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柏社村地窑院

李丹

<h3>早就听说在陕西的三原县有一个地方,那里的人自古以来都是挖地掏窑而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聚集很多“地窑院”的村子叫柏社村;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和“生土建筑博物馆”之美誉,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h3> <h3>2018年11月25日,跟随一个户外活动俱乐部来到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看到这里独特的民居“地窑院”。</h3><h3><br></h3> <h3>柏社村位于三原县新兴镇西北部,距三原县城25公里;该村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还曾经是地区商贸发达的历史古镇。这儿是三原、耀州交汇处,自古天高皇帝远,人们自耕自食,仿佛世外桃源。此地民风淳朴厚道,行为规范,待人真诚。</h3><h3><br></h3> <h3>柏社村周边果树林木繁茂,田野宽阔平坦。进得村来远远望去,一片杂木林绵延在黄土塬上,偶露屋顶。近看树木交错成林,窑房参差不一,百年槐树挺立村中,在初冬的暖阳里脱去树叶摇曳着枝桠;再看地窑有方形、长方形,还有多边形的,东西南北,围棋子般散落在村里,有砖砌的、土造的、泥抹的。正观赏间,这边突然地底下蹦出一个红衣娃娃,那边黑衣老人正行走又沉到地底下不见踪影。</h3><h3>柏社村是当地遗留规模最大的地窑村,地窑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窑,也有百十年的古窑,地窑院多为七八米深,也有十多米深的,有的还保持着原始古朴之风,有的也装备了现代生活的设施。进地窑的入口是在地面挖一斜坡,或直或曲,通进窑院里。有的两地窑共用一通道,中间分一岔道。规模大的有六院联通,叫“六联院”。地窑院大多人家都在院中栽一棵或三两棵树,树冠冒出地面,我想象夏季这树冠一定能给地窑带来一片荫凉。</h3><h3>从地窑上鸟瞰下面,可见金黄的包谷棒挂在窑壁上,窑院里有农妇在忙碌,也有孩子在打闹嬉戏,晒太阳的老人眯缝着眼睛很是惬意。也有的地窑开设了农家乐,冰柜、遮阳伞等设施一应俱全。太阳光斜射下去,里面满是冷暖阴阳的色彩,人间烟火的味道。</h3> <h3>柏社村地处关中平原北部,地势较为平坦,没有太多类似陕北地区的山峁沟梁,不能直接挖窑洞居住;因此一千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会在地面往下挖一个方形的坑,将坑的四壁铲平掏成拱形的窑洞居住,这样的建筑除门窗外几乎不用什么建筑材料,建造简单费用低廉;陕西关中北部的气候雨水偏少,黄土紧实细密,不太容易发生塌方;再将窑顶上的地面夯实,并向外倾斜形成小坡,这样下雨时地上不积水,可保护窑洞。地窑院中挖一口深约10米的渗井,井口上缩小成一小孔,比地面略低,用来收存地窑院的雨水,这种井称为窖,窖井的水可饮牛马牲畜;再加上窑洞里冬暖夏凉是天然的空调房,因此地窑院就成了柏社村村民的居住首选;这是劳动人民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智慧之作,蕴含着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h3><h3>地窑院里面和普通农家院没区别,但是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是对这里的地貌与人们生活特征的确切写照。</h3><h3>听带我们参观的村干部说,柏社村人住地窑院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后因地下水位与生活水平上升很多村民迁上地面建房定居。现在保存完好的地窑还有130多院,经常有人居住的地窑25院,废弃地窑52院,共计200多院。</h3><h3><br></h3> <h3>漫步村道,鸡犬相安,驴马悠闲,肥猪憨吃。包谷秆堆集窑上面,草垛连缀错落,还可见有太阳能热水器立在地面上,管子通到窑下,看来住地窑院的人也可以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了。 这里人们穿行于地上地下,通天接地,采阳补阴,冬暖夏凉,闲适静谧,好一派黄土地上独特的田园风光。<br></h3> <h3>跟着游客进地窑院</h3> <h3>柏社村和中国革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通往革命根据地“照金”、“马栏”、“延安”的要道,红军和八路军都曾在此设立过交通站。19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甘肃“两当兵变”失败后,习仲勋在转赴渭北开展革命工作时,就曾在柏社村一户赵姓人家的地窑院居住过,关中特委还在此建立过地下交通站;现在习仲勋居住过的窑洞已由政府出资修缮一新。<br></h3> <h3>窑洞门上漂亮的图案</h3> <h3>我们游客在地窑院合影留念</h3> <h3>进入另一家窑院<br></h3> <h3>这种地窑院呈正方形,边长大约15米至18米,深大约8米至10米左右,地窑院透着原始与古朴,似游泳池一般“沉入”地下,向下看去,四四方方如一座四合院,东南西北都有窑洞,卧室、厨房、粮仓等一应齐全,最关键的还是院内有一口井,它是收集雨水的。</h3><h3><br></h3> <h3>手机“全景拍摄”变形了</h3> <h3>这是地窑院的防护墙,它的包围圈里就是地窑,有了它也可以防止行人掉入院内。</h3><h3><br></h3> <h3>这个院里供奉着伟人像</h3> <h3>网上有资料说:地窑院也有称为“地坑窑洞”的,这种建筑形态,已经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汉、唐、宋及以后的文献,都有记载,堪称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在陕西淳化县、永寿县、旬邑县、彬县、长武县,地窑院曾经分布十分广泛,居民多挖有下沉式井形四合院。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村落,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br></h3> <h3>这家多边形的院子里还修了间房子,看上面装着蓄水桶估计这是洗澡间吧?<br></h3> <h3><br></h3> <h3>看来这家没有修缮</h3> <h3>在村子里还可以见到这样被主人遗弃的地窑,它失去了往日的生气,日渐颓败;好在当地政府已经开始加强地窑遗址的修缮和保护,并将地窑院作为旅游资源,用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吸引城里人来观光度假,从而促使后人将地窑院永远保存下来。</h3> <h3>这是个废弃的窑院,荒草萋萋,树枝横斜,原住户已经在地面建房搬迁走了。</h3> <h3>这个老人说他家在这里住了一百多年,到他这一辈至少是五、六代人了,他的五个孩子都不在村里住了,两个大学毕业后一个在政府部门工作,一个在学校教书,他告诉我说:“一个屋里,老人不要多管事,娃们一定要懂孝道知上进,这样家庭才能和,才能兴。”<br></h3><h3>柏社村的村民很好地传承着中国的传统美德。 </h3><h3><br></h3> <h3>这是下面窑洞的烟囱</h3> <h3><br></h3> <h3>太阳能热水器立在地面上,有管子通到窑下,看来住地窑院的人也可以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了。</h3> <h3>这样的通道将两个甚至多个地窑院连接起来</h3> <h3>柏社村当地日照时间长,土质好,长的苹果脆生生的汁水很多很甜。</h3> <h3>村民出售自己家的苹果,3.5元一斤。</h3> <h3>村里的宣传栏讲述着柏社村的革命历史</h3> <h3>看到几位老者在闲聊</h3> <h3>我和这些老人商量能否把我刚买的苹果放在这地上,等参观回来再拿;一位老者说“贵重物品要随身携带,你的苹果贵不贵?”我答“不贵”他再问“那重不重?”我答“就是重,才想在这搁一下,谁想吃尽管吃,不就是几块块钱的事!”老者们都哈哈笑着。</h3> <h3>又来到一家</h3> <h3>这家开设了农家乐</h3> <h3>厨房</h3> <h3>央视“远方的家”等多家媒体、多个栏目都曾经报道过这家。<br></h3> <h3>在网上找到一张柏社村地窑院的航拍全景照片,可以一睹这个奇特的地方风貌。</h3> <h3>如今,柏社村仍然保留着传统农村风貌,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柏社村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陕西省此次唯一入选的村子。<br></h3> <h3> 网上也有介绍: 这里于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是新近兴起、田园味浓郁的古窑旅游、休闲热点;这里是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组取景点;这里是: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村中有:年轻、干练的美女老板薛红莉(电话:13092984039)经营的《柏社古窑红星农家院》,和同明明(电话:15291030514)经营的《井窑第一家》等窑洞宾馆和风味农家餐饮。到这里即可领略窑洞风情、品味农家生活,她(他)们都非常纯朴好客,热情大方!<br></h3> <h3>要离开了留个纪念</h3> <h3>柏社地窑古村落似一首古老的民乐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h3><h3><br></h3> <h3>文中有几张图片是同行的朋友老呼和其他旅友拍的,在此表示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