</h3> <h3>以下是被彭家珍刺杀的良弼。爱新觉罗.良弼(1877--1912),是努尔哈赤幼弟的八世孙。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曾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回国后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武昌起义后坚决主张镇压,反对起用袁世凯,与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被彭家珍投掷的炸弹炸伤后,经抢救无效,两天后伤重身亡。临死前叹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h3> <h3>1912年8月,同盟会四烈士墓建成,墓的造型为十字架,四烈士分别葬于东西南北四墓穴中,上立八角形碑塔,四面分别注明四烈士姓名。8月24日,孙中山先生应袁世凯之邀抵达北京,29日,孙中山赴农事试验场,为四烈士送葬。黄兴等同盟会成员为烈士墓植树。可惜四烈士墓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毁于十年动乱期间。现在的遗址碑,是上世纪80年代,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前夕,应烈士子女之请求而建立的。</h3> <h3>如今,四烈士墓遗址掩藏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之中,不知还有多少人能够记住他们,了解他们的事迹。但愿人们不会忘记为国家历史进程发展而牺牲的先烈们,愿他们英灵永存!</h3> <h3>如今的水禽湖一带,也是我们常来的地方,过去是拍鸟,如今是带着孙女来看鸟,岁月静好,国泰民安,也是烈士们最美好的愿望。</h3> <h3>在四烈士墓遗址以北不远处,有一座建于1906年的古建"荟芳轩",房屋形式是中式建筑,一排九开间(看老照片)。据说荟芳轩是农事试验场的农产品种植区和展览区,门窗原是圆形的,后来以原有建筑结构为基础加以修葺,安装了玻璃门窗,变成了现在的样子。</h3> <h3>在荟芳轩房前的草地上,看见了几只溜溜哒哒的斑头雁,也不怕人,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眼球。</h3> <h3>从荟芳轩往北走不远,过了一座小桥,就到了牡丹亭。"牡丹亭"初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面环水,因亭中遍植牡丹而得名。牡丹亭由南北两个半圆廊组成,被称为"中式花园之圆游廊"。</h3> <h3>每年春季牡丹开放的时节,游廊内盛开的牡丹与红绿相间的游廊相映成趣,景色非常漂亮。看下图,牡丹亭东侧的白色石栏杆,就是另一处古迹"豳风堂"。</h3> <h3>进入牡丹亭的圆形游廊,北廊中间的是一座"海棠式玻璃厅"。但如今玻璃已经没有了。</h3> <h3>南廊中间是一座"方形玻璃厅"。自然玻璃已经没有了。</h3> <h3>圆形游廊的东西两侧,均各有一座桥亭与外界陆地相连。西侧的桥亭,桥面和顶部都是笔直的,而东侧桥亭的桥面和顶部都是曲折的。</h3> <h3>在圆形游廊里欣赏牡丹,有名花又有古迹,真是一种享受。</h3> <h3>牡丹亭的东侧,桥亭紧连着另一处古迹,就是豳风堂。豳(bin)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它是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的《秦风》、《魏风》、《郑风》,就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一样。豳风共有诗七篇,其中多描写农家生活,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h3> <h3>豳风堂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建时为五大间嵌有玻璃窗的房屋,堂外有宽大的游廊,廊下有院子,院子上有天棚。廊上和院子里都设有茶座,房屋外有一片荷塘,可以在此品茶观赏荷。据说慈禧也曾来此喝过茶。解放后,豳风堂曾改为大众食堂。</h3> <h3>据说当年的茶座还分男女,廊上是女座,院子里是男座,茶资每人铜子六枚,每桌铜子四十枚,可坐八人。</h3> <h3>如今,荷塘中种植了荷花和莲花,还有大王莲,景色非常的漂亮,是春夏季节的好去处。</h3> <h3>以下上图,是从豳风堂看荟芳轩。</h3><h3>下图是从豳风堂看牡丹亭。</h3> <h3>如今在豳风堂的东侧,还建了一座豳风堂饭庄,建筑是仿古的,里面是护国寺小吃。</h3> <h3>荟芳轩以东,还有几处古迹。一处是磊桥。磊桥原来叫做"青石桥",始建于光绪末年农事试验场期间,从青石桥的老照片看,这座桥没有栏杆,桥墩由青石垒成。</h3> <h3>1923年间,时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的李根源先生来此视察,为青石桥提题名"磊桥",农事试验场再桥南处立了一块山石,刻有"磊桥李根源"五个字,可惜之后刻字的山石毁于文革时期。后动物园有又请李根源之子补写了"磊桥"二字。下图的说明是从畅观楼展览中看到的。</h3> <h3>过了磊桥,就到了"依绿亭"。依绿亭是农事试验场时期留存的建筑,已有百年的历史,原来是二层的海棠式亭。</h3> <h3>2006年,为纪念北京动物园的百年历史,在亭内树立了一座石碑。石碑的正门是黄永玉先生的题字:百年纪念。石碑的背后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胡仲平撰写的《北京动物园百年纪念碑记》。</h3> <h3>从依绿亭看荟芳轩,风景很不错。</h3> <h3>从磊桥往东走不远,就到了动物园的最后一处古迹"松风萝月轩"。松风萝月轩是一座敞亭,南侧还有如拱门一样高大的藤萝架。</h3> <h3>松风萝月轩也是农事试验场的遗存建筑,具有百年历史。据介绍,这是一座可以休息乘凉,又可作为游船码头的敞亭,周围有藤萝架和灌木。下图是松风萝月轩的老照片。</h3> <h3>春季,藤萝架上开满了紫藤花,非常漂亮。</h3> <h3>游客在这里纳凉,并观赏湖中的水禽。</h3> <h3>湖边的景色非常清爽惬意。</h3> <h3>婆娑的倒影。</h3> <h3>轻轻的涟漪。</h3> <h3>岸边和树枝上歇息的水鸟。</h3> <h3>依偎的情侣,还有享受着天伦之乐的老人孩子。这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h3> <h3>多谢朋友们观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