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即将逝去的古村——训善村</p><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 </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训善村,位于古城西安西南方22公里处的细柳塬上。她北临蒲阳村,西挨石羊村,南迎肖里村、府君庙村和姜仁村,东达高庙村(2013年该村被西安高新开发区拆迁)。她隶属长安区细柳街道,现由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托管。</p> <h3> 细柳塬地处秦岭北麓,洨河之北,渭水昆池之南,位于沣河东岸,距东侧的长安老县城16公里。这里公路交错,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据说我村是细柳塬的塬头。传说清代末期慈禧逃西安时曾路过此地说,硬雨不打细柳塬。的确是这样,一百多年来,这里几乎没有遭受过冰雹自然灾害,风调雨顺,可真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真可谓:迎终南秦岭叠翠天赐宝地千古秀,依沣交三水环绕人杰地灵气如虹。</h3> <h3>二、村名来历 <br> 据说我村建于唐末昭宗李晔天复年间(公元901-904年),距今已有 1100多年的历史。清嘉庆《长安县誌》记名为“训善村”,村名以教育子女向善显著而得名,俗称“好儿村”。关于这一记载,据说与唐代名将徐茂公有关。早年徐茂公巡游于此,观此地形地貌说,此地乌鸦、凤凰云集,是祥和之地,死后定葬于此。从此他便常来这里,并在这里对民众进行教化训诫,教育民众积德行善,孝敬老人,尊敬长辈。此后,村中男孝女贤,对老人孝敬,对长辈尊敬,且与邻村和睦相处,故称“好儿村”,“训儿上村”,民国初年,进一步以原音雅化为“训善村”。</h3> <p class="ql-block"> 另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我村清代一度称为“杏儿村”、“杏张村”。据说当时因村东、村南、村西都栽有杏树,形成杏林、杏园,且村子坐北向南,村南地势较低,村东、北、西三方地势较高,形如簸箕口张着,故外人称之“杏儿村”、“杏张村”。因“杏”在长安方言中读“hēng”, 由于口头语音变和语速原因,“杏张村”在民间就读成了“hèr村”。从此“hèr村”这个村名人人皆知,且流传久远,而“训善村”知道的人则不多。</p> <h3>三、古村布局 <br> 据村中靳忠哲、李阁峰两位老人回忆: </h3> <h3> 我村原始形态布局呈东西长、南北短,占地面积约30亩。村内最早有一条南北路,有东西两条大街。明代时建有环村两米宽、七米高的城墙,东、西、北三城墙外建有城壕。村南门建有高大雄伟的城门楼,城门楼分为两层,正南面刻有“自古训善”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堪称书法一绝。</h3> <h3> 村南门楼正南方,有一座三间大的戏楼,戏楼坐南向北。这座戏楼曾是活跃我村和邻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因而赢得了周围村民的羡慕。戏楼后背墙上设一小纪念堂,刻有“六小贵人”四字。戏楼西侧有一石碑,上写“靳老翁积德碑”。此碑是清代同治年所立,据说靳老翁拿了12石粮食救济了村民,所以村民立下此碑以作对靳老翁的纪念。</h3> <h3> 南门楼东侧50米处有一座以青砖卷洞而成的大圣庙,庙虽不大,却雕工精细,齐天大圣栩栩如生。大圣庙东30米处还有座菩萨大庙(观音殿),占地三间,分前后二殿,后殿正中三大菩萨分次而坐,面容安详。四周墙上壁画分布,各路神仙腾云驾雾,好不逍遥自在。</h3> <h3> 南门外东侧有一蓄水涝池,全村的雨水流归于此。</h3> <h3> 村西214米处建有关帝庙(三义庙)一座,庙门前有一幅对联:三人三姓三结义,一君一臣一圣贤,横批:盟誓师表。庙堂雄伟,三义气度非凡,可谓关胜立马横刀,三义气壮山河。</h3> <h3> 村内西头有座送子菩萨庙,庙虽不大,可终年香火不断。</h3> <h3> 村内正中有座马王庙,庙基一间,做工精巧。庙门两边放着长石条,石条两侧有两株粗大的国槐,傲然屹立,大树主枝粗壮向南延伸,约有十多米长,犹如两条巨龙伸向南门楼。</h3> <h3> 村子东北角城墙外有两个大冢,据说是唐代武将刘洪基、马三宝之墓。东北角城墙内有一大冢,略低于城墙。据说这是唐代名将徐茂公之墓。传说冢上有座药王庙,供奉着药王孙思邈,人们发现此冢慢慢长高,村民心里胆怯,就把庙移了下来,从此此冢就不再长了。</h3> <h3> 据说环村城墙外的城壕里栽满了枣树,秋季枣子成熟,火红的甜枣像无数小灯笼挂满枝头,给小小古村又增添了一道鲜丽的色彩。</h3> <h3> 二十世纪50年代,为了生活生产的便利,打通了东城墙,增修了东门楼,正东面用青砖刻有“展东扩产”四个大字,表达了村民希望拓展东田,扩大生产、期盼丰收的美好愿望。东门楼的增建给古村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h3> <h3> 据村中老人说,我们村为“凤凰穴”。关于什么是“凤凰穴”我不大懂,但当我联想到我村那高大的南城门楼和古村的布局,恍然大悟。你看那高大的南城门楼犹如凤凰的头,村内东西两重街又像是凤凰展开的翅膀,在加上南门楼外的涝池,真有凤凰展翅点水之势。再加之两株粗大的国槐犹如两条巨龙伸向南门楼,与此形成龙飞凤舞,龙凤呈样之势,给整个村庄带来一派祥和之气。</h3> <h3>四、姓氏人口 <br> 我们村现有李、靳两大姓,其次有陈、蔺等姓。据说最早由皇家李姓人家从商洛迁来居住。后来在明代有靳姓人家从北边的邻村蒲阳村迁来,在本村落户。陈姓人家据说是清代在此看守粮库留下来的人传宗接代繁衍生息。蔺姓人家清代由宫子村迁来。村中四姓人家,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亲如一家。解放初,全村共有400余人,田地15顷,现在全村300多户,人口达1200多人。</h3> <h3>五 、经济发展 <br> 我们村自古有糊灯笼的传统手艺,解放前几乎有50%的家庭糊灯笼,依靠卖灯笼生活,解放后由于农业生产生活劳动相对集中,这种活动逐渐停做。</h3> <h3> 我们村自古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和红薯等主要经济作物。解放前全村土地多数集中在地主手里,多数人以扛长工,打短工为生,生活十分窘迫。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深翻土地、改良土壤,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h3> <h3> 1957年—1959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右倾思想浮夸风,农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960年“三反”“五反”运动,党中央颁布了农业60条,村民分到自留地,生活才逐渐好转。而后又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村上开展平整土地,并组织一部分人到城市搞副业。这一时期正直社教和文革时期,村子实行生产队大生产,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不高,一部分人常常不够吃,不得不到外地买粮维持生活。当时由于村子没钱包电影,只能到外村去看,就流传着一句 “训善村做(zou)的鬼,不包电影,光跑腿”的顺口溜。 </h3> <h3> 1978年我高中毕业后,赶上了改革开放,在家乡训善村这片广阔天地里陆续参加了架设高压电线、打机井、建砖瓦窑、种地、浇水、收割等一系列农业生产劳动,既学到了务农的技能,也得到了劳动锻炼。</h3> <h3> 八十年代全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一部分村民除种植小麦、玉米外还承包土地种植果树、蔬菜,有的承包砖瓦窑,创办水泥预制板厂,建养鸡厂、养猪厂,有的在家庭开商店、开磨坊,有的也做起了小商贩生意,还有的村民在做完家庭土地农活后,几乎常年在建筑工地打工赚钱。</h3> <h3> 通过多种经营,不仅解决了村民吃饭问题,村民手中也有了余钱,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全村都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漂亮小楼房。前些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对种粮实行补贴,调动了村民种粮的积极性。随着大西安的发展,村民也更新了观念,出租土地种植树木花卉,一部分老年村民可在苗圃里打工赚钱,增加家庭收入,村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全村各户家电齐全,出门有摩托、电动车,不少家庭还有小轿车。人均经济收入5000余元。</h3> <h3>六、古会民俗和传统文化 <br> 我村自古有三个古会:一是农历三月二十日的看忙会(女看娘会),即出嫁的女儿都要带着礼物,来到娘家,看望父母,表达一片孝心;二是农历六月初六的大会,这是细柳地区九村八社(姜仁村、东庙、西庙(东西庙为一社)、孙家湾、肖里村、杨柳村、东渠村、石羊村、训善村)统一过会的日子,这一天所有亲朋好友都来此一聚,共叙友情、亲情,共同交流夏粮丰收的经验,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农历九月初五的追高(糕)会,这是娘看女的会日,四面八方的媳妇娘家人带上精心制作的花糕馍来看望女儿、外孙,一方面和亲家亲切交谈,加深感情,另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女儿,生活越来越好,如芝麻开花节节高。</h3> <h3> 另外我村还有一部分善男信女信奉佛教、崇拜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灯笼会,九月初三是大圣古庙会。每逢这两个庙会,村民都要焚香祭拜,祈求一生平安、健康长寿,祈望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祈盼子女成才、家庭和睦。</h3> <h3> 我村自古文娱活动形式多样。听说最早扮过、耍过社火,也扭过秧歌,耍过狮子龙灯、跑竹马旱船。据说在解放后的1953年我村耍过一次社火,村民们扭秧歌舞、耍狮子龙灯、跑走马、跑旱船好不热闹。在1956年庆祝农业合作社时还大耍了一次,从此再未耍过。文革时期,跳过忠字舞,唱过样板戏,改革开放以后,我村的文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跳舞、戏曲、歌曲清唱、卡拉ok、广场舞等。这些种类不同、形式各异的节目,全都是村民自编自演。每逢春节、古会,和喜庆节日这些节目就会在村内上演,深受村民喜欢。这些节目除自乐外,还经常参加镇上组织的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为村争得了荣誉。</h3> <h3> 另外,我村的锣鼓队更是不同凡响,队伍宏大,锣声响亮,鼓声震天,节奏明快,催人奋进。每逢春节、古会和喜庆节日,喜欢锣鼓的老年人、中年人和小伙子都会聚集一起,敲响锣、打起鼓,真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打出了训善人的气势,敲响了训善人的热情。</h3> <h3> 我村村民素有感恩祭祖习俗,每逢过春节、清明节或儿子结婚,女儿出嫁,老人过世、过三周年等红白大事,都要由长辈带上子孙上坟(上祠堂)祭拜祖宗,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习俗、礼仪美德的传承。</h3> <h3>七、教育事业 <br> 解放前,我村学校一直设在村内的菩萨庙内,因面积小、设备简陋,后移至靳家祠堂。1953年冬季在村东南角重建新校,两座三间青砖木门教室于1954年春建成。从此这所小学校承担了教育全村1---4年级学生和成人脱盲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摘掉了文盲村的帽子,同时为训善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文化的人,也为国家输送了一又一批的有用人才。</h3> <h3> 我的小学时代和民办教师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目睹了文革时期学校的动荡,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学校的辉煌。1983年9月我被村党支部推荐进了学校,从此我成了一名代理教师。当时适逢“普六”(普及小学六年制教育),村上给学校又增盖了四间教室,学校还增添了学前班。那时候,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学质量一直处于细柳镇前列。</h3> <h3> 1990年村子因进行庄基地规划,学校被迫拆除,和石羊村在两村中间合建了新校“团结小学”。2008年因两村生源骤减,学校被迫撤销,学生只能到1.5公里外的细柳小学上学,这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极大不便。 2009年开始,村上安排专人、专车每天接送1—3年级学生上放学,确保了学生上放学路上的安全,为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深受家长欢迎,此举在长安农村可算是一个创举。另外我村历来注重人才的培养,从90年代起对考上大中专以上的每位学子每年发放一定的奖学金。</h3> <p class="ql-block">八、知名人士和历任村干部 </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虽说村子不大,但人才辈出。历代村民遵循祖辈遗训,耕读传家,教子有方,为国家孕育出许多有用人才,自1977年恢复高考的四十年间,就有50余名中学生考上了大中专院校。</p><p class="ql-block">知名人士:</p><p class="ql-block">解放前村里仅有的中学生只有三位,他们是:李正子、靳步西、靳贵军。</p><p class="ql-block">李正子:村中大户,懂医药医学,发明了“正子白带丸”,曾送两个弟弟到延安投身革命。</p><p class="ql-block">靳步西:曾加入细柳地区农民协会,常与李艮(姜仁村)、徐汉儒(东庙)、李凯(黑牛坡)共同组织农协活动。</p><p class="ql-block">靳贵军:曾留学日本,在西安开办青铜器厂、织袜厂、洋伞厂。</p><p class="ql-block">李世际(李正子之弟):老红军,曾在宋绮云主办的报社工作,解放后在政法部门工作。</p><p class="ql-block">李坡峰(李正子之弟):师长,曾任银川市委书记,兰州市委常委,建设银行行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李世昌:村里最早的村医。年少时曾在户县一药铺当学徒,偷师学艺,后回村在村行医,治病救人。解放初,本村曾被评为“卫生模范村”,其人出席县市级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李世杰:解放后村中最早的大学生,曾任宝鸡市金台区教育局局长。</p><p class="ql-block">靳育民:赴朝参战的志愿军军医,曾荣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李阁峰:教师书画家,1977年和1978年分别出席县市“教代会”。他也是村中热心人,数十年来义务为村民画画、书写红白喜事对联,给结婚新人绘画喜庆箱柜,为过世老人画福棺寿符,他真是我们训善村百家用的大好人,因而受到广大村民的尊敬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历任村队干部:</p><p class="ql-block">首任村农民协会主任:李生平</p><p class="ql-block">首任贫农协会主席:李景元,靳克亮</p><p class="ql-block">首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李永生</p><p class="ql-block">其后村书记有:靳致有、靳致信、靳致平、靳致仓、靳建民、靳利军村长有:靳致平、靳振道、李兴利、靳永民</p> <h3>九、村组变迁 <br> 据说,我村在清代末期归长安县河池廒,民国时期归长安县河池乡,解放后划归长安县细柳乡,细柳在民国时期设细柳镇,1954年改乡,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改镇,2007年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至今。<br> 解放前,村子的体制是保甲制,每一自然村设为小保,有保长。 1949年西安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度后建立行政村,1950—1952实行土地改革,组建了农协会,农协会带领广大贫下中农进行土改运动,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农民有了土地,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劳动热情。1953---1957开展农业合作社,建立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当时我们训善村和蒲阳村是一个高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文革时期“细柳人民公社”改为“东方红人民公社”)后,我村成立党支部,脱离蒲阳村高级合作社,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大队,分为东、西两个生产小队。随着改革开放,1984年撤“公社”改“乡”后,确立起“乡政村治”体制模式,我们村成为独立的行政村,分为四个村民小组,原“村革命委员会”改为“村民委员会”至今。</h3> <h3> 1979年改革开放后,村内进行了街道规划,村民陆续拆除了土木结构的房舍,新建了砖混结构的小楼房。原有的东西两条街道陆续发展为现在的三条街道。村庄占地面积也扩大了一倍多,约70亩。历任村干部带领广大村民投资上百万元陆续对全村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对全村低压线路进行了改造,减少了损耗,确保了用电安全;对老式茅厕进行了改造,安排专人清扫街道,拉运垃圾;村东、村南、村西又增建了漂亮的门楼;在村南、村中和村西,由村民自筹资金重建了大圣庙、马王庙和菩萨庙;村西建有训善村村民委员会服务楼,村民健身活动场所及训善村祖宗祠堂,还建有饮水工程,自来水通往全村各户。多么美好的一个小乡村呀!</h3> <h3>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明代所建的环村城墙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雨侵蚀早已不复存在,原南城门楼在1956年初级农业社时被拆除,戏楼也在清代回回乱时期被回民烧毁,两株粗壮的国槐也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馑时因常年滴雨未下干旱枯死,东城门楼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作为土肥拆除上地,村南观音庙在解放初期拆除,村西关帝庙在1943年被国民党军强行拆除,村东北角的药王庙在1952年盖东城门楼时拆除,村中马王庙在文革时期拆除,马三宝之墓在解放前平毁,刘洪基和徐茂公之墓也在公社化后平整土地时夷为平地。这些曾令我们引以为豪的城墙门楼,古槐石碑,古庙古墓伴着岁月的时光早已荡然无存,无影无踪。唯有古村东南角,现处村子正南方,已经缩小、干涸的涝池还在,见证了古村的一幕一幕。</h3> <h3> 近几年,随着西安高新开发区的南扩,村上所有土地全被征用,整个村庄面临拆迁。2018年9月,生我养我的训善村进入拆迁倒计时……<br></h3> <h3> 现如今,村庄街道污水横流、脏乱不堪,拆迁房屋废墟一片、满目疮痍,这情、这景令人惨不忍睹、五味杂陈……。</h3> <h3> 从此,一个训善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小乡村将不复存在,一个历经一千多年风风雨雨的小古村将从地球上消失,一个和谐美好的小村庄将永远成为每一个训善人的回忆….. </h3> <p class="ql-block">我们期盼,期盼每一个训善人健康平安!</p><p class="ql-block">我们期待,期待每一个训善人幸福美满!</p><p class="ql-block">我们期望,期望每一个训善人能够浴火重生如凤凰涅槃! </p><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p> <p class="ql-block"> 长安居士,实名李建仓,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3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曾任长安区某农村小学校长15年、长安区教育学会会员、陕西省教育学会会员,曾获长安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西安市骨干教师、西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西安市师德标兵称号,2001年12月撰写的教学论文《一箭双雕》编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中小学学习问题研究”科研成果《中小学学习问题研究丛书》《导法精选》一书,2016年9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共同颁发的“从事乡村教育满三十年”荣誉证书。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陕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陕西分会会员、西安天嘉书画艺术有限公司昆池书画院书画协会会员、沣西新城墨林书画家协会会员、长安区朗诵协会理事。毛笔书法作品和硬笔书法作品多次获奖,2019年在西安报业集团举行的“秦声动人”——陕西话讲陕西故事大型全媒体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方言诵读作品多次在长安头条《颂您一个长安》栏目发布,其中方言诵读《家乡味道:腊八面》、《长安葫芦鸡》和《长安臊子面》在《学习强国》平台发布,所撰《夜市摆摊人》组诗和《难忘的2020》诗歌在中艺诗刊文学、中华诗艺社公众号平台发表。</p> <p class="ql-block"><b>撰 稿:李建仓</b></p><p class="ql-block"><b>制 作:长安居士</b></p><p class="ql-block"><b>拍 照:李建仓</b></p><p class="ql-block"><b>制作时间:2018年11月</b></p><p class="ql-block"><b>特别感谢:1、感谢靳忠哲、李阁峰两位老人的讲述;2、感谢训善群分享的相关视频、照片。</b></p><p class="ql-block"><b>特别说明: 1、参考文献:《长安百村》《长安村落》; 2、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在留言栏提示,本人立即删除,并深表歉意;3、涉及训善村的人像图片、视频,如有异议请在留言栏提示,以便更改。</b></p><p class="ql-block"><b>温馨提示:为使美篇更加详实、丰富,敬请各位训善人提出宝贵意见,并提供相关文字和照片资料。 </b></p><p class="ql-block"><b> 长安居士热情欢迎、衷心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