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第一次集中研讨——曾丽霞执教《富贵不能淫》

Beline Lam

<h3>  古人学问无遗力,今人亦如此,虽然天气寒冷,但抵挡不住大家学习的热情。11月27日上午,课题组的老师们齐聚在一楼报告厅观摩曾丽霞老师教授的《富贵不能淫》。<br></h3> <h3>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多读,在教授这节课时,曾老师采用了初读、细读、品读层层递进式的梯度读,以读促品,以读促悟。在初读文本时,曾老师要求学生们自由诵读课文,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懂文意;在分析课文时,对景春和孟子两人语气的揣测尤为精彩,曾老师特别强调在朗读中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来,要将两个人物的情感立场读出来。比如,景春对像“公孙衍、张仪”这样的大丈夫,要读出肯定、羡慕和敬畏的语气,因为在景春看来这些人可以左右天下大势。相反,孟子却持有不屑的态度,认为他们是“妾妇”之举,进而,孟子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一是要仁、礼、义,二是要坚持正道,三是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言语之中流露出一股浩然正气,而孟子对这样的大丈夫内心充满敬佩之情。言语中关于人生的理想与担当已经跃然纸上;在分析完课文后,曾老师再次要求学生们对课文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气,铿锵有力。在一次次读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br></h3> <h3>曾老师极具亲和力的教态</h3> <h3>学生们自由诵读课文</h3> <h3>曾老师指导学生朗读</h3> <h3>  曾老师一改教师往常使用的满堂灌模式,她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展示,自己则退居幕后作为一个聆听者及引导者,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限时讲授的趣味性、高效课堂。<br></h3><h3>图为学生作为小老师,带领其他同学探讨重难点</h3> <h3>  曾老师对大丈夫的内涵进行补充解读并通过视频资料展示,令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大丈夫”内涵。<br></h3> <h3>  课题组老师们认真听课、评课</h3> <h3>  王文忠老师:她由初一学过的《论语》语录体导入新课,了解孟子,初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特别是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再现情景,教师很注重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探讨:孟子有关“大丈夫”的精神准则特点以及“大丈夫”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曾老师的课,处处闪耀着亮点。亮点一:导入亲切自然。曾老师从学生熟悉的《论语》语录体入手,让学生在回忆中进入教学的情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对孟子的生平、主张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师在润物似如声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可谓高明。亮点二:教师大胆。曾老师大胆改变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翻译课文;大胆放低自己的姿态,如故意说自己不大了解历史,让学生没有顾虑地大谈文天祥的事例等;大胆让学生质疑,在把教学的主线牢牢抓在手中的前提下,激励学生进行“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师生互动”,在激烈的论辩中领悟孟子的观点。课堂学生发言活跃,论辩有深度,讲述的知识让大家大开眼界。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欣赏学生镇定的发言,惊叹学生独特的思考角度,但殊不知,这其中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导、大胆的激励和充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可以说,在这节课上,曾老师给学生搭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并加以适时的点拨,学生唱出了很精彩的戏。 李莎老师:曾老师巧妙引导学生,既紧扣文本,又丰厚了课堂的语文味。老师的课堂语言和驾轻就熟的指导功力,让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既葆有会心一笑的灵动轻松,又凸显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曾老师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师生在共同完成每次品读之后相视一笑,课堂活泼轻松!<br></h3> <h3>邓磊老师: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想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创设:师问:此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读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生马上就答:反问的语气,羡慕、敬畏。因为在景春看来这些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学生自然就能领会在朗读中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来,要将人物的情感立场读出来。 二、了解学生基础,让学生能参与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要使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必备的知识基础,否则,即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学生的能力没法得到发挥和提升,为了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前就必须做大量的预习准备工作。如老师在课前布置了预习内容: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思想主张;认识战国,诸子百家;景春及纵横家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前就做好了背景资料的收集和了解,所以在课堂上对两个人物的立场观点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老师抛出问题“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你们认为呢?”时,还是发生了分歧,老师足足给了10分钟,让所持不同观点的3位学生起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A生表示不赞同孟子的看法,并结合史料分析公孙衍、张仪所谓的“忠君”“仁礼”;B生马上反驳: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在文中孟子并未直接指出原因,而是进行了“比喻论证”,充满讽刺意味。孟子从“礼”开始谈起,男子成年的时候,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你的丈夫!”孟子通过这样的讲述,比喻公孙衍、张仪之流的行为,公孙衍、张仪他们虽然身为三国相、六国相,威欺天下,但是他们也要无条件地服从一国之长,他们的一切行为根本决定于秦王、魏王的利益取向,他们的所谓“大丈夫行为”,实际上是趋炎附势、狐假虎威的没有原则的“事君之道”;C生接着补充: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不讲仁义道德原则,只是“以顺为正”,所行只不过是小人、妾妇奉行的是“妾妇之道”,非大丈夫所为。我们这里需要补充指出的是,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并非是在批判、否定、贬损所有女子。一番唇枪舌战下来,观点明晰,相关内容所涉及的内涵外延都表述得十分全面,学生的丰富知识与辨析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接着教师顺势小结:在儒家观点中,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的,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如果丈夫不对,妻子也要劝说补正,也就是要“和而不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内容:那么,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h3><h3>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把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起来亲切、自真实,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课后的拓展环节,播放屠呦呦的相关图片资料,及公交车司机拼命将车停稳救了全车人的视频,让学生深受感触,纷纷表达观点:大丈夫要有为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理想和觉悟,坚持正道,不仅是贤人,就是每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作出合乎义的选择。这对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起积极促进的作用的。 四、激发成就动机,让学生善参与 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所有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和成长。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要有意创设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如在对问题“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你们认为呢?”的认识发生分歧的时候,老师足足给了10分钟,让所持不同观点的4位学生起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如在谈到历史上有哪些“大丈夫”这个问题时,有一位胆子较小的女生,小声地说了一句“文天祥”,老师再追问,女生就不敢吱声了,老师放下姿态说了句“历史的问题我不是太懂,你能为我解答么?”老师特意停留了一分钟,示意其他表现欲强的学生等一等,女生之后缓缓地站起顺利地回答了问题。通过这样的安排,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信心和勇气,让更多的学生都“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只有这样,全体学生才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使学生的能力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触发学习兴趣。 </h3> <h3>  对于课题组的老师们来说,这节观摩课是一次培训和提高,我们会继续把研究和教学、科研和成长充分地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课题探索之路一路芬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