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海鸟在湛蓝的天空盘旋,挥舞着翅膀将阳光拍打进游人的心田,游人们坐在海港边的露天餐厅里,品着甘冽淳香的sangria果酒,聊着天,欢快而韵味十足的音乐声中,透过酒杯,好似看到西班牙女郎忽而双眉颦蹙,忽而笑颊粲然,腰间的褶裙如飞舞着的蝴蝶……冬日的暖阳带着热情与安详烘暖了我的双肩,漫步在海边,我收获了许多、许多……这就是冬日的巴塞罗那吗?不,这只是她万种风情中的一味。我的片言只语难以描绘她的美与魅,请走进我的旅行回忆吧,让我们一起来品味……</h1> <h1> 2018年1月26日是我们欧洲之旅的第12天,我们一家人踏上了从伦敦到巴塞罗那的旅程,三个小时的行程太匆匆,下午13:35时随着EZY8573航班的平稳着陆迎接我们的是同机一群青年的异口同声的欢呼,他们说的是西语吧,我什么也听不懂,也许是因之前的大雨飞机✈️颠簸不停吧,也许是因来到这片向往已久的热土吧,也许是即将要见到深深崇拜的明星吧……</h1><h1> 过海关、取行李,一切顺利,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出了机场,我们乘坐机场巴士直达市区,先去我们已定的民宿,下车后步走了约10分钟便到达目的地——卡萨诺瓦大街60号,那虽是一片很古老的居民区,但雨过之后,空气分外清新,街市格外干净,主人已在家等候我们的到来,门铃响后,一位年轻英俊的西班牙男孩迎了出来,他一边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一边帮我们提行李箱,我们住6楼,走进门庭,两侧全是明亮的镜面,地板擦得锃亮,对面是一部老式电梯,类似香港地铁站的升降机,特别之处是它有两层门,外层是金属栅栏门,里层是古老的实木门(可惜当时没把它拍下来),从实木门可判断它定有几十年的历史吧,进入电梯得先关好栅栏门,再关好木门,电梯才会正常运行。进入地道的西班牙民居,我们满是好奇,室内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温馨、明净。只有斐与主人交流了(我俩都不懂西语,也不通英语),男孩(他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先领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房子,大约有200多平米吧,然后拿出了巴塞罗那地图,详尽地介绍了本城的旅游线路、景点,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出游建议。我们稍作休息之后,就急不可待地想出去走走。</h1><h1><br></h1> <h1>巴塞罗那市旅游地图</h1> <h3></h3><h1> 巴塞罗那(Barcelona)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濒临地中海,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以及巴塞罗那省(隶属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省会,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行政机构、高等法院均设立于此。全市面积101.9平方公里,2012年统计市区人口约161万。若连同外围地区为400万,仅次于首都马德里,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其主要民族为加泰罗尼亚民族。</h1><h1> 巴塞罗那1137年成为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王国的首府,并于15世纪初期巴塞罗那及其所辖地区并入西班牙国。</h1><h1> 巴塞罗那是加泰罗尼亚的港口城市,是享誉世界的地中海风光旅游目的地和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古迹遍布,素有“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之称,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胜地,有地中海曼哈顿之称。带有哥特风格的古老建筑与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巴塞罗那令人迷醉的天际线。格局凌乱的小巷子紧贴着新城区的边缘,古色古香的旧城区里会忽然冒出工业时代的烟囱,在巴塞罗那,这一切的不协调看来都顺理成章。</h1> <h1> 我们住的民宿是位于紧邻老城区的新城区(新城其实也不新了,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从住所出来就是大街,刚走了100多米就发现了几家餐馆,已是下午3点半了,我们也该吃饭了,当地的午饭时间是在下午2点到4点,我们走进了其中一家,服务生全部是青年男子,一个英俊的男孩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一个布置新异的餐位就坐,斐儿点了菜,我们在这里品尝了盛名久远的西班牙火腿,还有鱼肉蔬菜沙拉、蕃茄面包、白葡萄酒。饭后我们步行了约15分钟便到达了加泰罗尼亚广场。</h1> <h1> 加泰罗尼亚广场位于哥特区(老城)与Eixamp|e区的交界处。是众多交通的起始点,游客们认识巴塞罗那往往从这里开始,雨后的广场如一面大镜子,好多的鸽子争着在这里与游人嬉戏,广场约有50000平米,有许多雕塑和喷泉。雨虽停但太阳公公还未露脸,我们也没有多拍照。</h1> <h1> 从加泰罗尼亚广场出发,漫步在老城区的边缘,移步换景,处处都有新发现,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三龙城堡”,原来它是蒙塔内尔的作品。又远远的看到一座红色的拱门,走近才知是巴塞罗那的“凯旋门”,它作为1888年世博会的主要入口而兴建,用红砖砌筑,属摩尔复兴风格。前面的门楣上雕刻有“Barcelona rep les nacions”(巴塞罗那欢迎各国)。门顶装饰着西班牙49个省的省微。</h1> <h1> 天色已暗,灯光渐亮,已是6点多了,还算可以。记的在苏格兰3点半太阳就落山了,总觉一天太短太短,伦敦4点半,游兴未尽就已华灯四起了。</h1> <h1> 1月27日,我们一早出游,阳光明媚,微风徐徐,街上行人较少,(在这里不用早起,多数的店铺、景点都是9点才开始营业)吃过早饭,我们直奔目的地——巴特洛之家,开始零距离阅读“巴塞罗那之子”——高迪。从住所步行不到20分钟,便到达了巴特洛之家。因斐儿已在网上买好了票,取票、进门、领中文讲解器,几分钟就妥了。</h1><h1> 安东尼·高迪,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设计过很多作品,主要有古埃尔公园、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圣家族教堂等。在他一生的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其不羁的风格,又被人们称为“疯子建筑师”。</h1> 巴特罗之家 <h1> 巴特洛之家虽然不是高迪所建,但却经过高迪从外到里全部改头换面的工程。它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以圣乔治和恶龙的故事为背景的屋顶及正立面,上釉的波状麟片瓷砖如恶龙背部,使得刺在龙脊上的十字架格外耀眼;而屋子的外观,则以受难者的骨头为窗饰,增添童话故事般的氛围。再以海蓝缤纷的磁砖拼贴出“海洋”的主题,所营造出的海洋味儿正象征加泰罗尼亚人与海为伍,冒险犯难、追寻自由和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h1><h1> 屋子内部的设计,同样令人惊奇。高迪利用不同深浅的蓝色瓷砖、陶瓷,拼凑出如在深海中的天井,而以流线的柚木,做为家具、楼梯扶手、窗框、书桌、椅子等豪华家具,雍容华贵。</h1> <h1><font color="#167efb"> 这阳台别致吧,初看它你会想象到什么呢?</font></h1> <h1> 楼梯扶手符合人体工程学,当你把手搭上去,你的手指就会传达给你“正正好好、恰到好处”的信息,好似专门为你而设计。</h1> <h1> 光与色与形的完美结合</h1> <h1>色彩斑斓的采光窗</h1> <h1> 家具如此精美!</h1> <h1> 流线型的门框、门饰,让游人赞叹不已。</h1> <h1><font color="#39b54a"> 这窗户、这壁炉,件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天花板与吊灯撞击着你的想象力</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长长的走廊,光与形的融合多么美妙!</font></h1><h1><br></h1> <h1>这是此楼的最高层,外有一个花瓣似的景观阳台,人们可以到阳台上拍照(如要照片是收费的)</h1> <h1>我们也来拍一张,留作纪念吧</h1> <h1> 如在深海中的采光天井。由于顶部光线较强,所以用深蓝色的瓷砖,越往下色彩就越浅。同样,顶部窗户较小,越往下窗户越大。多么科学的设计,多么贴心的居室!</h1> <h1><font color="#167efb"> 兽脊似的屋顶</font></h1> <h1> 鱼鳞般的五彩斑斓的釉片、瓷片镶砌的屋脊,会让我们想象到建筑师们当时施工的何等精细……</h1> <h1> 从巴特洛之家出来,我的整个身心还浸润在美的海洋中,我觉得此时的天空分外湛蓝,阳光更加明媚,清风无比柔和,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就连马路上飞驰而过的摩托车、赛车也是那么美妙,他们是在体验“速度与激情”吧。我又想象着米拉之家又会给我怎样的惊喜呢?</h1><h1> </h1> 米拉之家 <h1> 米拉之家与巴特洛之家同在格拉西亚大街,相隔3个街区,我们步行约10分钟便到达了米拉之家。</h1><p><br></p> <h1> 米拉之家坐落在巴塞罗那帕塞奥·德格拉西亚大街上,是一幢闻名全球的纯粹现代风格的楼房。老百姓多把它称为“石头房子”。佩雷·米拉是个富翁,他和妻子参观了巴特洛公寓后羡慕不已,决定造一座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米拉找到了红极一时的中年建筑师高迪,请他来设计、建造,并答应给他充分的创作和行动自由。工程热火朝天地展开了。米拉却在工地上忧心如焚地打转转,因为他心里有许多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为什么工程已开工却不见图纸?为什么没有预算?为什么没有设计方案?如此等等。高迪默不作声——语言不是他表达意见唯一的和最好的方式。不过,终于有一天,他沉不住气了,从口袋里摸出一张揉得皱巴巴的纸片,冲着米拉说:“这就是我的公寓设计方案!”可怜的米拉时而抓住自己的钱包,时而又揪住自己的胸口,高迪却若无其事似地微笑着。他显得挺得意地搓着双手,对米拉说:“这房子的奇特造型将与巴塞罗那四周千姿百态的群山相呼应。”</h1><h1> 米拉之家的屋顶高低错落,墙面凹凸不平,到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曲线,整座大楼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富于动感。高迪还在米拉公寓房顶上造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突出物,有的像披上全副盔甲的军士,有的像神话中的怪兽,有的像教堂的大钟。其实,这是特殊形式的烟囱和通风管道。后来它们与古埃尔公园和圣家族大教堂一样,也成了巴塞罗那的象征。米拉之家里里外外都显得非常怪异,甚至有些荒诞不经。但高迪却认为,这是他建造的最好的房子,因为他认为,那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h1><p><br></p> <h1> 米拉之家的大门,是大自然的弯曲形状与几何图形的融合、光与彩的配合的佳作。</h1> <h1> 中庭的墙面有一座回旋式的阶梯向上攀爬至第一个楼层,其造型、色彩与光线配搭的氛围营造出大自然的真实景象,犹如置身于一座热带森林之中。</h1> <h1> 米拉之家的阁楼是由红砖所雕砌成的270道链状拱门组成,其创意来自《圣经》里所提及的鲸鱼内部的构造。是整幢建筑中最具高迪建筑特色之处。当处是作为洗衣房和晾晒衣物之处,现为高迪展厅。</h1> <h1> 米拉之家的模型</h1> <h1>像走在鲸鱼的胸腔里</h1> <h1> 院内所见之景</h1> <h1> 高迪革新性地将有助于通风与照明功能的中庭以壮观有机造型做架构来整合所有楼层并用以结合两幢大型的建筑。又设计了两个天井,住家平面图因此成为甜甜圈形,每一户都能双面采光,家中各个空间还得以互相串连,不但节省走道空间,内部也没有任何一道墙是不可拆的,可谓是节省空间到最后一厘米,不论在当时还是今日,应该都是大胆、科学,而且前卫的设计。</h1> <h1>扭曲的锻铁阳台</h1> <h1>屋顶的烟囱和通风塔像怪异的天外来客。</h1> <h1>这个多么像教堂里的大钟</h1> <h1> 又似一队全副武装的哨兵</h1> <h1> 真是大自然意表上帝的杰作!</h1> <h1> 多么威武的骑士</h1> <h1>在屋顶上可远远望到正在修建的圣家堂</h1> <h1> 其构思不仅具动态的特性,还兼有自由诠释的象征意义,且又能发挥其实用性。真是独一无二、无法类化的巨作!</h1> <h1> 走出米拉之家,我们的下一站是哥伦布纪念塔、海港。</h1> 哥伦布纪念塔、海港 <h1> 我们依然选择步行,顺便还可逛逛街市,漫步在兰布拉大街上(又称流浪者大街),才会真正体会到它为何以“流浪者大街”而闻名。兰布拉大街本身就是一出永远也演不完的戏。各路流浪艺人进行各种游艺表演,五花八门的“真人雕塑”沿街林立,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云集。这些流浪艺人真可谓是抖出百般花样,使尽各种招数,涂脂抹粉,衣着鲜艳的各种造型的“真人雕塑”,脚下放着装钱的盆子,游人给他(或她)钱,他们便挤眉弄眼动一动,否则看上去真是难分真假。已经成为商业区的街道两旁书报亭、花店、食品亭鳞次栉比.把街道装点得五彩缤纷、生机勃勃。云游其中,浑然忘记了时间的流失。</h1><h1> 在欧洲,流浪是艺人们一种很常见的生活方式。而加泰罗尼亚则把这个概念推到了极致。不同种族和语言、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和艺人云集此地,誓不把所谓“街头艺术”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决不罢休。</h1><h1> </h1> <h1> 当时因手机没电了,没有拍下热闹的场景。下面借用了《发现之旅》中的画面(我翻拍的,共7张)</h1> <h1>街头人潮涌动</h1> <h1> 排箫表演</h1> <h1>最吸引人的表演,类似于我们的木偶表演。</h1> <h1>艺术家给游人画像</h1> <h1> 走到兰布拉大街的尽头,也就到了哥伦布纪念塔了。哥伦布纪念碑高60米。纪念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从美洲探险凯旋归来。巴塞罗那是第一个听到哥伦布正式宣布发现新大陆和描绘奇异新世界的地方。环绕柱体中部雕有五个凌空飞舞的女神,底座四周雕有八只巨大的黑狮,还有记载哥伦布航海事迹的碑文和当时资助他远征的国王费迪南德和王后的雕塑。圆柱顶端的哥伦布全身立像由蒙杰伊克城堡前的大炮熔化后铸铁制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哥伦布塑像,呈现出哥伦布凝神远望、右臂指向前方海洋的姿态。瞭望塔位置的选择也很有意义,这里是兰布拉大街的终点,也是游览港口区的起点,象征着市中心和海港的相连。</h1> <h1> 参观了哥伦布纪念塔后,斐儿建议我们在这里吃午饭,她领我们到了海边的一家米其林餐厅,坐在室外的景观餐位上,一边吃着经典的海鲜饭,一边欣赏着海港美景,别有风味。</h1> <h1> 饭后,我们漫步在海港边的景观大道上,看白帆林立,望水鸟翻飞,时而一艘艘帆船驶过,时而一只只水鸟从肩头掠过,大人们举起相机摄取着美妙的画面,孩子们在自由快乐的嬉戏,冬日的暖阳下,弥漫着一片祥和安宁的气息。</h1> <h1> 返回时我们再次踏上兰布拉大街,在人潮涌动的兰布拉大街,隔着很远就能望见博盖利亚市场的金属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热情地招呼四方来客进入这处饕餮者的圣殿。我们一定不能错过。在博盖利亚市场内随意游走,琳琅满目的食物仿佛是毕加索打翻的调色板。不必说五颜六色的各种水果、摆放井井有条的各样干果,也不必说摆满台面的鲜鱼肉类、造型各异的种种甜点,单是那一片片散发着岁月淳香的西班牙火腿,就会令你望而垂涎,食指大动。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人都兴高采烈,像是在参加一场永不落幕的嘉年华。</h1> <h1> 1月28日我们准备去拜访圣家堂,因网上订票无法交易,就得早点去景点买票了。为了快速到达,我们乘坐公交🚌,9点差一刻到了售票处。那里已有十几人排队了,因是淡季,人还不算多,9点准时开门,等了十几分钟我们便买到了票。因这里的游客量大,参观是分时间段限量的。我们买到的是12点入场的票。还有2个半小时,我们先在就近吃了早饭。在圣家堂旁有条步行大道——高迪大道,它一头连着圣家堂,一头通向圣十字圣保罗医院🏥。我们就先去参观这一世界遗产吧。</h1> 圣十字圣保罗医院 <h1> 沿着高迪大道向北望去,远远就看到了它那高高地尖尖的屋顶及层层建筑。步走约15分钟便到达。</h1><h1> 圣十字圣保罗医院(Hospitalde la Santa Cruz y San Pablo)是巴塞罗那的一组建筑群,兴建于1901年到1930年,由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师蒙塔内尔设计。1997年,与蒙塔内尔的另一作品——加泰罗尼亚音乐宫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这组伟大建筑直到2009年被改建为博物馆和文化中心之前,一直是巴塞罗那最大的医院之一。</h1><h1> 1892年,银行家圣保罗在巴黎立下遗嘱,拿出他的部分遗产修建一个专门给穷人看病的医院,以确保“贫穷的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避难所”。恰好巴塞罗那当时最大的医院严重超负荷运转,需要扩建。受到周边环境的限制,圣保罗的遗愿正好符合巴塞罗那政府想要重新修建医院想法。</h1><h1> 作为高迪在建筑学院的老师,蒙塔内尔的主要成就在公共建筑领域,1887年修建的Castillo de los Tres Dragones(三龙城堡)和1889年主持修建的Palacio Ramón Montaner宫殿,已经让他声名在外。最终,圣保罗医院新建项目的“组委会”内定了蒙塔內尔作为主持建筑师。蒙塔内尔去世后,他的儿子派瑞接任了这项工作直至最后完工。</h1><h1> 我们今天说起这家医院,会赋予它三个“世界级”的定语: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最美医院和世界第二古老的医院。</h1><h1> 医院占地面积达36000平方米,可容纳病人数量多达1000人,设计师给每位病人规划了145.5平方米的空间,这一比例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其他的医院。</h1><h1> 蒙塔內尔最初的构想是按照一座小型城市来规划,占据9个街区的面积,修建48个独立建筑的建筑群,在这个建筑群里,讲述一部圣人救世的史诗。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只修建了12座。</h1><h1> 为了防止传染病交叉传染,除了朝向街面的主楼用作行政和教学、花园中心的小楼为手术室外,其余的建筑每幢都是一个独立的科系。每个建筑以一个圣者的名字命名,建筑的大门上放置一尊圣母或者圣者的雕像,而每个圣者又是治愈一种疾病的“吉神”。12幢独立的建筑大量沿用了基督教传统符号,条理分明的布置在一整座大花园内。</h1><h3></h3> <h1> 现有12幢建筑的缩微模型</h1> <h1> 走在庭院环顾四周,这里仿佛是一个建筑博物馆,处处令人目不暇接。每座充满摩尔风情的宫殿式建筑以红砖配以色彩鲜艳的马赛克,建筑和庭院以历史题材的彩色马赛克拼图,并以保罗·加尔加略的雕塑作品装饰,趣味盎然。在12栋独立建筑的前后都配有两个花园绿地,为病人创造了优雅的疗养环境。</h1> <h1> 将阿拉伯式样的装饰风格与当时流行的新艺术运动中曲线、花卉、动物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这是蒙塔内尔的创新,它奠定了西班牙特色新艺术运动的基础,对后世西班牙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1> <h1> 因这里正在维修,只有前面的四幢楼可参观。我们先在院区内欣赏着每幢楼的外观。</h1> <h1> 妇产科大楼,上面的雕像多像我们东方的送子观音。</h1> <h1> 普外科大楼</h1> <h1> 医院各科分散在各个独立的大楼内,各座楼房之间有宽敞的底层通道相通。如此安排,既可避免院内的交叉感染,又为日常医疗业务的进行提供了便利。</h1> <h1> 敞开式病房</h1> <h1> 每一处的雕刻都有故事,都体现着“仁爱”。</h1> <h1> 进入科室大楼,以粉色为主色调,多么温馨的色彩!</h1> <h1> 走廊天花板色彩缤纷,雕花精美。</h1> <h1> 各具特色的建筑、精美的马赛克瓷砖镶嵌,勃勃生机的装饰雕塑,富有浓厚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圣十字圣保罗医院通体洋溢着浪漫的自然情怀。很难想象,这座宫殿般的建筑群是一百年前政府建造的专门用于是收治穷人看病的医院。由于老百姓可以随意进出,也被当地人称为“平民的皇宫”。</h1><h1> 当我们走出这座平民医院、世界级的遗产的时候,不仅回望——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它承载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医院更不仅仅是诊室和病房,它怀揣大爱,满载希望,充满温馨。</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无法添加图片未完,待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字、编辑:杨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摄影:Mr.高、杨子</span></p>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