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乡杂忆)

军哥聊亮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沟之感悟》</p><p class="ql-block"> 作者:许 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一首儿歌中唱道:山里的孩子呀心爱山,从小就生长在山路间……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山里有我们的好家园……</p><p class="ql-block"> 山里的孩子心爱山;草原的孩子爱草原……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门头沟之源”的孩子们,也深深爱着家门前的这条大河沟。</p><p class="ql-block"> 一条纵横在北京西部;枯水期比水流期时间长的山沟沟,与世上的江河大川相比它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可它却是我们少儿时代永远抹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可不,与圈门一带三面环山的大、小山沟相比;它,就是一条大河沟。什么“鳌溢沟”、“北港沟”、“大西沟”、“后河沟”……,还有因九条主干山沟而得名的九龙山的N条沟。无论那条沟,统统要汇入“门头沟”的主流中。在京西煤矿三个分区的中、南、北沟中,它占据了中间的位置。区委、区政府、北京矿务局机关及门头沟区医院…组建初期也曾在这条沟内。其地理位置举足轻重。门头沟区的地名也由它而取之。它也汇集了门头沟人千百年历史沧桑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要问这条大沟美吗?它穿越在三面环山;U形山脉的最低处,由西向东蜿蜒伸展。两侧山脉犹如巨人伸开的臂膀,似要去拥抱富丽辉煌的北京城,抚慰缓缓东去的永定河。“门头沟”,却默默地在最底处承载着巨人的身躯。沟因山而生,沟依山而存。沟两侧的道路无论宽窄、短长都要沿着沟的走向迤逦延展。当群山郁郁葱葱,沟水盈盈潺潺时,也会显见(读:xian)出它苍翠之美。沟畔散落的民居、街巷虽错落无序,但时而能看到人们忙忙碌碌的生活景象和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逢新年、元宵节也曾举办过几次秧歌、小车会、打太平鼓活动。走过学校教室窗外的路边也时时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p><p class="ql-block"> “从大沟走”;“上大沟里玩去”;“走大沟边”;“大沟这边,大沟那边”……这些是我们家住圈门一带大沟两岸的大人、小孩常挂在嘴边的“日常用语”。大沟两边和沟垭山坡,共同居住着我们辛劳的长辈父兄,乡亲朋友,师长同学。大沟的变迁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息息相关,也尾随着时代的节奏在缓慢发展。</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大雨后;沟底被山洪荡涤的清澈、干净,水流有急有缓,落差大处形成小瀑布。雨量的大小,决定着山水流淌的时限。大人们抓紧在沟里洗衣、洗床上铺盖、涮洗坛坛罐罐,欢声雀跃洒满河沟两岸,这可是当年的一大景观吔!孩子趟水、戏水,找一处深一点的低洼处截流(蹩成小水潭),学游泳。那时“狗刨”曾是男孩子们最美的泳姿。</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夏天的傍晚,人们更是竭尽去沟水里找凉快、谈天说地、捉蜻蜓。父亲最先使用细线一头栓个纸团模仿蚊虫环飞动作,坐在沟边的小板凳上轻松招来蜻蜓扑食(这是我最早知道的仿生学吧),用蒲扇打落,活捉了许多蜻蜓。以后发展用网捉,更是收获多多。那时刻,一点也不比进现代的游乐场玩的感觉差……</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不下雨的季节,干涸的沟里仍是孩子们做游戏、踢足球、磕房子、打沙包、跳绳、跳猴皮筋、推铁环……的好场地。甚至,在大一点平整的沟面儿,有人在学练骑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圈门外的河沟里有西山矿排出的矿井水,水是黑的,可冬天结成冰是白的。每一块大小不等的冰面成了孩子们滑冰的乐园,许多人坐上自制的冰车,穿上自制的冰鞋在上面滑冰,你追我赶。小学二、三级时,我东拼西凑找到材料,自做了个冰车,找个空儿就去滑冰。有一次,从下午玩到天黑,很晚才回家,棉鞋、棉裤脚儿冻成了冰砣,被母亲发现后狠狠地骂了我一顿。</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大沟是我们通行的要道,沟也是路;路也是沟。上下学要走;找小伴、同学玩要走;上山玩要走;为超近道不过桥、不走路要从沟里走。有时;一时兴起,甚至要专门沿着大沟一直往前,走出很远……</p><p class="ql-block"> 从小生活在这条沟里,给我们带来几多欢乐,几多忧愁。听长辈们聊天说起:“路无十步宽,道无百步直”,“宁往东挪一寸,不往西挪一尺”正是人们对艰难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这条沟,汇聚着我们多少爱,也汇聚着我们的多少怨。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人长大了,心也跟着长大了,逐渐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憧憬着未来,有了摆脱山沟桎梏的强烈冲动,幻想着走向美好的一片新天地。</p><p class="ql-block"> 工作后有了机会,到过黄河;跨过长江;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甚至到过大洋彼岸。外面的世界确实太广阔了。可是,永远不会忘记——门头沟、圈门门头口。因为,这里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沟沟坎坎磨练了我们的坚强意志,受益终生。这里是我们永远难忘;魂牵梦绕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几回梦中回故乡,遥寄家乡换新装。往年,曾几何时多次探访,故乡仍是旧貌凄凉如故。如今,沟还在;山也在,乡亲离迁而去,旧貌换新颜。心中难免更增了几分欢喜,再添了几分乡愁。</p><p class="ql-block"> 如今,国家数载进行了建设和改造,昔日的门头沟圈门落后、贫穷的面貌一去不复返了。衷心祝愿家乡会变的更好、更美,山更青,水复流。随着社会经济建设逐渐发展,“门头沟之源”将成为人类原生态环境的理想乐园。</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物事人非。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热爱家乡的心永远不会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19日</p><p class="ql-block"><br></p> <h3>门头沟之源</h3> <h3>窄街临沟(沟右侧树后是圈门小学分校旧址)</h3> <h3>西望圈门楼</h3> <h3>圈门楼洞</h3> <h3>残雪涸沟(右侧可见老许家临沟、临街的后窗)</h3> <h3>孙桥东望</h3> <h3>东望圈门楼</h3> <h3>涸沟车辙</h3> <h3>沟畔民居</h3> <h3>破败的圈门楼</h3> <h3>临沟的圈门中学大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