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7部队干部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江山万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5;">作者:魏少波</b><br></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3><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精彩文章链接</h5><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7qbhlb6?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炮兵第15团:我的曲阜防山我的部队大院</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q5um5ty?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炮兵第15团:我的徐州贾汪我的军队大院!</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29gqw8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魏少玲:往事如烟 ——童年的回忆</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o3j715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炮兵第15团子弟:2018曲阜防山联谊会活动纪实</a><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7年5月 宣传队合影1</b></h3><div><b><br></b></div> 主要内容 <p><b><br></b></p><p><b>一、照片和人员</b></p><p><b>二、成立与结束</b></p><p><b>三、演出和活动</b></p><p><b>四、战士演出队</b></p><p><b>五、何日再聚首</b></p><p><b>六、感谢</b></p><p><b>评论摘抄</b></p><p><b><br></b></p> 一、照片和人员 <h1><br></h1><h1>2018年初,我在撰写《炮兵第15团:我的曲阜防山我的军队大院》中,回忆到当年的部队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文章得到了原济南军区炮兵第15团后勤处袁圣荣处长的支持,并且提供了两张6187部队干部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老照片,对于我来说如获至宝。既补充了历史资料,又为读者提供了鲜活的影像素材,使得历史跃然纸上。</h1><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5;">本文开头第一张照片上有题字“6187部队干部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合影 一九六七年五月”。正是那个红红火火的年代,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如火如荼。战士们身穿军装,佩戴毛主席像章,手持红宝书。部队子女着白衬衣蓝裤子,佩戴红领巾和红袖章,手持红宝书。3位首长叔叔13位军人19位部队干部子女,共有35个人合影。</span><br></h3><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5;"><br></span></div><h3></h3>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八人舞蹈1</b></p><p><br></p></h1><h1>第二张照片是个八人舞蹈,是排练节目中的一个造型动作。</h1><p><br></p><h1>根据图片样式分析,可能是对刊物照片的翻拍。</h1> <h1>当年的部队子女宣传队已经50年过去了,但是她的影响却是巨大的。</h1> <h1></h1><h1>今年国庆节后,李志民发了几张6187部队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老照片,在微信群里引起了轰动。 据说照片保存在李志民的姐姐李玉梅家中。于是,王邵军告诉我玉梅姐的联系方式,希望我去翻拍那些老照片。</h1><p><br></p><h1>想起一年前曾去寻找玉梅姐的时候,那一片早已拆迁重建,高高的几栋新楼座挡住了原来的单位 ,再加上没有问到对的人,错过了一年的光景,也错过了2018年曲阜防山兄弟姐妹的相聚。</h1><h1><br>2018年11月6号,是我们约定见面的日子。我带着尼康单反相机,夫人开车,先去接着李志民的大妹李玉芹,再一起去李玉梅姐姐家。</h1><p><br></p><h1>其实很近,只是错过。我上下班都是从李玉梅姐姐单位前的道路走过。</h1><p><br></p><h1>一到玉梅姐家,就受到玉梅姐张荭姐夫的盛情款待。和李玉梅姐、张荭姐夫以及李玉芹妹妹虽说是很多年不见,毕竟是防山大院的兄弟姐妹,一聊就打开了记忆。</h1><p><br></p><h1>在防山营房家属院居住的时候,李志民家住在我家的前边一排。李家姊妹六个,两个女孩四个男孩,是家属院最多的人家之一。我和李志民是同学,在宋家村住校。我的大妹魏少玲和李玉芹是同学。所以两家非常熟悉。 </h1><p><br></p><h1>玉梅姐性情开朗大方,言谈话语爽朗,记忆思路敏捷。1969年底当兵,后来退役回到兖州工作。</h1><p><br></p><h1>玉梅姐的家庭影集中就有这么重要的一页,保存有当年6187部队干部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照片。</h1><div><br></div>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李玉梅家庭相册一页</b></p><p><br></p></h1><h1><br></h1><h1>玉梅姐家庭影集中的这一页,用相角工工整整的装饰着九张照片。第一张和最后一张是私人照片,其余七张都是当年部队子女宣传队的照片。</h1><p><br></p><h1>尘封已久,由于主人的精心收藏,依然未发黄、未生斑,为我们提供了远久的历史画面。</h1><p><br></p><h1>很有意思的是,这次见到的七张照片和先前得到的两张照片,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能还是同一个人拍摄的。但是每张照片都不重复。</h1><p><br></p><p></p><h1>玉梅姐说,是自己的父亲保留下来这些珍贵的照片。玉梅姐的父亲李增义叔叔当时是防山炮兵第15团政治处保卫股长,发现这些照片后找到胶卷底片冲印了出来。因为玉梅姐和玉芹妹都在这些宣传队的照片中,所以格外用心收藏。当年6187部队团部只有保卫股配备有胶卷照片洗印设备,有了这个条件,我们在今天才得以看到这些历史照片。非常感谢李叔叔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历史影像资料!</h1><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7年5月 宣传队合影2</b></h3> <h1><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line-height: 1.5;">李玉梅保存的这张宣传队合影照片先前仿佛出现过,因为拍摄角度不同,应是不同的胶卷底片,我称之“宣传队合影2”。但是合影照片上的题字是:“6187部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乐队、部队干部子女宣传队合影 一九六七年五月”。这就说明6187部队战士宣传队只来了个乐队来配合部队干部子女宣传队的演出。那时没有卡拉OK,演出音乐是有乐队完成的。</span><br></p></h1><p><br></p><h1>李玉芹回忆说:“那时是去白马河农场慰问演出,抽一个下午的时间,拍了几个剧照,顺便拍了个合影……”</h1> <h1></h1><h1>玉梅姐拿着10倍的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分析,凭着记忆整理出合影名单,说是:“已尽最大努力”。</h1><p><br></p><h1>在玉梅姐名单基础上,又经过多人核对,合影人员名单如下:<br>第一排左起:于军、吕长红、罗丽、张豫宁、王华、于萍、刘文彩(刘宏中)、李玉芹、邓泽辉。<br>第二排左起:张俊、张集华、丁端阳、杜淑琴、郭亚玲、曹萍、李玉梅、丁爱娣、魏少玲、王少莉。<br>第三排首长三人:左一:郭斌副政委(郭亚玲郭晋琪的父亲)、左二:张云海团长(张建的父亲)、左三:窦长荣政治处副主任。<br>第四排左起第5人赵相坤(赵建国的父亲),左起最后一人房成庚。</h1><p><br></p><h1>名单中可以看出,李玉梅和李玉芹、丁端阳和丁爱娣都是亲姊妹,于萍和于军是亲姐弟。</h1><div><br></div><p></p>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四人舞蹈</b></p><p><br></p></h1><h1>玉梅姐说:“左起郭亚玲,杜淑琴,李玉梅,丁爱娣。这张还清楚吗?”</h1><p><br></p><h1>玉梅姐是舞蹈者之一,参与其中,一定记忆准确。</h1><p><br></p><h1>四人舞蹈这张照片用焦准确,景深合理,比较清晰,在电脑上用软件可以放大八倍观看。</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对口词</b></p><p><br></p></h1><h1>玉梅姐说:“对囗词那个节目是丁端阳和曹萍。”</h1><p><br></p><h1>于军和刘文采也有个对口词节目,可是那天没有上节目,所以也就没有了照片。</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九人舞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h1 style="text-align: left;">居中表演者丁爱娣。</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说唱表演《为人民服务》1</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h1><h1 style="text-align: left;">领舞者是我的大妹魏少玲,并朗诵毛主席语录。表演者有王华、张俊、李玉芹、于萍等。照片的清晰度还可以,只是很多人的模样儿记不起来了。</h1><p style="text-align: left;"><br></p><h1>李玉芹还说,魏少玲是报幕和诗朗诵。</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说唱表演《为人民服务》2</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h1><h1 style="text-align: left;">这是说唱表演的第二张照片,依队形看是朝向不同,都是45度角的集体造型。</h1><p style="text-align: left;"><br></p><h1>于萍回忆说,演的啥节目记不清了,只记得我表演过几个舞蹈如《毛主席语录发到手》等。</h1><p><br></p><h1>王少莉回忆说:宣传队有我,有张俊她在兖卅铁路,有李玉芹她在兖卅矿山,很久没联系了。</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八人舞蹈2</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h1>罗慧英回忆说:我也参加过演出呢,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好像还有个《为人民服务》,这个印象不深,还有一个是用红缨枪的什么节目呢。哈哈,都记不住啦。</h1><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李玉芹:歌曲《在北京的金山上》音频</b></p><h3><br></h3><h1>李玉芹还说,“那时没有男声独唱,只有女生独唱。我和丁端阳是独唱演员,当时我唱《在北京的金山上》,丁端阳唱的也是草原歌曲可能是《毛主席的光辉》,记不清了。”</h1><div><br></div> 二、成立与结束 <h1></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关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般有两种概念:</h1><p><br></p><h1>一是上级派住的“工作队”性质,主要是控制这些单位的局面,维护基本秩序。文革初期,各级都有工作组、工作队等,由于这种名称受到过批判,所以改名为宣传队,按照其单位类别,还可以分为工宣队、军宣队、农宣队。</h1><p><br></p><h1>二是文艺宣传队性质,由单位能歌善舞的人员组成,编排一些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节目作思想宣传 。有的宣传队直接标明“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6187部队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就属于“文艺宣传队”这类性质。</h1> <h1>炮兵第15团当年有个战士业余文艺演出队,对外以“6187部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行演出活动,以舞蹈、歌曲、快板、对口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毛泽东思想,俗称“小节目”。相对应的“大节目”就是“革命样板戏”。</h1><div><br></div>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炮兵第15团6187部队誓师大会</b></p><p><br></p></h1><h1>1966年8月5日,中共上海市委宣布,全市大中学校一律“停课闹革命”。先是曲阜一中停课了,我姐姐和杜爱荣、张平、吕琪、吕莹、谭爱芸姐姐们她们都回防山大院来了。张平安、李卫平哥哥也从曲阜回来了。后来防山宋家村中心小学也停课了,我和于国友、李志民、张长安和王美娟也停课回来了。最后慢慢的影响到了偏僻的防山头,防山军民小学也跟着停课了,这下人就多了。一时间,防山军营家属院成了孩子们的天下。</h1><p><br></p><h1>停课不久,团政治处决定把大院的干部子女们都组织起来,腾出了两间大办公室,找了两个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战士,每天给大院干部子女们讲课,补习作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龄都在一个大班学习,据说也是为了防止孩子们参加“红卫兵大串联”出去闹事。 </h1> <h1>6187部队战士业余文艺宣传队那时已经成立,并且在炮兵第12师的范围内已经小有名气。只是因为没有女演员,节目的档次上不去。有些群众看完演出后揶揄道:“连个女兵都没有”。当时的文艺宣传队风起云涌,单位没有一个像样的宣传队,真是说不过去。部队团级没有特招文艺兵的权限,看到这么多的女生无课可上,成天补习功课,战士宣传队的人就开始游说团领导。</h1><div><br></div>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刘启信副团长(右一)</b></p><p><br></p></h1><h1>刘豫的父亲刘启信叔叔,时任炮兵第15团副团长,很有孩子缘,是部队子女宣传队的策划和组织者,很多的大院子女都记得这件事。</h1><p><br></p><h1>李玉芹说:“(在白马河农场拍合影时)当时刘副团长可能跟着去了,因为当时是他老人家把这个红小兵宣传队给组织起来的。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怀念他,真的很感恩。”</h1> <h1></h1><h1>宣传队成立伊始,名称并没有明确。部队家属院的人都叫它“家属院宣传队”,因为都是家属院的孩子们组成的,这样就和部队战士的宣传队以区别。还有的叫它“小红花宣传队”。防山军民小学的师生们都叫它“红小兵宣传队”,因为当时社会上盛行“红卫兵”,小学中盛行“红小兵”,小学生们就理所当然的就是红小兵宣传队了。直到这些老照片的出现,我们才能确定,它的名称是“6187部队干部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h1><p><br></p><h1>当年宣传队演出中演员也带过“红卫兵”袖章,那只不过是个道具,其实他们都不是红卫兵,也没有参加任何的红卫兵组织,他们是小学生。</h1><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文革”时期红卫兵袖章</b></p> <h1>刘豫回忆道:流行红袖章时,防山军民小学老师们买了红布,找家属院有缝纫机的家属轧出了红袖章。学校老师刻板,用黄油漆印出了“红卫兵”袖章。老师和学生每人一条,和红领巾同时佩戴。</h1><div><br></div>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宣传队演唱材料</b></p></h3> <h1></h1><h1>其实,那时大院的孩子们在学校里都有宣传队,都有自己的节目。</h1><p><br></p><h1>就这样,宣传队成立后,参加的孩子们都还带来了节目。</h1><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魏少波李志民 2018年10月6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 <h1>我和李志民在宋家村小学宣传队就有一个节目,对口词《赫鲁晓夫下台了》,在各村演出,还到曲阜八宝山水泥厂演出过。带着这个节目我们也加入了部队子女宣传队。在组建宣传队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后,宣传队做了人员和节目的调整,我和李志民的节目撤掉了,和好多人一起退出了宣传队。</h1> <h1></h1><h1>至此,宣传队进入正式排练活动中。团政治处派了部队战士宣传队队长兼艺术指导何衡昆兼管干部子女宣传队,大家称何指导。何衡昆叔叔(何丽萍何卫东姐弟的父亲)江苏淮阴人,1949年入伍,做事格外细心。他派了部队宣传队文艺骨干房成庚、范(忘了名字了)两位战士负责部队子女宣传队的训练和排演。大礼堂里的一帮孩子们,成天压腿、弯腰、吊嗓子。</h1><p><br></p><h1>部队子女宣传队合影中最后一排右起第一人就是部队宣传队骨干房成庚。</h1> <h1>部队子女宣传队也和部队宣传队共同排练节目,同场演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收到了炮兵第12师和济南军区的大力表彰。炮兵第12师的表彰是每人一双白底黑胶黑帮的军用布鞋。那时不能说是奖品,叫表彰。上述照片中的演员大都是穿着这双军用布鞋。</h1><div><br></div> <h1></h1><h1>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布通知《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学生返校复课,中小学校恢复招生,“边上课边闹革命”。</h1><p><br></p><h1>虽说学校复课了,但是个半复课状态。记得当时曲阜师范大学的哥哥姐姐们来我们学校串联,说“复课闹革命”重点是一个“闹”字,如果不“闹”,为什么中央不说“复课干革命”呢?</h1><p><br></p><h1>不管怎么说,学校还是慢慢的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h1><p><br></p><h1>1968年夏,随着学校教育形势的发展和一些干部家属对孩子们的要求,6187部队干部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停止了演出和排练活动。这个曾经风靡炮兵12师、轰动鲁西南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了。</h1><p><br></p><h1>如果不是这几张照片的发现,谁又能说的明白,说的真真切切!</h1><p><br></p><h1>蓦然回首,三千繁华。</h1><div><br></div><div><br></div> 三、演出和活动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6187部队曲阜防山军营大操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h1>6187部队干部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演出任务,主要是下基层慰问部队干部战士。在防山军营大礼堂的演出,赢得战士们雷鸣般的掌声。在操场戏台上的演出,引得防山人民公社的乡亲们为之轰动。她们还到曲阜、济宁、邹城、滕县、枣庄等驻军营地慰问演出。她们的身影舞姿、音容相貌、童音歌声,为那时枯燥的文艺生活添加了一抹斑斓色彩。</h1> <h1></h1><h1>部队干部子女宣传队正式演出开始就影响非凡,接连收到演出邀请。在白马河农场的就住了好几 天,天天有演出任务,主要是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在那里参加劳动接受教育,需要做毛泽东思想宣传。</h1><p><br></p><h1>在济宁军分区的安排下,部队子女宣传队住在济宁,参加地方单位宣传队的互动,举办相互慰问宣传活动。在演出期间,军分区还安排部队子女宣传队到济宁纺织厂、济宁火柴厂等参观访问,使得家属子女们大开眼界。</h1><p><br></p><h1>在枣庄矿务局宣传演出期间,子女宣传队走遍了枣庄、甘霖等各煤矿,为工人阶级献上最优美的舞蹈和最欢乐的歌声 。王绍军回忆说,在枣庄矿务局食堂吃招待餐,第一次看到这么宽大敞亮的大餐厅,24小时供应饭菜,主食副食品种全花色多。尤其是下井参观,带着安全帽矿灯在巷道里行走,看到煤炭的生产,对心灵产生了震撼。</h1> <h3></h3><h1>像在曲阜、邹城、济宁的演出,一般都是乘坐部队大解放篷布汽车前往,那时还没有空调大巴车,条件比较艰苦。演出回来都是很晚,演员们要在团部大灶食堂吃夜餐。饭后,由两位战士从大灶食堂护送到家属院的石拱桥处。石拱桥是军营和家属院的分界线,那里正好有路灯。家属院的阿姨们都在石拱桥接自己的孩子。我们家大多数是我母亲去接我大妹,有时是我姐姐或者我去接。冬天演出的时候,演员们还发有一件小号的军大衣,为其遮风挡寒。</h1> <h1></h1><h1>战士宣传队和部队子女宣传队共同排练了很多的节目,长时间的舞蹈排练和形体配合增进了演员们相互的感情,随着接触越来越频繁,就会有所担心。</h1><p><br></p><p></p><h1>少男少女的话语中总会带出来一些信息,家属们也会听出一些话外之音,会向刘副团长反映。刘副团长的答复到是简单,请放心吧。</h1><p><br></p><h1>部队宣传队何指导为了保护这些少女们,防患于未然,思想工作非常严谨。一方面在战士宣传队会议上明确强调 :谁在宣传队谈恋爱,立马退出宣传队,当年安排复员。因为部队本身就有纪律:战士不准谈恋爱。另一方面在部队子女宣传队上,绝口不提这些事情,只是规定任何行动需两人以上(也是部队纪律),禁止进入战士宣传队宿舍,鼓励她们好好排练和演出。两个宣传队在排练和演出之外,如化妆、吃饭、乘车、休息等都是隔离的。</h1><p><br></p><h1>其实,负责部队子女宣传队的房成庚是最用心的人。他细心观察排练和演出中的每一个人,安排演员的时候会有所注意,尤其是注意保护年龄大一点的女孩,有时会避开同时上一个节目 ,有时还会使用替换演员。每个节目排练都安排有替换演员,以防止过多的亲密接触。“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孩子们的健康保护都在无声无息之中。</h1><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毛主席语录》俗称“红宝书”</b></p> <h1></h1><h1>其实,在白马河农场参加照片合影的并不是部队子女宣传队的全部人员,没有安排上节目的人员都留在家中。如王绍军、谢志文、张亚静(秀芝)等。</h1><div><br></div><h1>张亚静(秀芝)是个清秀的小女生,她和李玉芹有一个组合节目是表演唱《焦裕禄我们的好书记》,深情婉转的嗓音令人感动和流泪。她的年龄比大多数人还要小,在女生小合唱中也是蹲在前排的,蹲着唱歌是很难发声的,有一次竟然蹲不住歪到了,行话说是“晕场”。</h1> <h1></h1><h1>张豫宁是个白净的小男生,有一副公鸭嗓子,出演活报剧中“走资派”(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的主角。在舞台上手持纸卷话筒,活灵活现,声嘶力竭的叫嚣“包产到户”。节目最后张集华、于军、刘文采、王绍军、王志新和邓泽辉等革命群众上台后,高喊着“把他打到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每次演出完,张豫宁都说:“他们是真踩啊,再也不能演了!”</h1><p><br></p><h1>王绍军回忆道:活报剧后来有我和王志新参加演出,邓子恢好像随父母回老家了。</h1> <h1>张集华个子高,凡是节目中出现红旗的时候,都是他高举着红旗,大家都叫他“红旗手”。</h1> <h1>那时的节目还有一个是女声小合唱,是吕长红当指挥。</h1><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line-height: 1.5;">‘文革</b><b style="line-height: 1.5;">’时期红小兵宣传队袖章</b><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line-height: 1.5;"><br></b></p> <h1></h1><h1>演出藏族歌舞《毛主席的光辉》时,道具组用军制雨衣裁剪成小号雨衣,给部队子女宣传队反穿上,露出黑色防雨胶面, 半坦衣袖,露出白色衬衣,大臂挥动,雨衣竟飒飒作响,再配上小号弱音器,那效果真的震撼人 !</h1><p><br></p><h1>部队子女宣传队舞蹈演员们嚷嚷着又想排练藏族歌舞《万岁毛主席》,需要彩色藏族民族演出衣服,这下难坏了道具组,部队中没有这些材料啊。这时,张豫宁的母亲于莲芬阿姨把自己家的绸缎被面拿了出来, 说是放在肩上,包上白布边,斜着一披,就是藏族民族服装了。刘豫的父亲刘启信副团长非常高兴 ,说马上动员家属院贡献绸缎被面,宣传毛泽东思想。一时间,刘豫的母亲赵阿姨、苏刚的母亲谢阿姨,还有谁来……忘了,一共收到八床绸缎被面,做了十六套藏族演出服装。对了,还有藏族的高筒皮靴怎么办?谁还记得?是家属院各家找到黑色的高筒雨靴替代的,一样的乌黑锃亮!</h1><p><br></p><h1>藏族舞蹈形式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舞蹈中的松胯、弓腰、曲背等舞蹈动作,尤其是少男少女们穿着自制的绸缎藏服的表演,再合着节奏有规律地起伏颤动,雨靴代替皮靴的踢踏声, 给人激情奔放又狂热无比的美感享受。</h1><p><br></p><h1>彩装藏族歌舞这个节目演出后群众叫好,真是绝了!直到今天,我的脑海中还会出现藏族舞蹈“鹰”的形象,那种原始的宗教崇拜,那种双脚不停地跳跃和队形快速的变化,值得赞美。</h1><div><br></div> 四、战士演出队 <h1><br></h1><h1>谈起部队子女宣传队,不得不介绍一下6187部队战士文艺宣传队的情况。</h1> <h1></h1><h1>1955年中央军委取消了部队军师二级的文工团编制,保留了部队大军区、兵种级的专业文工团编制,属于干部编制。</h1><p><br></p><h1>60年代初,总政治部根据军队实际情况决定在师团二级组建部队战士业余文艺宣传队,在连队组建战士演唱组。</h1><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士业余宣传队</b></h3><div><b><br></b></div> <h1>这张照片上的题字是“6187部队战士业余宣传队全体队员合影 1965.1.16”<br></h1><h1><br></h1><h1>1961年开始,炮兵第15团筹建了战士业余文艺演出队,以多才多艺的南京兵为主。</h1><h1><br></h1><h1>1966年因为演出队南京兵退役较多,组织了新的“6187部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刘重生任队长,何衡坤任指导员。</h1><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被击伤的英舰紫石英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 <h1>战士演出队编导了一些重要节目,如根据炮兵第15团光荣战史改编的大型诗朗诵剧《炮击英国紫石英号》。事件当时,毛主席曾为此发表庄严声明(《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此剧在济南军区文艺汇演时,得到军区首长高度评价,15团炮兵指战员的英雄形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荣的色彩。</h1> <h1></h1><h1>应该说几句:炮击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事件中的战斗英雄有于国友的父亲于安治叔叔、刘运华(月子姐姐)的父亲刘天增叔叔等。</h1><h1>参见:</h1><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7qbhlb6?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炮兵第15团:我的曲阜防山我的部队大院</a></p> <h1>战士演出队还演出许多优秀节目:如大型组歌《高举红旗创四好》、《新兵上把台》、对口相声《一百发》、《快乐的炊事班》、反映抗洪抢险的《战洪图》,表演唱《杨得志司令员来到我们连》,反映军民团结的表演唱《老房东》等,曾多次获得师团文艺汇演中第一,济南军区炮兵文艺汇演组织奖、创作奖、演出奖,在庆祝国庆十八周年时,被山东省政府和济南军区政治部抽调到济南市,担任对外宾演出的重要任务,受到军区首长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的称赞。</h1> <h1>战士演出队从江苏到山东,从安徽到沂蒙,为部队演出,为群众演出,还要跟随部队野营拉练沿途鼓舞士气演出。1965年部队拉练到沂蒙,演出队给老革命根据地演出时,没有地方居住,还在麦场上露营过。</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何衡昆宣传队长(前排左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67年秋</b></p> <h1>“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战士宣传队第一批是以南京兵为主;第二批是以张家港(江阴)籍战士为骨干;第三批是以山东兵为台柱子。这支特殊分队锻炼了人,培训了大批文艺人才和干部。</h1> <h1>我们不能忘记6187部队的文艺战士:鲁阳春、吴怀德、徐文忠、张继才、张元涛、华乾坤、郭冬海、姚其然、戴国华、钱元峰、单长发、吕厚仁、盛家才、刘重生、艾学林、李文吉、郑友福、胡长柱、冯家淮、扬森、房成庚、赵相坤、王明昌等,其中胡长柱是有名的笔杆子,他后来被升调为中央军委炮兵政治部文艺骨干。</h1> <h1>何衡昆回忆说:“(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悠悠岁月铭记着你们的奋斗足迹,光荣的历史刻下你们的功绩。”</h1> <h1></h1><h1>原6187部队宣传队赵相坤(赵建国的父亲),转业到某市直属粮库。早已退休,安享晚年。</h1><p><br></p><h1>原6187部队宣传队负责部队子女宣传队业务的房成庚,转业后回乡安置,做到乡镇纪委书记,直至退休。</h1><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何衡昆 85岁 2018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 <h1>原6187部队战士宣传队队长兼艺术指导何衡昆,后调到炮兵第12师师部任协理员。1970年转业后著书立说,与淮安文史办共著《淮安与抗美援朝》还有《最可爱的人画传》等等。</h1><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6187部队宣传队王明昌(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 <h1>在写这篇文章准备材料期间,我联系了原6187部队战士宣传队的文艺骨干王明昌。我在部队子女宣传队时认识王明昌,虽然他大我几岁,当时得喊解放军叔叔。我退役安排工作后,在单位遇到他,改喊王老师。那时我们谈了好多宣传队的事情。好几年没有联系了,然而得到的消息是,王老师已经在几年前因病去世。呜呼!愿天堂没有痛苦。</h1><div><br></div> 五、何日再聚首? <h1></h1><h1><br></h1><h1>2018年是6187部队干部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结束50周年,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h1><p><br></p><h1>6187部队干部子女宣传队是防山军营家属院最大的一次有组织活动,参加人数之广,活动时间之长,影响传播之远,空前绝后!</h1><p><br></p><h1>50年,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h1> <h1>当年部队子女宣传队里最多的一拨人是十一二岁。我的大妹魏少玲是1956年生人,那年11岁。她的同班同学王华、于萍、王少莉、李玉芹、张集华、于军、丁爱娣、谢志文、萝莉、张俊等,都是年纪相仿,正是豆蔻年华,青葱岁月。</h1> <h1></h1><h1>大院的孩子们一开始离开防山的是参军入伍。1968年初,刘运华(月子)姐姐最早当兵去了。1969年春天,我姐姐和吕莹、吕琪两位姐姐去济南当兵,我和于国友随后去新乡当兵。到了冬天,李玉梅、杜淑琴、张萍、王淑兰、李志民、张长安又当兵走了。</h1><p><br></p><h1>后来是参加工作,魏少玲、于萍、王华小小年纪去了工厂。丁爱娣去了矿山机械厂。李玉芹进了工厂后,因表现优秀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去学院深造。王少莉上了大学,毕业后在省厅机关工作。较多的人去了曲阜工作,如刘豫王绍军等。</h1> <h1>人员离开防山影响最大的是1977年、1978年和1979年的军队“三大批”转业,军队干部都脱下军装,离开防山军营,转业到地方工作。</h1> <h1>“三大批”军队转业的由来:197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分三批安置转业军队干部。第一批本应在1975年安置的军转干部到1977年底基本安置完成。1978年完成了第二批25万余名军转干部安置任务。第三批军队转业干部团营职干部由国家统一分配;连排职干部一般由原籍分配工作,妥善接收安置了近18.8万名军转干部。</h1><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欢送窦长荣转业 1976年</b></p><p style="text-align: left;"><br></p><h1 style="text-align: left;">王春梅的父亲王兆亭叔叔(前排左一)。</h1> <h1>防山军营第一大批军队转业干部安排曲阜县较多,军人们本以为对军队驻地县有感情,却被安排到了防山公社的“第二大城市”,某村当供销社的副主任。第二大批转业时接受教训不留在曲阜县,大都去了济宁地级市,如于国友家、张集华家、王春梅家等。也有的回了老家,如谢志文家回湖南等。第三大批转业投靠子女所在地的不少,如我家。也有回老家的。唯一例外的是胡军玲的父亲胡必显叔叔(从邹城)脱下军装回到家乡南昌后,又穿上军装,手握军权。但是防山大院的子弟们却像是飘落的树叶,撒向漫无边际的大地。</h1><p><br></p> <h1></h1><h1>防山营房家属院一下子清闲了许多,所有的联系从那个时间中断了。通过以后不断的联系,随着通讯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友情联谊。</h1><p><br></p><h1>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又走向四面八方,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理想。</h1> <h1>现在的部队子女宣传队员们大都年已花甲,远离了尘世的功名利禄,升级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着孙子女、外孙子女,在小区绿丛中游玩,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h1><div><br></div> <h1></h1><h1><br></h1><h1>王萍给我说:“大哥哥好,我找到一张老照片,有魏少玲姐姐,王华姐姐,罗丽姐姐和于萍姐姐……”</h1><p><br></p><h1>这些可是当年宣传队的主要骨干力量。</h1><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独唱演员李玉芹</b></h3><h3><br></h3><h1>李玉芹妹妹从小就喜欢唱歌。年青时主动要求从企业管理岗位调往幼儿教育工作,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业。她的歌声嘹亮音域宽阔富有磁性,有很大的粉丝群。退休后还在老年大学合唱队担任领唱。业余时间还在基督之家诗班担任歌唱教学老师。</h1><div><br></div>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魏少玲</b></p><p><br></p></h1><h1>魏少玲在回忆录《往事如烟》第七章节“舞者”中写道:“八一建军节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来部队慰问演出,那是我第一次看舞台演出。在优美柔和的音乐声中,一群穿着翠绿色长裙的仙女,从舞台的一侧飘了出来,掌声响起。也许,从那时起我和舞蹈有了不解之缘。”</h1><h1>全文见:</h1><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29gqw8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魏少玲:往事如烟 ——童年的回忆</a></p><p><br></p><h1>魏少玲后来考上了山东省幼教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圆了自己童年的梦想。</h1> <h1>王少莉退休后参加了滕州艺术团,还经常参加合唱比赛,却道是夕阳无限好!</h1><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炮兵第15团6187部队大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 <h1></h1><h1>你或许还会听到那个远去年代的歌曲?你或许还会想到防山军营大礼堂里的舞蹈排练?</h1><p><br></p><h1>你那时太小了,青春年华的飘飘洒洒,真的记不清楚了。你现在呢?分散在四面八方,各处安家,连音信也时有时无。</h1><div><br></div> <h1></h1><h1>2018年曲阜防山聚会的时候你还没有来,你在哪儿,我们还能见面吗?</h1><h1>活动见:</h1><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o3j715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炮兵第15团子弟:2018曲阜防山联谊会活动纪实</a></p><p><br></p><h1>防山军营大礼堂还空闲着,我们可以对台词,吊嗓子,走台步……</h1><p><br></p><h1>防山坡上的酸枣已经红了,你会来吗?</h1><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h1 style="text-align: left;">左起:魏少波、张荭、李玉梅、李玉芹。</h1><div><br></div></font></h3> 六、感谢 <h1></h1><h1><br></h1><h1>感谢原济南军区炮兵第15团后勤处袁圣荣处长提供的部队子女宣传队历史照片。</h1><h1>感谢原部队子女宣传队舞蹈演员李玉梅保存的历史照片和提供的有关信息。</h1><h1>感谢原部队子女宣传队独唱演员李玉芹提供的相关信息。</h1><h1>感谢何丽萍何卫东姐弟提供的有关照片和资料。</h1><h1>感谢防山军营子弟微信群的朋友们对部队子女宣传队的热忱关心。</h1><h1>感谢一切关心和支持炮兵第15团6187部队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叔叔阿姨和朋友们。</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真诚感谢!</b></h1> <p style="text-align: left;"><b><br></b></p><p style="text-align: left;"><b>评论摘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p><h3>少波弟早上好!文章写的非常好,非常的棒,题材很合理,陈述清晰,文笔流畅,真是辛苦了你,为你点赞👍看到你的作品我也是非常激动,好像是又回到小时候样子,真是有点可笑。</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玉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p style="text-align: left;">照片清晰度较之前已非常好了,尤其是人物面部辩认已经很清楚了。让兄弟姐妹们看到了50多年前儿童时代的“我们”。……总之非常好,有些拍案叫绝的感觉!少波哥哥用心了,谢谢!<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绍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3>刚刚看完,写的真棒!期待着再次相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罗慧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3>祝贺少波兄又一个十五团子女儿时美好回忆作品完成。</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刘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3>谢谢少波大哥又给大家奉献的一篇佳作,文中窦叔叔我记得是叫窦长荣,因为我前年夏天见过冯阿姨家的户口本。</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王春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3>少波大哥写的非常棒!有一次把我们带回到防山大院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中。谢谢!</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张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3>@魏少波 佳作己拜读;把我们带到那个幸福愉快的童年;心情很是激动 开心!🙏🙏[玫瑰][玫瑰][强][强]</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志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3>你好,感谢你又写了一篇好文章。</h3><h3>这篇文章回忆记述了当年十五团干部子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发展与成长过程。文笔朴实,内容丰满,记实性强,很值得拜读。文章中有关人员我大多认识,房成庚和我都是一营部的,他家是汶上的。</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谭义文 原炮兵第15团政治处保卫股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3>少波哥刚拜读了你写的文章,很好,又仿佛回到了小的时候,你文中说的王明昌他还上我家来过呢,当时他的孩子很小。刚一:二岁的样孑。他老家是腾卅的。我退休后参加了滕州的艺术团,去你们兗卅铁路参加过几次合唱,当然是代表滕卅铁路,这两年没再去,可能是不让代替的原因,我认识你们铁路上的李站长,和张书记。他们现在都干着,年轻人,不多说了,要做饭了。</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王少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3>特别感谢志民哥和玉梅大姐,玉芹姐为佳作提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详实的,弥足珍贵的照片,并经仔细辩认提供名单,让大院的兄弟姐妹们回到了50年前,倍感亲切令人回味。劳费少波哥的心血了。已收藏。</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王绍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3>少波,你编写制作的宣传队美篇,我反复看了几遍,确实令人震撼!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少年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现如今都成了爷爷、奶奶辈了,你犹如将时光倒流,把大家又带回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勾起了许多美好的回想,里面提到的人和事,有好多我都很熟悉,宣传队的演出看了几场,至今记忆犹新,仿佛心态一下子年轻了很多。你似成了防山部队大院的考古学家了,为你点赞![强][强][强]</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袁圣荣 原炮兵第15团后勤处处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h3>魏老师你好,看了你的佳作真的非常激动,虽然我不是你们大院的孩子,但也让我回忆起我小时候的美好时光,我爸爸是69年调到6185的,所以和你们大院的孩子不认识,只认识我们大院的孩子,不过你的文章的确很感人,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谢谢你[抱拳][抱拳]</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肖霞 原12师宣传队独唱演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p style="text-align: left;">你好,魏哥,认真欣赏了你创作整理的片子,又把我们带回大院生活、美好的记忆,是宝贵的收藏珍品,谢谢你和兄弟姐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卫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lef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