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87]——祁连深处的佛光

杨永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马蹄寺石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丝路明珠,大美张掖,到处流传着无数的千古传奇。有一处“生长”在绝崖峭壁上的神秘石窟,堪与莫高窟齐名,甚于悬空寺险峻,这就是肃南马蹄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从创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便开启了佛教开窟与造像非常流行的时代。马蹄寺千佛洞中的造像大都创建于北魏,这是一个由漠北游牧民族拓跋人建立的封建王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是,这个“专以刑杀为政令”的帝国,竟然对以宽恕忍耐为基本教义的佛教产生痴迷,让佛教在中国北部大地遍地开花,从而使北魏时代成为“完全的佛教美术时代”,不得不令人由衷敬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祁连山脉深处的马蹄山原名临松山,相传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坐骑曾在山上的一块巨石上踩下了一个蹄印,马蹄山由此得名。但传说大都是基于民众美好愿望的一种附会,马蹄山一带最早的宗教活动出现北凉。在更早的时候,这里曾是儒学大师们传道解惑的场所。《甘州府志》记载:“石窟始于郭瑀及其弟子,而后人扩之加以佛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郭瑀是东晋时代生于敦煌的一位儒学大师,为避乱世曾隐居马蹄山中。他精通经文,博雅善辩。郭瑀死后,他的嫡传弟子刘昞继续隐逸山中著书立说。以郭、刘为代表的河西学者身处乱世潜心学术,为隋唐统一后的中国文化注入了河西文化的基因,陈寅恪先生曾赞其“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马蹄寺石窟群自东晋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现存五百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宠大。虽然马蹄寺是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并列为河西三大佛教胜地的艺术宝库,但因为偏僻与低调,马蹄寺更显得神秘和悠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放眼望去,暮秋的祁连山草原如同一张广袤无垠的金色毛毡,纯净中更显厚重。层林尽染的原始森林与皑皑白雪的祁连山峰交相辉映,山色清朗,天空澄澈,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芬芳……</p><p class="ql-block"><br></p> <h3>千佛洞是马蹄寺石窟群中一座现代汉传佛教寺院和一组古代石窟造像的合称,“千佛洞”的名称来源于石窟中数以千计万计的佛教壁画。</h3> <p class="ql-block">千佛是大乘佛教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崇拜形式。小乘佛教讲求个人修为,认为皈依佛教修行的比丘在现世只能取得阿罗汉果,不能成佛,成佛和涅槃都是来生的事。大乘佛教则认为只要虔心向佛,人人皆可在现世成佛,甚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乘佛教的宗教理念对善男信女们充满了诱惑,也大大增加了影响力与竞争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中的大佛开凿于北魏中期,印度犍陀罗艺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中原儒家文化的特点在这尊高约三米的大佛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头顶卷曲的肉髻、魁伟的身躯、高耸的鼻梁上,都留存着犍陀罗佛教艺术和雄健剽悍的鲜卑拓跋族人的影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只不过不见了游牧民族常见的短衣窄袖,也不见了西域人笨重的毛质衣服,取而代之的是体现中原汉文明的褒衣博带、大袖宽幅。中国的石刻造像艺术正是在北魏时代按照“胡貌梵像”、“变梵为夏”和“秀骨清相”的次序,逐渐完成了本土化的演变历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石窟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要数深藏于密林中的金塔寺高肉雕飞天。飞天,又称伎乐菩萨,梵名叫“乾闼婆”和“紧那罗”,是佛教八部护法神中的两神。“乾闼婆”在云霓间播放清香,歌舞散花,又称香音神;“紧那罗”是“乾闼婆”的妻子,是歌神。两者形影不离,共同娱乐于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塔寺的高肉雕飞天身材妙曼、体态轻盈,V字形的体态造型、舒展的衣带、立体的形象,再加上光影的特殊效果,让这些凌空飞舞的精灵们一个个都具有一种别样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的标志性建筑是“三十三天”。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刻在悬崖的“三十三天石窟”呈宝塔形排列在百米多高的悬崖之上,一座佛塔镶嵌在绝壁中央,雄伟壮观,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当年用绳索将自己的身体悬挂在半空中的僧侣们,他们用信仰和生命,在这峭壁之上开凿佛龛,锤声钎声“叮铛”作响,在幽静的山谷中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天”。本是佛教欲界最高层“忉利天”的俗称,位于须弥山顶,属于善乐之所。传说三十三位生前曾作过很多护佛供佛善事的好朋友死后居住于此,由此得名。东晋著名高僧法显所写的《佛国记》中有“佛上忉利天三月,为母说法”之语,似乎佛陀的母亲也常来这里做客,“三十三天”在佛教中的地位之尊崇由此可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领略石窟内胜境,必须从“三十三天石窟”洞口低身而入,攀爬数百级石阶。自下而上整齐排列为五层。洞窟层层叠叠,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呈“之”字形,回廊曲折。石阶宽度只容两个成人并排行走,最窄处只容一人侧身才能通过。石阶最陡处呈七十度,且每一级石阶都很高,最高的将近半米,需手脚并用才能攀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攀登过程中时常历经历一段不见光亮的黑暗石窟,然后上悬梯转身一百八十度,做“鹞子翻身”再过天梯。由于通道狭窄,上下行的人们需要相互让行,也让世俗之中的人们懂得了顺其自然的道理。千难万险后才可到达三十三天石窟顶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天石窟”窟内共有二十一个窟,窟内的佛龛达四十九座之多,佛像尊尊雕工精致,色彩鲜艳,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十一个洞窟自下而上分为七层,下五层为元代洞窟,上两层是明代作品。下三层各五窟,第四层三窟,第五、六、七层各一窟,重重叠叠,形如宝塔。各层洞窟间有隧道连通,隧道开凿于岩壁内部,既隐蔽又安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天”的最高层是马蹄南寺主神绿度母的专享殿,内塑大型绿度母像一尊,肩挑莲花、面目和善。绿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大慈大悲、救苦救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有很多的化身,但绿度母总摄其他化身,在度母中地位最尊。因为她是马蹄南寺的主神,所以每当举行重要法事活动,信众都要来这里向绿度母祈祷,祈求保佑众生平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三十三天”极小的石窗极目远眺,祁连山峦连绵不绝氤氲蒸腾,草原森林无边无际郁郁葱葱。耳边徐徐传来僧侣们低沉的诵经声,空气中弥漫着幽雅的焚香味,让人恍若仙境、遨游太虚!大自然的天造地作就这样与人类信仰的悲悯智慧,无痕衔接在这祁连山深处的马蹄寺。(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