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那年那月那些事

in

<p>1968年我们高中毕业 1969年1月13日</p><p>告别了熟悉的校园 辞别了敬爱的老师</p><p>拜别了难舍的亲人 奔赴农村广阔天地</p><p>来到河南南阳地区唐河县郭滩公社遂王大队</p><p>苏庄村插队落户</p> <p>我们这个知青点有六名女同学组成</p><p>左起: 刘雪蚕 胡萍 张慧敏 张兰英 </p><p> 张秀英 张 明 中间是老贫农苏伯</p> <h3>下乡前合影</h3><h3>张慧敏 张兰英 刘雪蚕 张秀英</h3> <h3>那年那月,那场那景</h3><h3>许多往事历历在目……</h3><h3>张明 刘雪蚕 张慧敏 张兰英 刘和平</h3> <h3>忘不了—— 下乡第一年的大年初一,响应公社过革命化春节的号召,顶风冒雪出工修水渠;</h3><h3><br></h3><h3>忘不了—— 原本对农活一窍不通的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会了割麦子、插稻秧、间禾苗、挑谷担;</h3><h3><br></h3><h3>忘不了—— 我们和村里的男劳力一样,既参加平整土地,又挑塘泥,真真的一个女汉子;</h3> <h3>忘不了—— 给棉花打药,背着几十斤重的药桶,桶里装满了稀释过的1059、3911、乐果等剧毒农药。给棉花打药,从春打到夏,再打到秋,一打就是三年。</h3><h3><br></h3><h3>打农药是高危农活,稍不注意就会中毒,因此,打药这活,村里的小伙姑娘都不敢也不干,最后由我们知青来承担。</h3><h3><br></h3><h3>尽管每天我们都把药桶刷洗干净放在厅里,但是,浸透在药桶上的农药余味,使得一个夏天,屋里不见苍蝇光顾,没有蚊子骚扰;</h3> <h3>忘不了—— 冒着酷热,在密不透风的高粱地里刷叶子,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高粱地头最凉快”的农谚;</h3><h3><br></h3><h3>忘不了—— 用尽全身的劲儿“拔花柴”,拔出一棵棵长长的棉花秸秆根,背回家里烧饭用。要知道,花柴在当时缺煤少柴的南阳农村是最好的柴火;</h3><h3><br></h3><h3><h3>忘不了—— 为使面条一年四季有配菜,我们学会了掐、煮、搓、晒、存等五个环节的芝麻叶制作收藏工序;</h3></h3><h3><br></h3><h3>忘不了—— 那一年秋天,连阴雨下了十多天,屋里存放的柴火都烧完,只有喝着蒸馍水就着馒头对付了一餐;</h3> <h3>忘不了—— 起五更套驴磨面、轮流烧火做饭;</h3><h3><br></h3><h3>忘不了—— 我们下乡的地方红薯就是主粮,俗称“一年红薯半年粮”。我们六个知青当年就分了2400斤红薯,除了一部分晒成红薯干以外,剩余的全部放到屋中央小口大肚子的红薯窖里。所以,隔三差五我们就要脱了棉衣,下到红薯窖里捡拾红薯上来,或蒸或煮。可以说红薯或红薯干,既是我们的主食干粮,也是我们的零食小点;</h3><h3><br></h3><h3>忘不了—— 动手做第一顿饭时,一盒火柴几乎划用完,也没有把花柴点燃着;</h3><h3><br></h3><h3>忘不了—— 一次煮稀饭,误把洗衣粉当成碱面撒到饭锅里。还有一次端灯看锅,一不小心灯油撒到锅里,只好重新再做,那顿晚饭吃完已过半夜,这些糗事我们也都经历过;</h3> <h3>忘不了—— 慧敏学习针灸,闲暇之余为村民扎针治病,尽心尽力;</h3> <h3></h3><h3>忘不了—— 是雪蚕用架子车拉着因干活骨折的张明同学,到离我们村30多里的上屯看病。一个十几岁的瘦小姑娘,在陌生的、坑洼不平的乡间道路上,拉着架子车一天往返几十里,拉得是意志,拉得是爱心,拉得是友情,拉得是担当;</h3> <h3>忘不了—— 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看报,写信写日记; </h3><h3><br></h3><h3>忘不了—— 大雪封门的时候,我们钻在被窝里背诗词,搞接龙。虽然被子上落了薄薄的一层雪花,但我们依然兴致勃勃;</h3><h3><br></h3><h3>忘不了—— 知青点剩下雪蚕我们俩时,“英勇救墙”的囧事憨憨;</h3> <h3>忘不了—— 学弹秦琴,学吹笛子,学拉二胡,累中作乐;</h3><h3><br></h3><h3>忘不了—— 寒冬腊月,踩着老天降下的冰冰籽,一溜一滑的爬到渠堤上,欣赏着丛丛簸萁柳上洁白晶莹的玉柱冰枝,一切都似梦似幻,令人陶醉在那动人的美景之中,久久不能忘怀;</h3><h3><br></h3><h3>忘不了—— 我们把煤油灯放在门框上,敲着盆盆碗碗唱歌跳舞,自娱自乐开心畅酣;</h3> <h3>忘不了—— 跟着村里的女子学掐草帽辫,学缝草帽。自制草帽虽没有老乡们编得好,也不太美观,但,那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的欢喜,个中的乐趣,获得的成就感,溢于言表;</h3><h3><br></h3><h3>忘不了—— 下雨下雪天不出工时,就学做女红,纳鞋底缝鞋帮,不久我们都穿上了自己做的千层底布鞋,心中满满的自豪感;</h3> <h3>忘不了—— 一次去公社开会,回来时天色阴暗,走在唐河大堤上,突然雷电在头顶炸响,吓得我们抱头蜷缩,本能地从堤上滑向堤下;</h3><h3><br></h3><h3>忘不了—— 和乡亲们一起唱歌,唱着唱着,我们六个知青都找不到原来的调了,只好顺着大家的调来跑;</h3> <h3>忘不了—— 半个世纪前的那些年,既无空调又无电扇,还没有煤炭可烧。冬天取暖,或坐在床上围着被子,或把做饭时烧过的柴火灰装在瓦罐里烤手暖脚。夏天降温,就打一盆井拔凉水泡泡脚;</h3><h3><br></h3><h3>忘不了—— 刚到农村时,是乡亲们帮我们度过生活关,不仅帮我们挑来担担清甜的井水,供我们做饭洗漱,还冒着雨雪帮我们挑倒污罐,为我们解决了诸多不便;</h3> <h3>忘不了—— 为了节省几块车票钱,我们扒过车、逃过票、趁过车。</h3><h3><br></h3><h3>面对已经起动的火车,毅然决然把背包朝车厢里一扔,毫不犹豫地抓住离地面很高的货车车厢边就向上爬;</h3><h3><br></h3><h3>大冬天,趁过到唐河郭滩公社办事的郑州祭城拖拉机回郑,人在露天的车厢里,脸上尽是灰尘,身体几乎冻僵;</h3><h3><br></h3><h3>趁过密县物探队的汽车,由唐河出发到南阳,经登封,走密县,绕道四天回到郑州......</h3> <h3><h3>我们苏庄知青点</h3><h3>曾被评为唐河县和南阳地区先进知青点</h3><h3>当年南阳日报进行了报道</h3></h3><h3><br></h3><h3>下乡的那些日子里,无煤无电,生活艰苦,农活繁重,冬天寒冷,夏天炎热,但零距离地接触了农村农活,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感受到了老乡们的朴实厚道,感受到了同学间的纯真友谊,体味到了简简单单的快乐,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h3><h3><br></h3><h3>点点滴滴的农村生活,件件桩桩的知青往事,虽不轰轰烈烈,也都是诗和远方。</h3><h3><br></h3><h3>那年那月那些事,虽不浪漫,但真实真切,那是我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永远不会忘记……。</h3><h3><br></h3><h3>我们无愧人生,无愧祖国!</h3> <h3>2008年9月 重返唐河县苏庄村</h3> <h3>40年后重走苏庄村的小路</h3> <h3>有幸见到了当年指导我们打花药的老乡</h3> <h3>2008年9月郭滩镇唐河边与老乡们合影</h3> <h3>2014.10.25于60年校庆时</h3><h3>曾同居一室的我们相聚在母校</h3><h3>张 明 张慧敏 张兰英 刘雪蚕</h3> <p>2018.9.15 纪念下乡五十周年时</p><p>曾同吃一锅饭的我们相聚在母校</p><p>张慧敏 张兰英 刘雪蚕 张 明</p> <p>2018.9.15 纪念下乡五十周年聚会681班合影</p><p><br></p><p>时光如梭,眨眼之间,已到了古稀之年。</p><p>过往的几十年,或酸或甜,或苦或乐,都已成历史,已成回忆。</p><p><br></p><p>让我们珍惜当下,安度晚年,漫步余生。</p><p><br></p> 谢谢您赏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