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 之前曾经去过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一次,至今残留在脑海中的只有该校精致而厚重的校园文化和日记教育、家长委员会成员每天在校值班等模糊、零星的记忆。11月22日早上6点半,天蒙蒙亮,雾气朦胧,我们再次乘车赶往青岛,企图深入探寻育才中学的名校之路。</h3><h3> 高速因雾重封锁,到达目的地,已经11点多了。首先参观校园文化。这次给我们介绍的是育才中学的学生。第一个小导游很矮小的样子,应该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吧。但口齿清楚,仪表大方,综合素养不可小觑。因为来过一次,所以对校园外显文化没怎么上心看,印象中增添了几处景观,葫芦架上悬挂的彩色葫芦给人多了些童话的趣味。实验田分到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和学校老师的交流中得知,该校文化建设中的很多陈列品是与校外人士共建共享的。怪不得如此丰富。这也不失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条思路。记忆中泰安、临朐也分别有学校走的这条路。</h3> <h3> 中午,饭后休息时间,也没闲着,在学校内四处转了转。青岛的学校中午学生、老师都是不回家的,在校吃午饭,在教室内小憩,秩序井然。各楼层均有两名学生值班,值班学生都没有尴尬的在楼道里站着,而是在走廊里的阅读桌前坐着,写着生字,抄着课文,仔细看了看,两个孩子写的东西是完全一样的,大约是老师统一布置的吧。</h3><h3><br></h3> <h3> 下午1点半,校方提供了四节课,一节小学体育,三节初中语文。我选择了一节初中语文课,课题是经典的老文章《白杨礼赞》。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上课的老师已经在教室了,带领我们进教室的该校领导和上课的老师低声说了几句,老师才让学生出去给我们搬了几把凳子,放到教室后面。看来,课是没有提前准备的。因为是常态课,没有预想中的精彩。不过,一步一步的倒也扎实。听到其他教室的校长说,三节语文课上的课题是一样的,教学设计也基本一样的。看来集体备课做得是很到位的。</h3><h3> 课后,学校的两位领导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管理和课程建设,集中展现了该校民主教育的办学思想。民主之于管理是好理解的,该校也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如日记教育,校长写日记引领教师、引领家长,教师写日记促进自我发展,学生写日记进行自我教育。日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令人赞叹不已。对教师的动车型管理,其实质就是小团队建设、扁平化管理、项目式管理,较大规模学校管理的必修课。该校冠之以动车的概念,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对于在学校内推动此管理理念的落实是大有好处的。双值周、家长值班等措施能贯彻到位、坚持不懈,学校管理能够如此精细,大概也得益于此吧。</h3><h3> 民主教育之于课程,开始我是不理解的,后来听了介绍就明白了。该校的民主教育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促进人人成才。回来后,又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知道,这个概念在很多西方国家很盛行,我国也有江苏等地在实践。理解了这个概念,就明白了民主教育的课程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可选择的课程。印象最深刻的是该校的四个一:一手漂亮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副好身体。其实质是学生的习惯培养。该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没有多大的新意,但是做得扎实持久、卓有成效,令人生敬。</h3><h3> 又是匆匆一行,傍晚六点半回到昌邑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当校长十多年了,深知一所学校的成功绝对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更不是听听介绍就能理解全面。继续查阅资料,继续深入思索,争取尽快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寻出真正能为我所用的经验和做法。</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