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华夏文明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宠 (聚源轩主/图文编辑整理)

顧貴清·聚源軒

<h3>  </h3><h3><br></h3><h3> 椐考古证实,在青海马家窑文化的宗日遗址中,出土了距今7000多年的骨质餐叉,随之出土的还有骨质餐刀和餐勺,这组餐具跟我们现在用的西餐刀叉勺形状非常接近。专家认为应是当时人们进食的餐具。浙江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7000多年前的很多精美的骨制餐刀(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刀叉餐具)。河姆渡出土的圆雕鸟形刻纹餐刀。考古发现,从西周到战国,先后流行过青铜勺形、尖叶勺形和长柄舌形餐刀。新石器时代的餐叉在中国也并不是第一次出土,在甘肃武威市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骨质餐叉,为扁平形,三齿。50年代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就出土过一件骨质餐叉,也是三齿,全长8.7厘米,宽1.7厘米,齿长2.5厘米。到了战国时代,餐叉的使用在上流社会显然受到重视,考古发现了这个时代较多的餐叉。如河南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一次就出土了骨质餐叉51件,都是双齿,圆形细柄,长度在12厘米上下,餐叉出土时包裹在织物中。甘肃酒泉出土过东汉铜餐叉,广东出土过东晋铁餐叉,甘肃漳县出土过元代的餐叉餐刀,同时在山东嘉祥也出土过刀叉,还有专门放置刀叉的竹鞘。</h3><h3> </h3><h3> 中国人用餐叉、餐刀、餐勺、箸的历史虽然追溯到了5000年甚至7000年以前,不过历史上我们没有将餐叉、餐刀作为首选的进食器具,它实际上是很快被淘汰出了餐桌。窄柄舌形餐刀从春秋到宋元部分文物证明局部地域用了2000多年,但都基本不作为主要的餐具,制作材料有青铜、银、金等。刀叉餐具中除了汤匙(勺)和筷子,其它刀叉类“不雅的野蛮利器”皆在在宋末逐渐退出中国餐桌,转移为厨房用品(这一变化非常重要!),而汤匙(勺)与筷子一直沿用到今天。 </h3><h3> 在汉代,餐勺和箸也是同时使用的,人们将勺与箸作为随葬品一起埋入墓中。《三国志》中曹操说了一句“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刘备两人而已”,吓得刘备手中拿着的勺和箸都掉在了地上。从这里,我们找到了汉代末年匕(匕:勺、匙)箸同用的一个生动例证。 </h3><h3> 比起勺子和刀、叉来,国人对筷子似乎更有感情,朝夕相处,“不可一日无此君”。筷子古称为“箸”。等到了商纣王的时候,筷子已经形成批量制作了,粗细长短都相同了,这样说来,我们中国有筷子从最早的雏形(新石器)至成形(商)一直到现在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了。 </h3><h3> 关于筷子的传说各地有大量素材,民间最为流行的传说,认为是大禹的创造。尧舜时代,大禹为了治水在外奔波,有次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了陶锅煮肉。滚水里的肉难以食用,大禹又不愿浪费时间等锅冷却,于是找了两截树枝把肉夹出吃起来。周围的人觉得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让手沾上汤汁,纷纷效仿,筷子也就流行起来。 </h3><h3> 然而,大禹发明竹筷的说法缺乏佐证;尤其是这个“筷”字,宋代以前的著作中从未见到。那么,国人使用了几千年的“筷子”会有别的名称吗?确实另有大名,它叫“箸”。 </h3><h3> “箸”字见于楚怀王十一年(前318)联合燕、韩、赵、魏攻秦时的盟誓《诅楚文》刻石,亦见于战国竹简。《韩非子·喻老》篇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解释,商王纣(前1075-前1036)以象牙为箸,必以玉为杯,盛远方珍奇之物而食之,如此挥霍无度则国危矣,故大臣箕子为之恐惧。这不是说箸始自商王纣,而是说此暴君以象牙为箸,生活奢侈。1934年至1935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青铜箸六支,1994年湖北长阳县香炉石遗址出土商代中期(前15-前14世纪)的骨箸,长16厘米。此后,历代所出各种材质的箸不计其数(详见大连市中国箸文化陈列馆)。《说文》曰:“箸,饭攲也。从竹者声。”《通俗文》云:“以箸取物曰攲。”)“箸”有个异体字“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注》云:“箸卽筯也。” “箸”有个同义字“櫡(读zhù,不读zhuó)”。《史记·绛侯世家》:“景帝召条侯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注》:“櫡,《汉书》作箸,食所用也。” “箸”又称“梜”。段玉裁云:“箸,《礼·曲礼》谓之梜。”《义证》云:“箸,筴也,饭具也。”《急就篇》云:“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图后续)</h3> <h3> “筷”字出现较晚,据考证约在宋朝之后。既然夹食用的筷子有了箸、筯、櫡、梜(筴)等众多称呼,为什么还要再造个“筷”字呢?笔者以为,这件事和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紧密相关。秦汉以后,面食加工工艺突飞猛进,最为显著的标志是面条的出现。汉代称面条为“索饼”,到了唐代改称“汤饼”(面条的其它称呼从略)。在汤里捞面,用竹制的小棍子那是又利索又快速,于是就造个上“竹”下“快”的“筷”字来。由于“筷”字形体端庄、读音爽朗、字义明了,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叫它不迅速流行开来都难! “筷“筷子”一名见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陆容(1436-1494)著《菽园杂记》卷1,其中写道:“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这是说江南地区的船家在开船过程中期盼尽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不祥之字,“箸”与“住”音同,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即传开,以致士大夫也跟着叫起。“快儿”再加一竹字头,就成为“筷子”。明人李豫亨于隆庆年间(1567-1572)成书的《推篷窹语》中写道,“亦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之间亦呼为筷子者,志其始也”。在中国古人的智慧里,筷子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这个应该是后来人们加的意思)。一头方、一头圆,象征着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筷子成双,则对应的是太极阴阳,合二为一,也寓意着“和”。 </h3><h3> 中国人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有文字记载)。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h3><h3> 相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16世纪、17世纪才懂得使用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外国人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钦羡不已,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部分摘自《文史知识》)</h3><h3> 筷子,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在文人的诗歌中也是屡屡出现:</h3><h3>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nbsp;——&nbsp;唐·李白《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h3><h3>象箸击折歌勿休,玉山未到非风流。唐·李咸用《长歌行》。</h3><h3>投箸解鹔鹴,换酒醉北堂&nbsp;——&nbsp;唐 · 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h3><h3>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nbsp;——&nbsp;唐 · 杜甫《野人送朱樱》。</h3><h3>缓带对藜羹,下箸免促迫&nbsp;——&nbsp;宋 · 司马光《旬虑十七韵呈同舍》。</h3><h3>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国人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h3><h3>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h3><h3>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h3><h3>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h3><h3>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h3><h3>五忌挥筷。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h3><h3>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h3><h3>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就能够让人们看到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我们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杯投箸思传承,举手投足存理念,这是一种中国人的通达和智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