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修<锺氏宗谱>中几位历史关键人物的定位

雪里飘梅

<h3>关于编修&lt;锺氏宗谱&gt;中几位历史关键人物的定位</h3><h3> 身为锺氏后裔,寻根问祖,认祖归宗,正本清源,义不容辞。在众多宗亲的帮助支持下,重温有关史志、谱籍,力尽所能,搜所胜搜,阅所能阅,把老祖宗本来的谱序、遗嘱、史著,对照有关历史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新求证,返璞归真。在此过程中,时有深感身陷“蔴绒圈”的痛楚。感怀颇多,教训不少。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先谈谈对修编宗谱的认识和态度。研究谱学,几近于历史考古学。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虚无论,也就是无作为论。有人说现在几十、百年的谱、辈序都弄不清,还去搞几千年的始谱,不可思虑;而有的则要求宗谱辈系分明,一辈不差的真实。遵循历史唯物史观的原则: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有千百万鍾氏家族后代存在的现实,就必然有其始祖,有其繁衍发展的轨跡、脉络。事实上也还有前辈留下的老谱、人文、事件等的历史记录。但是,由于时代、信息载体的落后以及人为的偏好,传说,错讹难免,以致造成今日之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也有人打怵了。认为追求其真,已不可得。怎么办?我们则仍着眼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在众多历史事件、史著、老谱中对比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求其生命繁衍科学的逻辑真实。寻求使其从时间、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都能合理存在的宗谱。从学术道理上讲,这就是对历史遗失事物最真实的表现。至于那些以追逐利润编售伪谱、攫取铜臭,并声嘶力竭地吹嘘、兜售其谱又如何真实、完美者,答案只能在其灵魂深处自寻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下面讲点具体体会和认识</h3><h3>一 公孙锺离、郧公锺仪的出生认同</h3><h3>&nbsp;&nbsp;&nbsp;&nbsp;众多祖谱和史籍均明确记载,锺氏:“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宗伯仕晋,生黎仕楚,食采锺离因氏焉,传锺仪为开姓始祖……”有的则记载得更为具体,如宁冈《锺氏族谱》&lt;源流总序&gt;云:“我锺氏肇自微子启之后,启乃殷帝乙之长子,纣之庶兄也,食采于微,故曰微子。至周武王克殷,崇德敬贤,封微子于宋,以备三恪而奉殷祀,其舆图在今河南归德府。自微子启发祥享国至戴公,凡十君,越六世,桓公子目夷不即位,让国与弟兹父即五霸时襄公也。其后贤流入于楚,因受氏也。传锺仪为开姓始祖,仪传建,建传子期、子缵,缵传接,接传烈、复叶、气……”&nbsp;但由于对文字理解上的偏差,后人却把本来基本完整的祖谱给否掉了。如对&nbsp;传锺仪为开姓之祖……”中的“传锺仪为开姓之祖”的“传承”的“传”理解为“相传、传说”的“传”就出现“但说“传锺仪为开姓之祖”,虽是‘传’(相传或传闻)而无实证”这就把锺仪公给否了。其实以传承的方式‘父亲把姓传给儿子锺仪’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实证啊!再就是对“公孙黎(《春秋左传》文公八年记载为公孙锺离)仕楚,食采锺离因氏焉,传锺仪为开姓之祖”的解读,一般均认为是“食采锺离,取地名‘锺’为姓,再传给锺仪,以锺仪为开姓始祖。”其实不然,这是一文言体,按现代汉语,应为主系谓复合结构,其完整意思应为:“公孙黎因食采锺离,取“锺”为姓,并传子锺仪,因此其(公孙黎)为锺氏之开姓始祖。“这开姓始祖是指锺离而非锺仪。正如“愚公挖山不止,传儿孙,为开山始祖”一样,这“开山始祖”指的是“愚公”,而非“儿孙”。其实,开姓始祖也不可能是传的。(而锺离是宋桓公之子襄公之孙,乃子氏后裔)可因这一个“传”字的误解,却给锺氏姓氏源流造成极大混乱,硬说仪公“同姓不宗”使锺氏部分后裔争论千百年不休。</h3><h3>《春秋左传》文公八年在“昭公事件”中把公孙黎记载为公孙锺离,是在距“昭公事件”130多年之后,孔老夫子作《春秋》,根据“桓公曾孙宗伯仕晋,生黎仕楚,食采锺离因氏焉,...”正式将公孙锺离记录史册.现在又有人怀疑“锺离”为名不当而否掉“公孙锺离”!怀疑是可以的,但是以现在个人的相像、推测、怀疑来否定2000多年前的历史事实,似乎已太牵强了吧?有什么绝对的理由和法规能说“锺离”不能为名?!如某人,参军前叫锺光贵(按字辈排系),参军后改名锺亚山,是否2000年后,也有人怀疑取名“不合适”,而否掉了“锺亚山”其人呢?</h3><h3>关于离、仪父子关系,除上述提到的一些错误认识外, (春秋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見鍾儀記》“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之與琴,操南音......”的历史事实&nbsp;,已把離儀父子关系说得再清楚不过。此外,还有许多族谱记载锺离生仪:&lt;望城新康谱&gt;载“宋桓公曾孙公孙锺离为宋之卿,昭公之难,出奔楚国,以邑为氏,乃锺氏之所由也,妣栾氏,生子仪”,《吴楚谱》、《黔湘联修谱》等近十庄宗谱均记有锺离生仪等记录(摘自大元《中华锺氏宗谱》2016.4.10)有这么详实的历史、谱书记载,还能说"鍾儀的父親仍未找出”吗?</h3> <h3>事实上,公孙锺离是目前唯一具备:</h3><h3>1、历史上出现的锺姓第一人;</h3><h3>2、众多祖谱、历史文献有 “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宗伯仕晋,生黎仕楚,食采锺离因氏焉,传锺仪为开姓始祖……”的始锺条件记载;<br></h3><h3>3、自公元前619年至现在繁衍锺氏2600多年的历史谱序。2015年7月《中華鍾氏宗譜》辦公室工作員&nbsp;&nbsp;鍾大元等考查江西、湖南、福建、重慶、安徽、貴州、四川、廣東、台灣等9省88縣(市)其中“鍾離”始鍾的4省50縣,“州黎”始鍾的5省21縣,以“黎公”始鍾的有6省14縣。以“鍾儀”作開姓祖的1個縣(江西甯岡)。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具有上述肇姓始祖三原则者,在春秋时期启姓的各氏族中还极为罕见!</h3><h3>二“伯宗混宗伯”、“公孙离不可能奔楚”等等</h3><h3>公孙锺离为襄公次子禦所生,是因按当时宗法,禦系小宗,依礼序为公孙,禦首为宗伯,掌宗礼,祀礼,宾礼;而伯宗为另系,两者相隔百余年,距离四、五代人之差,是决然不同的两人。就因有人说,春秋末年,战乱不堪,废止礼乐而否定宗伯,这未免过于牵强。须知封建王朝,为了保持长盛不衰,往往内倡仁义道德,外施强霸掠夺,对于有力于维护本王朝框架之事,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仅这一错,已引起无数代人争论不休。至于“公孙黎奔楚”,则有人理直气壮地申称:在当时宋楚不和的情况下,公孙黎怎么能奔楚?轻而易举地就否掉了“公孙黎奔楚”事实!其实执此言者,只要身临其境地为当时的公孙黎想想,就不会有如此奇论。如果公孙黎逃往本国盟邦,他还能活吗?就如本世纪轰动全球的美国高级情报官斯诺登为什么不选择逃奔加拿大、日本、英格兰,而选择俄罗斯一样。何况当时各诸侯列国都为争夺人才,求贤若渴。</h3><h3>三&nbsp;接公列为锺离眛之后不能成立</h3><h3>许多老谱同时出现含糊不清记载,如清康熙六年之老谱后经嘉庆元年翰林院检讨大学士丕模撰修之锺氏家谱其中就有如此记载:“第三十二传,宋王名偃求霸速成被齐楚魏三分其地而灭之,有宋恒公曾孙伯宗(宗伯)仕晋,生州黎公仕楚。食采锺离山之下,因以锺为氏,传至眛公生接公,专以锺为姓(【注】姓氏谱云)。又宋伯宗公系宋桓公之曾孙,仕晋生州黎,黎生眛公,秦时为项羽大将称亚夫(【注】:福谱云)以后就“接-烈-复-叶-气......”往下传。</h3><h3>很明显,上面的历史谱序中,出现了两个“眛”公。第一个是“食采锺离山之下,因以锺为氏,传至眛公生接公”,这是“传至”眛公生接公的“眛公”;第二个是“......仕晋生州黎,黎生眛公,秦时为项羽大将称亚夫”的“眛公”,注明了黎生眛公,并特别说明是秦时为项羽大将称亚夫”的“眛”公。”</h3><h3>由于历史的不同记载,已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谱序,其中以“秦时为项羽大将称亚夫”的“眛”生“接公”为多:两例较为典型的不同例证:</h3><h3>1上海圖書館藏00948573号宋桓公—襄公茲甫—禦(宗伯)—州黎……昧—接—烈—復—葉—氣……</h3><h3>&nbsp;2、江西修水光绪丁酉(1897)《鍾氏旧谱源流》:&nbsp;&nbsp;宋桓公—兹甫—遨—禦—州黎生眛,项羽大将,亚父-接-烈-复-葉-气 &nbsp;&nbsp;</h3><h3>&nbsp;&nbsp;现在让我们对上述两个例子进行历史求证:</h3><h3>&nbsp;&nbsp;&nbsp; 先看第2例中的黎生眛,见“州黎生眛(为项羽大将称亚父)—接—烈—复—葉—气 …..&nbsp;” &nbsp;而这一“眛”公又被特指为“项羽大将”锺离眛,但锺离眛是公元前200年代的人物,“黎”是前600年代人物,两两相差整整400年,黎生眛不可能!再看“眛-接-烈-复-叶-气”根据眛的生存年代,眛生接也不过(前200年)间,又据历史和多本谱书记载,接的第三、四代孙叶公和气公在秦始皇寇周之时就已官至楚叶县令尹大夫,气公被封太守爵,厚禄大夫。而始皇寇周是(前256年),这就相当于接公出生前50多年,就有了封官晋爵的第三、四代子孙了,不仅如此,在他出生后50年间,居然又生出第五代孙,其第五代生运亨、运丰(前150年)已经在首创《锺氏祖谱》了。这一前一后都是有史记载的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啊!但这一前一后的时间限值——即某人要在其出生前50多年就已经有了第三、四代嫡孙,在其出生后的50年间居然又生出第五代孙 ——这样的事,除非神话,在现实生活中是谁也不能够制造出来的!非不怪生在其中的“烈公”再已忍耐不住,跳将出来,选了一个(前334年)的出生年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生存下去呀!</h3><h3>&nbsp;再看第1例传至眛公生接公,见“州黎……眛—接—烈—復—葉—气……”</h3><h3>这一眛公,是“传至眛公生接公”的“眛”公。不言而喻,传的中间必须有介体的存在,这个介体是谁?老前辈用“……”代替了。查了许多老谱,有“离-仪-瑁.珩-密-建—乔旺--楚-赞-子缵.子期—眛-接……”的记载,虽然辈序错落不尽相同,但其脉络清晰,大体一致。</h3><h3>如果以此为序,公孙锺离是前619年人物,而其第九代孙的眛公,按公认的平均25-30 年代距,应为前340左右年人氏,而接公为第十代孙,应为前360年左右生人。如此一来,则“烈公”生于334年,比接公早生80多年等“铁证”也就烟消云散,不用挖心思、找根据了。而且以一扫“眛(项羽大将锺离眛)-接-烈-复-叶-气-运亨…”以上谱序呈现的哪些无比的“怪诞现象”和无数个“矛盾重重”,一切也就都迎刃而解!</h3> <h3>其实,上述寻宗问祖的一系列问题,早在900多年以前,著名的宋代史学家邓名世根据《春秋左传》有关章节的历史事实,已把锺氏世系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由于有的人或误解文言、或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把锺氏源流世系搞得如此乱套,正如有的人引用邓名世的:“鲁成公七年(前584年),郑人囚楚郧公鍾仪,献于晋。九年,晋侯归鍾仪于楚。后七年,晋三久矣。昭王乐尹鍾建迺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之后,正合为鍾离氏祖。而眛子接虽为鍾氏,亦不得为鍾氏祖。今宜曰鍾仪之先仕楚,以所食邑为氏,则姓系明矣”来“三驳”《锺离是锺姓及其接烈世系肇姓始祖乃颠扑不倒之历史事实》一文一样,公然宣称:“以充分的证据否定了钟世能、钟世虎为锺姓第一人;否定了锺离为肇姓始祖;否定了锺离、锺仪父子关系;否定了的‘接、烈’为仪之后裔...”现在看来,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事,只能适得其反!而邓名世评论锺氏“则姓系明矣”的文章,至少有下列几个亮点:一、从人世的出生、遭遇事实,明确了公孙锺离与州犁,是决然不同两人,解除了黎、犁两人的千百年的混淆,明确了公孙锺离为锺氏始祖;二、“鍾仪之先仕楚,以所食邑为氏,而昭王乐尹鍾建迺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之后,正合为鍾离氏祖”不仅进一步明确了锺离、锺仪父子关系,而且明确了公孙锺离为锺氏始祖的世系;三、“而眛子接虽为鍾氏,亦不得为鍾氏祖”明确了锺接虽锺氏后裔,有人推之为始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宗族的始祖只能是启姓的第一人。恰好以充分的历史事实对“三驳”的“充分依据”进行了彻底“否定”!</h3><h3>对于一个900多年前、更接近于之前历史、被当朝赞为“贯穿群书,用心刻苦,学有渊源,辞亦简古,考订明切,多所按据”的史学者、宋高宗御览不疑且直封邓以官的著名史学家,用历史事实,明确“锺氏姓系”的真实性、可信度与今日连什么是宗谱的概念都一窍不通的“山寨版”文人和一般既无理论基础又无历史依据、仅靠道听途说的“假设”“推测”结论,可以任意分析比较,以求其质。历史事实胜于雄辩!</h3><h3>&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三 沉痛的教训</h3><h3>&nbsp;本来一个有根有据、有史可证、有谱可明、史家有著、先祖有嘱、“亘古以来无二宗”,源流分明的“锺氏宗谱”,一下子就变得如此四分五裂、七零八落了呢?这不能不说是我锺氏族裔无比悲愤和沉痛的历史教训!其原因故然有多个方面,现仅就两点欲与族人取得共识,以利我族睦宗和族,万世昌达!</h3><h3>一是正确对等老谱&nbsp;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如战乱、灾荒、迁移、游离、谱史丢失损坏等,更由于古时信息载体的原始、落后,好多东西只能口授代传甚至臆断、神话,如此导致许多错漏,以讹传讹,给后代遗下很多迷茫疑难,无论如何,这部分责任应该归于当时当事者,对我们后代人的宝贵教训就是:对于历史事件尤其是姓氏源流,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和周延的逻辑推理,绝不可罔下定论和外传,否则将贻患后人!</h3><h3>二是正确继承老谱&nbsp;如上所述,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老谱中,有不少错乱,因此正确继承老谱,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是怎样鉴别真伪,对于流淌近3000年的锺氏源流,只能依赖当年的史志,谱藉,人物,事件,先人著述等历史记载,别无他途。好在“如我锺氏,子之后裔,祥发殷土,派衍宋国,受姓锺离,兴业颖川,仁信忠敏,和善礼邦,高山流水第,飞鸿舞鹤家,离仪瑁建,接烈复气,有史可证,有谱可明,史家有著,先祖有嘱,亘古以来,从无二宗!”然而,就这么一宗真实谱系,却被一本21世纪初叶的《钟姓史话》给搅得分崩离析,体无完肤,割断了锺氏历史,撕裂了锺氏族群。使得许多新谱照抄照搬,遍及神州大地,几乎波及整个锺氏“只知烈接,不晓离仪”,事件发生得如此猛烈,迅雷不及掩耳!真是耐人寻味。事后查实,《钟姓史话》中的“钟烈、钟接”,历史上根本无此“二公”,也没有“烈接避奔改姓为钟氏”的“事件”,更没有哪片“时空。这么多虚假的事,怎么都存在这本书里?查看本书的《后记》时,才发觉真蒂。作者写道:“我查找了许许多多谱牒资料,在唐僖宗五年的老谱序中,点明钟烈是在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改姓钟,(比接公在前201年改姓钟早85年)有了这个证据(经查此谱序纯属虚构,唐朝人氏居然 记录了宋代人物),我心里点亮了一盏明灯……说明过去一些地方的把钟烈写在钟接下是颠乱了世系,必须正本清源。实践再次证明:天下事,就怕你不为,为之再难也不难。”作者居然凭这样一点儿“证据”,就去干如此的“天下难事”,焉能不假不乱不差?!好啦,我只能说,这是一件莫大的沉痛教训,至于一本三无的《钟姓史话》,怎么会乱了三真的《锺氏家谱》?他又为什么要去干这庄“天下难事”?就留给后人思考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nbsp;锺 亚 山&nbsp;&nbsp;2017/1/15于青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