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徒步日记_2018-3: 高山圣湖+贺兰布线Gosainkund+Helambu Treks

南天白雲

<h3>Day 11 (03/10): Thulo Syabru (2235米) - Shin Gompa (3330米) 徒步4-5小时</h3><h3><br></h3><h3>今天沿着缓坡上行,总共上升了一千多米。只花了半天时间就到达了过夜地点Shin Gompa. 沿途穿过了茂密的松林、杜鹃花林和其他不同植被的森林地带。</h3> <h3>住进“红熊猫”酒店,这家酒店带有咖啡蛋糕店,很受徒步客欢迎。晚上几乎客满。楼里提供太阳能淋浴,水还挺热乎的。</h3> <h3>看介绍,当地有一家牦牛奶酪厂。我们下午就去找这家奶酪厂,但是店主人告诉我们厂房已经搬去了另一个小村寨,要步行一个小时,这里只有储藏室。我们就参观了一下奶酪储藏室,味道好刺鼻。也许是因为我不喜欢吃奶酪的缘故吧,赶紧退了出来。</h3> <h3>酒店对面就是一座贡巴。</h3><h3><br></h3><h3>晚上在室外发现头顶上空的银河格外清晰,在没有云雾,极少光污染的环境下,银河的四周繁星点点,美丽极了。又一次遗憾我的相机拍不了星空,只能把这一美景牢牢记在心里。</h3> <h3>Day 12 (04/10): Shin Gompa (3330米) - Gosainkund (4400米) 徒步6小时</h3><h3><br></h3><h3>今天又上升了一千多米,途中可以看见远处西北方向的Ganesh Himal和西藏的雪山。</h3> <h3>这会不会就是希夏邦马峰?可惜我的向导不熟悉西藏的雪山,说不出名字。</h3> <h3>随着海拔增高,植被越来越稀疏。我对路边岩石上的苔藓和野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好似画家的天然画板,蘸一笔油彩,随手涂抹在岩石的表面,就造就了一幅美丽的油画。</h3> <h3>到达高山圣湖Gosainkund后住进了湖边的酒店。从我房间的窗口可以直接欣赏湖景。这里是朗塘地区海拔最高的过夜之处,下午还飘过一阵雪花,房间里冷得像个冰窟窿,赶紧穿上羽绒衣。这一路徒步,基本上春夏秋冬的衣服都派上了用场。</h3> <h3>入住酒店后我们就出门按照尼泊尔人的习俗围绕圣湖顺时针走了一圈。湖不大,比西藏的羊卓雍错小多了。但是这个湖对尼泊尔人来说非常重要,是他们祈祷和朝拜的圣地。巴克塔和然姆都很兴奋,在湖边的印度教神坛前虔诚的做了祈祷。来圣湖的山路上也遇到了其他专程来朝拜的尼泊尔人。</h3> <h3>湖边有许许多多堆起来的许愿小石头,和在西藏见到的一样。</h3> <h3>酒店的这条狗不知什么时候就开始跟着我们,很温顺,挺讨人喜欢。</h3> <h3>Day 13 (05/10): Gosainkund (4400米) - Ghopte (3430米) 徒步7-8小时</h3><h3><br></h3><h3>早上的天气好极了,吃完早餐就上路了,一边走一边欣赏圣湖的美景。</h3> <h3>一大早直升机驾到,猜测是什么人飞来圣湖朝拜的。</h3> <h3>在湖边遇到了这两位韩国老兄,他俩是和我一路同行最久的徒步客,从Lama Hotel同住一家酒店开始,几乎每天都会在路上见面。有好几处住在同家酒店。他俩的英文不太好,我们只能用简单的词汇交流。他们是韩国一家兵工厂的同事,个子高的那位是第三次来尼泊尔徒步,而矮些的那位是首次到三千米以上的地方爬山,每次到达一个新高度他就格外兴奋。这两天我们几乎都同时行动,住同家酒店。他俩常常中午在吃饭的酒店自己煮韩国辣面吃,那香味挺诱人的。他们只雇了一个脚夫,他们的脚夫和巴克塔以及然姆也成了朋友。如果住同家酒店,他们仨就会同住一间房。他们的脚夫挺幽默,在路上有时会突然大声的唱起尼泊尔山歌来,逗的我们直乐。</h3> <h3>成功爬到了海拔4610米的Laurebinayak La,同时到达的还有几位一路上住过同家酒店的徒步客。除了我和两位韩国老兄,还有一位瑞士女教师和一对年轻的德国人。我们在路上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徒步客,大家很少问名字,因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名字实在太难记了,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就是问对方来自哪个国家。我头上的标签就是澳大利亚华人,我代表了澳大利亚,也代表了华人。</h3> <h3>第一次见到这种黑竹</h3> <h3><br></h3> <h3>Ghopte 非常小,好像只有几栋房子,我们这些一路同行的徒步客再一次入住在同一家酒店。外加一些专程来圣湖朝拜的尼泊尔人,这家酒店居然满了。这也是我和其他徒步客住同家酒店的最后一个晚上,明天上午我们就会走到一个岔路口,我将沿着左线去Helambu最有文化特色的地区,其他人都是右拐弯,南下去Helambu的另一个地区,右线徒步道完善,但是村寨的文化名气没有左线的大。</h3><h3><br></h3><h3>吃晚餐的时候,两位韩国老兄邀请我第二天早上和他们一起用餐。他们从韩国带来的快餐还剩下三盒,他们请我一起共享。盛情难却,我欣然答应了。</h3><h3><br></h3><h3>Ghopte的光污染比Shin Gompa还少,晴朗的星空中没有半丝云,明亮的银河以及闪闪发光的星星把夜空装饰成了一幅美丽的油彩画。我在寒冷的夜幕中站了许久,尽情的享受只有经过千辛万苦才能见到的夜空。</h3> <h3>Day 14 (06/10): Ghopte (3430米) - Malemchiaon (2560米) 徒步5.5小时</h3><h3><br></h3><h3>早餐时吃了一份有咖喱调料的韩国米饭快餐,味道还不错。我也把自己预定的早餐苹果面饼和两位韩国老兄分享。上路两小时后我们就走到了岔路口,直到道别我们也没有搞清楚怎么说对方的名字,但是这不妨碍給彼此的旅行带来一点快乐的回忆。</h3> <h3>岔路口到了,高山圣湖线徒步到此结束,从这里开始了最后一个阶段的贺兰布线徒步。</h3> <h3><br></h3> <h3>路边的岩石上生长了一种鲜桔色的真菌类的东西,也许是蘑菇。</h3> <h3>去Malemchigoan 的途中开始下雨,好在是走在森林里,高大的树木替我们挡住了一半的雨珠。</h3> <h3>Malemchiaon的居民是夏尔巴人,客厅里架子上摆设了很多的器皿,最常见的是铜锅。这种熟悉的装饰在徒步珠峰大本营的途中就见过,住宿的夏尔巴人酒店里几乎都有类似的摆设。</h3><h3><br></h3><h3><br></h3> <h3>制作酥油茶的器皿</h3> <h3>Day 15 (07/10): Malemchiaon (2560米) - Gangyul (2770米) 徒步6.5小时</h3><h3><br></h3><h3>如前言中提到的原因,我们把最后三天的行程压缩到了两天,原先的计划是今晚在著名的贺兰布村寨Tarkeghyang 过夜,給我们充足的时间参观当地的贡巴。我们决定再多走两个小时,改到下一个村寨甘谷过夜。</h3> <h3>现在已经看不到典型的徒步小径了,今天走的都是当地人穿山越岭走的山路。在路上遇到一家四口,他们是外地来的农民工家庭。打完工了,全家正兴高采烈的返回家乡。他们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城市户口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家庭搬迁到他们打工的大城市,夫妻俩都外出打工的家庭造就了中国的另一个叫做留守儿童的群体,随之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后患。尼泊尔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尼泊尔人却非常传统。男子汉在外地打工的很多,除了当徒步向导,脚夫外,还有很多人在加德满都等大城市打工赚钱。有的时候几个月才能回一趟家。但是他们的妻子都会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三代同堂是常见的居住方式。每到一处,见到的都是彬彬有礼的大人小孩,和谐幸福的家庭,尽管他们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拥有很少的物质。</h3> <h3>山里农家后院种的猕猴桃</h3> <h3>咖喱果</h3> <h3>途中常常会经过佛塔</h3> <h3>路过一所中学, 和女教师简单聊了几句。</h3> <h3>这几个负责学生俱乐部的中学生礼貌的请我支持他们的俱乐部。我把一些零钱捐给了他们,左边的那个男孩还很认真的为我写了一个收据。</h3> <h3>徒步四个半小时后到达Takeghyang,昔日的石楼已被地震破坏,村寨还在重建中。</h3> <h3>重新建造的佛塔,寺院还在修建中。</h3> <h3>在Takeghyang Hotel 吃午餐,地震前巴克塔来过这家酒店,现在的楼房都是重建的。</h3> <h3>酒店后院里的自酿葡萄酒锅炉</h3> <h3>中饭时点了一杯酥油茶,咸咸的浓浓的,如果不是很饿的话,我肯定喝不下去。</h3> <h3>酒店的小猫小狗都非常友好</h3> <h3>午饭后沿着箭头方向朝小村寨甘谷行进</h3> <h3>路上又遇到阵雨,我们赶紧披上雨衣,好在没有持续多久就停了。</h3> <h3>慢慢走近美丽的小山村甘谷</h3> <h3>还在修建中的寺庙。甘谷的居民也是夏尔巴人,他们信仰的是藏传佛教密宗中的分支竹巴噶举派Drukpa Kagyu Buddhism, 与布丹人信仰的教派相同。</h3> <h3>我差点以为甘谷没有酒店,一直快走到了村子出口才看到了一家酒店Dolma Lodge, 赶紧停了下来。</h3> <h3>我一走进带有浴室的房间就愣住了,房间非常干净,色彩温馨,一点也不像酒店的客房。我马上想起了两年前在小镇Jiri的酒店老板把主卧让給我的事情,这不会又是主人让房吧?我马上退出了房门,找酒店老板核实。酒店老板叫卡吉,英语讲的不错,使我们交流很方便。卡吉哈哈大笑,告诉我这是贵宾房,我安心住好了。我这才把包放下,没想到在大山里最后一夜住的房间这么舒适。</h3> <h3>晚间邻家大妈送过来一壶新鲜水牛牛奶</h3> <h3>大家都在客厅时卡吉給我们看这本照片制成的纪念册,里面记载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卡吉本人也是徒步向导,专门为一家德国徒步公司工作。三年前的大地震毁掉了甘谷村所有的房屋,卡吉的家和Dolma Lodge也没有幸免。地震五个月后,十几个德国人专程来到了甘谷,他们和卡吉同吃同住,帮助卡吉修建临时的家,还专门为他手工制作了一个简易太阳能接收器。回德国后他们把在尼泊尔的摄影制作成了纪念册,封面上写了英德两种语言,英语是“为了我们的朋友卡吉,为了更好的日子”。</h3> <h3>地震前的Dolma Lodge</h3> <h3>卡吉和他现在的Dolma Lodge. 他知道我想拍照后特意把德国朋友为他做的简易太阳能接收器放在了醒目的位置,他这个下意识的举动让我好感动。卡吉是个非常善良淳朴的山里人,他真心的感谢专程为他而来的德国朋友。那些在余震不断的状况下就走进大山里来帮助卡吉的德国人很了不起,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再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h3><h3><br></h3><h3>回家后我还会常常想到甘谷和卡吉的故事,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小山村和一个触人心弦的美好故事。</h3> <h3>Day 16 (08/10): Ghangyul (2770米) - Sermathang (2590米) - Melamchi Pul-Bazaar (870米)徒步 8.5小时</h3><h3><br></h3><h3>听从卡吉的建议,我们早上七点钟就上路了,做好了徒步八到九小时的准备。</h3> <h3>早上九点到达瑟马堂Sermathang,在贺兰布地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小镇,当地人和甘谷的居民一样,是信仰Drukpa Kagyu的夏尔巴人。照片里的红楼是瑟马堂民族高中,我跟着巴克塔进了楼里,底楼有一个房间是朗塘国家公园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我的徒步证上盖了章,表示我正式结束了在朗塘国家公园的徒步。就这样,我从北部小镇Dhunche进入,从南面的Sermathang出去,在朗塘国家公园溜达了十六天。</h3> <h3>瑟马堂附近的宗教建筑</h3> <h3>尽管一路上风景依旧,在山里的公路上徒步实在不能说是享受。</h3> <h3>路上遇到一位老者,今年92岁,一手拄拐,一手转着佛珠,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他一个人去下面的一个小村寨,和我们同行一段路后就拐上了另一条小路,继续边走边念经,走的还挺快,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老人家。</h3> <h3>走了大半天后米兰奇集市小镇总算出现在了山谷的底部,沿着盘山公路下行实在太慢,我们最后一两个小时又开始寻找当地人上下山的捷径。</h3> <h3>今天的徒步将近一半是走在公路上,一路下坡,总共下降约一千九百米,来到了比加德满都海拔还要低六百米的米兰奇集市小镇。我们走呀走,总算在下午五点钟穿过了徒步中的最后一座吊桥,到达了河对岸的米兰奇河景酒店,正式结束了16天的徒步,晚餐时我们买了尼泊尔啤酒好好庆祝了一番。</h3> <h3>徒步公司老总Ganga当晚就派了小车来米兰奇,保证我们第二天一早能赶回加德满都。九号清晨吃早餐时见到司机,讲到路况他就一个劲的摇头,告诉我们路很烂,让我们做好思想准备。回加德满都的前半段路程是路况很糟糕,照片里的这段路几乎变成了小河。靠近加德满都的那段公路的路况要好很多,可是开始了堵车。车子先经过了帕坦和巴德岗,然后才到达加德满都。徒步公司预计的两到三小时变成了五个半小时。我们到达位于泰米尔的酒店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半。</h3> <h3>我在酒店整理好行李已是下午两点,离徒步公司老总送我去机场还有五个小时,我可以悠闲自在的在泰米尔逛街了。以前两次在加德满都住在不同的酒店,我对这家酒店周围的环境不熟悉。于是我在手机地图上先定位好酒店,然后就按照GPS的指南出门了。十分钟后我开始辨认出路边那些熟悉的小商店,超市,烤面包店,书店和餐馆,信心倍增。先去了上次光顾过的一家川菜馆海吃了一顿,在那里碰到了几个刚刚走完ABC的同胞。圆满完成徒步,大家都在犒劳自己。我终于找到了以前住的酒店,接着顺利地在那周围的一条小巷子里找到了我的购物目的地,上次卖給我化石的那位老兄的店面。现在的泰米尔和两年前完全不同了,到处都是各国来的徒步客,热闹非凡。有这家石头店的小街现在也有很多的商店,搞的我差点没有认出来是同一条街。两年前,这条街上没有一家商店开门,小街特别安静,卖石头的老兄只是把一堆化石摊在门口卖。所以我一直以为这里不是店,他只是在家门口卖石头。这次才发现不光是个小店,里面好东西还不少。我非常高兴的从他那里又淘了几块黑色化石。</h3><h3><br></h3><h3><br></h3> <h3>第三次飞离加德满都,再一次告别尼泊尔。没有去想下一次重返是何年,但我知道喜马拉雅的诱惑多么难拒绝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