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 小时候,北方的冬季,还有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游戏——抽冰尜。
冰尜,亦称“冰猴”或“冰陀螺”,是平顶、大肚、尖头的物体,一般两、三厘米高,材质有木、铁、铜、钢等。木尜,接触冰面的尖头处需钉上一个泡钉或镶嵌一枚钢珠,使之更加光滑,这样可以减少与冰面的摩擦力,有益于旋转。金属的冰尜,多采用废弃的大螺母,或者将金属水管、暖气管切割成两、三厘米长,再用铁珠镶嵌在圆眼处而成。这铁珠要比螺母或铁管的圆眼稍大一点,将其放在圆眼处刚好露出二分之一稍多一点,然后用铁锤往里砸,待铁珠牢牢地嵌在螺母或铁管子的圆眼里,一个冰尜就制作成了。
抽冰尜,要有鞭子,鞭子的制作也很简单,将废弃的布条或废弃传送带里的尼龙线编在一起,拴在一根半米长的木棍上即可。抽冰尜,一定要在冻的光滑结实的冰面上,这样既省力,冰尜也容易旋转。
抽冰尜之前要发冰尜,这就如同打篮球、踢足球要先发球一样。发冰尜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冰尜尖头朝下,用两只手紧紧握住,然后双臂往顺时针方向用力一搓,使其在冰面上转动起来,再用鞭子抽打冰尜;二是用鞭绳缠住冰尜,将其立在冰面上使劲往顺时针方向抖动鞭子,使冰尜转动,然后再用鞭子抽打,冰尜便旋转起来。发冰尜,有一个要领,转动冰尜时,手劲儿不能过轻,轻了冰尜不会借势旋转起来;抖动鞭子时不能用力过猛,猛了冰尜就会跑出冰面。
抽冰尜,有时候也要一比高低、决出胜负。一是比谁的冰尜在冰面上连续旋转的时间长。即,两个抽冰尜的小朋友,将冰尜在冰面上旋转起来后,抽到最佳旋转状态后一起停手。然后开始计时,谁的冰尜先停下,谁就输了。一般来讲,单位质量重的冰尜,在冰面上旋转的时间越长,同样大小的金属冰尜肯定比木质冰尜旋转时间长。记得大我两岁的邻居李志刚有一个很沉的钢制冰尜,在冰面上稳稳地旋转起来后,可以连续旋转一、两个小时。二是比谁的冰尜先将对方的冰尜撞出比赛场地,冰尜出了场地就输了。撞冰尜比赛时,两个冰尜的尺寸、材质、重量要旗鼓相当,这样比起来才公平。若尺寸、重量相差悬殊,小的冰尜就会轻而易举地被大冰尜撞出冰场。每当两个冰尜一决雌雄时,小伙伴们都会围在冰面外边,为自己的好朋友呐喊、助威。
邻居程家的姑夫是建成厂的车工,他曾经用废弃的下脚料为我车了一个上面是圆柱体、下面是圆锥体的漂亮冰尜。这个冰尜成为我诸多冰尜中的最爱,也惹得其他小伙伴羡慕不已。
最近,偶然看到一本1957年的《人民画报》,其中有一个专栏叫《我们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里面有一张图片是一个小女孩身上穿着花棉袄,脚上蹬着老式的棉布鞋,头上围着方头巾,弯着腰抽冰尜,旁边配了一句话:“一直玩儿到妈妈召唤的时候。”看着那温馨的画面,唤起了我对童年的温暖记忆。其实,我们儿时抽冰尜的,基本都是男孩子玩,很少有女孩子玩这样的游戏。
如今,抽冰尜,已经不是男孩子的专利,在哈尔滨有的小学将其列为冬季的体育课中,体育课上,男女学生一起挥舞鞭子抽冰尜的场面十分壮观。还有的地方,把抽冰尜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行推广。2017年1月,黑龙江省铁力市举办的“千人抽冰尜”活动,创造了最多人同时抽冰尜的“吉尼斯世界纪录”。</h3><h3> 抽冰尜,也不只是孩子们的“专利”,在街心广场的冰面上,经常见到一些大姑娘、小伙子,中年男女和大爷、大妈在抽冰尜。</h3><h3> 抽冰尜,也不仅限于冬季,春夏秋三季,在平坦的街心广场、公园里的水泥地面上,都有抽木制冰尜的人在挥舞鞭子。
如今的冰尜比过去考究多了,不锈钢和黄铜的,锃光瓦亮;木质的都画有彩色图案,转起来绚丽多彩;透明材质的冰尜,里面装有发电装置,旋转起来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还有的冰尜在侧面钻上小孔,旋转时会发出“嗡一一!嗡一一”的鸣叫声,有的如同抖空竹发出的声音,有的宛若鸽哨儿发出的声音。<br></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