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游西岳华山</h1><h3> 华山行</h3><h3> 巍峨秦岭多壮观,</h3><h3> 华山屹立群山间。</h3><h3> 纵观南北风云变,</h3><h3> 历朝历代数它贤。</h3><h3> 文人墨客常来扰,</h3><h3> 频有武林来论剑。</h3><h3> 华山天险震寰宇,</h3><h3> 解放大军来智取。</h3><h3> 拿下华山平民安,</h3><h3> 统战秦岭疆土全。 </h3><h3> 2017年8月</h3><h3> 西岳华山,是名震中华的 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渭南地区的华阴县境内,坐落在秦岭山脉之中。是由一块长20公里、宽7.5 公里,高2000多米的巨型花岗岩构成。面积达159.28平方公里,经一亿三千万年的地壳运动形成。华山山高2000多米,从隋唐年代开始就有文人墨客到访,杜甫、屈原、李白多次来到华山,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摩崖石刻等570多件名胜古迹。华山之险,也是五岳中乃至世界上有名的,【自古华山一条路】是名副其实的,上山的路是在北峰的下面。 那七十五度的陡峭山路令人望而生畏,虽然都有石阶可登,但每个石阶的高度就有30多公分,在上山的途中要经过千尺幢、百尺峡能看见在峡谷的缝隙里,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石上刻有【惊心石】三字。登山的意志薄弱者看见了就被吓住了,就要打道回府了。也只有顽强的人,不畏艰险的人才能够继续攀登,从【惊心石】下面过去,上山的路两边都有古今人士捐献的铁索,每隔一段铁索上都挂有一个铁牌,牌上錾明了捐献者的姓名和捐献的年份,以使后人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穿过千尺幢、百尺 峽就上到了北峰。在千尺幢的上部,有一个井口状的通道,上面带有活门。千尺幢是一夫把关万夫莫开的险恶地段,在电影《智取华山中》,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过了千尺幢上到百尺峡登上北峰,再向东峰、南峰、西峰分进。</h3><h3> 1970年5月2日,我们利用五一休假时间,攀登了西岳华山,观赏了美丽雄伟的华山风景。到目前为止,已经48年,许多惊险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利用闲暇时间整理出来。与群友们共同分享。</h3><h3><br></h3><h3></h3><h1> 游华山</h1><div><br></div><h3> 1970年5月1日夜里10点钟, 我和王焕存、郑振玉、尹立千、李观春、贾永恒、陈焕文、付志平、武国田、刘苏南、杨景坤等13人,准备好了上山必备的食品饮水等。我们来到了孟塬(如今的华山)车站坐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列车行驶了一个区间,我们下了车往回走了2公里来到了【玉泉院】,(有关玉泉院的情况,在文后补充)因为是夜间,我们没有停留,直接右转进了华山山口。途中经过了【五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来到了【青柯坪】。我们做了短暂的休息。 便继续往前行进。由于是夜里登山,带队的两位老工人也没有来过华山,我们一味地往前走,走出了有15公里,也没有发觉哪里有登山的迹象,觉得情况不对,经过商讨之后,我们原路返回了。一直返回到【青柯坪】,我们用手电到处搜索。终于在【青柯坪】小庙的右边20米处发现了上山的路。在手电光柱的照耀下,上山的路非常陡峭。但都有石阶可登。我们拾阶而上,抓住山边的铁索艰难地向上攀登。</h3><h3><br></h3><h1> 惊心石</h1><h3><br></h3><h3> 途中经过了【千尺幢】、【百尺峡】我们看到了【惊心石】。我们没有一个人萎缩不前,一直向上攀登。过了【惊心石】回头向下又看了看巨石,在手电光的照耀下只见巨石的上面又有三个字竟然是【迴心石】,我们都互相看了一眼,会心的笑笑,谁也没有多说什么,继续向上攀登,终于在凌晨4点达到北峰。</h3><h3> 北峰又叫【云台峰】。北峰高度在1614.7米。此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 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得名,因位置居北,又叫北峰。在登临云台峰领略自然造化的同时,感受古代贤人留下的璀璨文明。我们环顾四周,由于已是凌晨4时。天已朦朦亮了,我们看到了壮观的景象。茫茫云海,犹如万马奔腾,又似波涛汹涌的大洋,有一道红纶在大海之中,一点一点地向上跳跃,越来越大,最后终于跳出了云海。那鲜艳的红色,把周围的景象全部染红。看起来太阳并不在天際,似乎就是在我与天際之间。过了几分钟,太阳由红转白照亮了华夏大地。太阳的光辉冲开了山间的云雾,我们仔细的观察了周围的景色。当时我们看到了一块象鱼头状的巨石,就是史料上所讲的【鱼头峰】。</h3><h3></h3><h3><br></h3><h3></h3><h1> 鱼头峰</h1><div><br></div><h3> 在鱼头峰的下面,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可从鱼头的左侧进入,从右侧出去。在通道内没有任何可抓扶的东西。只有地面上凹凸不平的山石,要极力的按住山石的凹凸处,用臀部慢慢的向前移动,才能到达彼岸,这个险境,一不小心就有坠落的危险,我们所有人全部安全通过了。昔日的鱼头峰不比现在的鱼头峰,从图片上看,今日的鱼头峰安全措施也有了。在峰下还可以玩耍休息。从远处观看鱼头峰像是张着血盆大口的老虎,故又名老虎口。</h3><h3></h3><h1> 苍龙岭登天云梯</h1><h3></h3><h3> 苍龙岭的情况与电影【智取华山】,上面形容的完全一致。【智取华山】是一部实地拍摄的影片。仓龙岭是一道没有任何抓扶物的山梁。</h3><h3> </h3><h3> 关于下一站的行程是哪里,我们经过了研究以后定下来下一站是东峰,想要上到东峰,必须登过苍龙岭,同学付志平说了一句话:“苍龙岭登天云梯比登天还难”。我们也没有放在心上。整队出发了,向着苍龙岭进发,经过了一两个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登上了苍龙岭来到了东峰。</h3><h3> 东峰又叫【朝阳峰】,高度2096米,我们在华山之巅俯视山下,看到了好远的风景。渭河像是一条玉带,与黄河遥相呼应各自奔流向前。东峰上有一块巨石叫观日台,站在观日台上看日出是极大的享受。我们因昨夜迷失了方向,耽误了看日出的时间。东峰上的寺院和建筑都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只留下了残垣断壁,我们在东峰逗留了一会儿,找到了华山栈道和鹞子翻身两个景点,因为华山栈道特别险要,又没有什么安全措施,我们就没有攀登。只是来到了鹞子翻身处,下面的图就是华山栈道和鹞子翻身的简图,另一个图就是下棋亭。</h3><h3><br></h3><h3></h3><h1> 华山东峰长空栈道</h1><h3> </h3><h3> 长空栈道位于朝阳峰的右侧,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悬崖峭壁,这是个十分惊险的去处。在悬崖上横向伸出来一些铁桩,上面没有通行的木板,也没有可抓扶的铁索 ,铁桩间的距离超出了人的跨步距离。所以很难攀爬,我们知难而退,就没有冒险,据传说过了长空栈道就可以到达南峰的南天门,( 因为东峰栈道与南峰的栈道是相连的。)那里有很多传说中的景物。遗憾的是,我们都没有看到。在栈道的外侧是一个大峡谷,那里的峡谷高空气流非常怪异就连在峡谷内飞行的飞禽,都很难掌握平衡,不自觉地改变着飞行姿态。在长空栈道起始点的左侧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险地【鹞子翻身】,学名称作倒坎悬崖。</h3><h3><br></h3><h3></h3><h1> 鹞子翻身</h1><h3> </h3><h3> 鹞子翻身,位于华山东峰,是前往下棋亭去的必经之路,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学名叫做【倒坎悬崖】。是十分惊险的地段,从简图的左上角,经过一段坡道再沿着山石的形状进行向下攀落。这个过程是难得一见的,开始时,山上还有能落脚的脚窝,两只手要牢牢的抓住钢索,脚登着脚窝还能稍事休息一下,当下到山石内凹的地方,人必须要一手牢牢的抓住上面的钢索,另一只手抓住旁边悬挂的钢索软梯,两脚慢慢的移动到软梯上身体由面山背空,转到背山面空的方向,身体转了180度。在下落的过程中,我们经过了两次转身。非常小心地拉着铁索,踏着软梯下到山下,再经过独木桥前行,向上攀爬到了简图中的右方。那里有一座凉亭,传说是宋太祖赵匡胤和陈抟老祖下棋的亭子。亭子里中间部位有一个石墩,据说,上面有一个棋盘,而我们上去的时候棋盘已不复存在。传言是当年的红卫兵把棋盘扔到山下去了。我们在下棋亭观赏了一会儿。远远地看见了【倒坎悬崖】的上面还有两个人没有下来清点了一下人数,发现是郑振玉和尹立千,两人因在上面看不到我们下落的过程。就没有敢下来。他俩在为我们着急,甚至都急哭了。当远远的看见我们在下棋亭,他们放心了。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出了同学情和战友情的真切。 </h3><h3> 我们在鹞子翻身游玩了一会儿,便寻觅去往南峰的路,在一位小道童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去南峰的路,路旁有很多老道人的坟墓,也不知有多少年的多少代的?有的坟墓甚至连棺材都露出来了。我们一路上观赏着华山的奇异景象。有说有笑的没多久就到了南峰。</h3><h3> 南峰,又叫【落雁峰】,山峰的高度是2154.9米,是整个华山最高的山峰,又有【华山元首】的称号,到了南峰以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庙,从外表上看大庙还很完整,但是内部一片狼籍,三青长老的神像与供台已不复存在,连耳房里的修行之人的床榻,都已被掀翻。像是遭到了重大的抢劫。我们也没有找到什么可以有价值的东西。只是找到了几块印制经文的模版带了回来,后来由于工地搬迁,也不知道哪里去了。</h3><h3> </h3><h3> 南峰是华山的最高峰。山间松林迤俪数里,杂以桧柏,浓阴匝地。南峰顶上有老君洞。 最高处的岩石上有【真源】两个大字,此外,南峰上还有老子峰、炼丹炉、八卦池,这些景点都与老子传说有关,老君洞北有太上泉,东流涧下,今称【仰天池】,泉水终年碧绿。在其东面崖下有南天门石坊。南峰上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宮又名白帝祠,供奉的是华山神【少昊】。在从南峰到东峰的山路上还有两处景点,一是【避诏崖】,著名道士陈抟为躲避皇帝征召曾避居此处的山洞中,另一处是长空栈道,栈道依悬崖开凿游人需手扶铁索木栏而过,是华山上又一险处。 </h3><h3> ( 因为我们没有到过南天门,所以没有实地的文章,因此借用了网上的资料,向朋友们介绍)。</h3><h3> 时至中午,我们在南峰上吃了点随身带的食品。就开始向西峰前进。因为我们要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山下。唯恐天黑下山有危险。很快,我们便来到了西峰。 </h3><h3></h3><h3><br></h3><h3> </h3><h3> </h3> <h3> 西峰是华山上最秀丽险峻的山峰。在翠云宫前,有一块巨石,形状如莲花。故西峰又叫【莲花峰】,华山西峰就是【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现在翠云宫边上有一块巨石,中间裂开,如被斧劈一般,又名【斧劈石】,旁边还竖立一把长柄大斧,峰的西北面,直立如刀削,空绝万丈,人称舍身崖。华山西峰是在地堑的基础上发育成的陡峭山峰。</h3><h3> 西峰的高度是2086.6米,与东峰相比只差9.4米。</h3><h3> 在西峰上有一个气象站,是国家的气象观测点,山上有一组电台天线,每天定时的组网通讯汇报天气变化的信息。我曾用短波收音机接收过组网通讯的内容。我们在华山上已经把水都喝完了。而华山上只有西峰气象站附近有净水,我们补充了水,又游玩了一会儿,时间就差不多了,我们准备从西峰再到北峰,还从百尺峡那里下山。因为华山只有一条路可走。我们离开了西峰,见到路边有一个岔道。是向中峰去的,我们就顺着岔路来到了中锋。</h3><h3> </h3><h1> 华山中峰引凤亭</h1><h3><br></h3><h3></h3><h3> 中峰为华山主峰之一,海拔2037.8米。因在东、南、西三峰环抱中而得名。中峰上有一段爱情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秦穆公之女弄玉修真于此。与情郎萧史,共同演绎了一段吹箫引凤的动人故事。</h3><h3> 峰上景观有【引凤亭】、【玉女洗头盆】、【无根树】等,因此中峰又叫【玉女峰】。</h3><h3><br></h3><h1> 华山中峰【玉女峰】</h1><h3></h3><h3> </h3><h3> 我们在中峰游玩了一会儿,便急急忙忙的下了【玉女峰】, 寻路向北峰行来,上到北峰已是筋疲力尽,做了短暂的休息之后,开始寻找百尺峡的位置。因为上山之时天还没有亮,百尺峡的入口在哪里都没有看清。所以下山时只好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了百尺峡,我们从入口小心的下去,所有人员都到齐了,我们开始下山,75度的下山路,使我们无法收住脚,几乎是一路小跑,我们要一边往下跑,一边要抓住山崖上的铁索。这才叫上山容易下山难,好在我们这些人都平安的下到了山底,在【青柯坪】稍事休息,便向山口走去,出了山口跨过铁路,来到了【玉泉院】。因为天还尚早,我们就在【玉泉院】大致的看了一遍。当时的【玉泉院】并没有什么大的景物,只有一桶【华山誌】的石碑,和一条石质的大船【石舫】别无它物,我们随便的看了一下,就离开了。向华山车站行驶,来到了华山车站,偏巧有一列开往孟塬去的车。我们随即上了这趟列车,10分钟后到达孟塬。平安愉快地结束了这次华山游。</h3> <h1> 丰沙情怀</h1><h3> 陈延和</h3><h3></h3><h3> 公元2017年6月3日,原铁三局三处供应段周海、材料厂朱春久、三段梁一平、二段彭兴才、陈延和五名铁三局的同事相约在一起,去曾经在四十七年前工作过的地方——丰沙线,去寻找那踏过燕山山脉、淌过永定河水的足迹;寻找当年搭建在山坡上房屋的热土;寻找那当年留下一群青年人身影、布满荆棘的小路;特别牵动人心的是要仔细地看看那亲手打通的隧道,火车奔驰通过的壮观情景,还有那心中挂念、熟悉的每个角落……</h3><h3> 3日早上,我们一行5人,从不同的住地出发,相约在五棵松地铁站集合,坐上由梁一平驾驶的自家车,经西六环、门头沟区,沿着京沙公路直奔丰沙线驶去。汽车行驶大约30分钟,就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前方远处的燕山山脉,我们睁大双眼,聚精会神地凝望着窗外,那远处挺拔巍峨、山峦起伏的燕山景色映入眼帘。燕山在我们的心中是多么的熟悉,它曾记载着我们的青春岁月,巨石上曾刻下了我们青春的容颜。车里变得异常寂静,几位同伴陷入了沉思之中……</h3><h3> 当年那震耳欲聋的开山炮声回荡在耳边……手扶钢扦,抡锤打眼的清脆声记忆犹新……保工期,争速度,拼命干,连昼转,要洞不要命的场景犹如就在眼前。火红的青春献给那火红的年代,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丰沙线在我们心灵深处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又怎能不让人故地重游呢?</h3><h3> 车开始盘山前行,北京至沿河城间属于北京地界,公路建设的比较好,全是柏油路面。大约上午十点,汽车到达了沿河城车站,车里人员开始骚动起来,精神异常兴奋,再往前行就要到幽州了,三处丰沙会战东部的起点是从幽州开始的,二营、一营、三营(当时是军管,单位以团、营、连、排、班称谓)依次排开。汽车驶出沿河城地区后路面变得狭窄,柏油路变成了沙石路,行进间经常碰到对面‘’驴友‘’的车队、由于道路狭窄,两车相会时大都过不去,要后退几十米找一段稍宽的路面避让,一方的车过去后,另一方的车才能继续通行。11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幽州车站(幽州车站已拆除),下车后见到几位老乡手提着几袋地产小枣围了上来向我们叫卖,我们无心购买,直接地向老乡说明来意,我们说:‘’四十七年前这条铁路线就是我们修建的,我们就是当年的建设者,今天回来就是要看一看我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找找当年的感觉‘’。一位老乡听后主动要给我们带路去原二营开挖的31号隧道出口。老乡说‘’去那里的路不好走,平时没有人去‘’,我们说‘’没问题,就是要找回当年上山的感觉‘’。时至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到地面,炙热的天气让人喘不过气来,一丝风都没有,连树梢都不晃动。我们跟随老乡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攀爬,剥开上山小路上的萋萋野草,脚下的石块不时地滚动,一会汗水就顺着脸颊流淌下来。六十几岁的花甲老人,顶着烈日,汗流满面地向山上艰难地行走,急于要到山上看一看当年亲手开凿的隧道。老乡们不理解我们如此地执着,固执和坚韧。</h3><h3> 我们终于爬到了31号隧道洞口处,极目远眺,原幽州火车站地带、幽州村、及对面的山顶一览无余,恰似一副美丽地画卷悬挂在燕山脚下。这时一趟货运列车风驰电掣般地向下行驶去,在我们面前呼啸而过。这就是我们当年亲手修建的丰沙线,至今仍然为祖国建设承担着巨大的运输任务,心中的成就感,光荣感油然而生。由于列车下行密度高,速度快,为了安全考虑,我们在洞外看了一下隧道外观,照了几张以洞口、列车为背景的相片,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山上。</h3><h3> 到了山下大家仔细地张望眼前的一片空地,浮想联翩,跃动的思维、亢奋的大脑,触景生情,极力地在挖掘搜寻记忆中的原处机关、二营营部,处医院,材料厂,生活供应站等单位的旧址。朱春久同学指着那块地方说:‘’那就是材料厂当年的带锯车间,仿佛听到了电锯加工木材发出嗞嗞响的声音‘’;供应站周海说:‘’前方那里就是供应段的办公室地点‘’;兴才、一平用手指着前面说:‘’那里就是处医院和二营营部旧址‘’。记忆中的各单位平面图浮现在眼前。大家拿起相机对着空无一间房屋的地面进行拍照。是的,那里已经荒芜了多年,居住在这里的年青人和途经往来的人们,有谁知道这里曾是丰沙复线建设者的住地?有谁知道那里曾有过一排排的简易房屋,至今仍然坐落在我们心灵深处,久久地不能忘怀。</h3><h3> 拍照结束后,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向旧庄窝方向驶去。这段路程大约10公里左右,汽车穿过了几个公路隧道,这时,周海对我们说:‘’当年生活段负责给各单位采购生活用品和蔬菜,在一次拉运白菜时,因装的过多超过了车的护栏,我怕山路颠簸把菜震动掉了,就上车用身体压住白菜,车经过山洞时头差一点被隧道拱顶刮到,想想还是有些后怕"。车在行进中发现前面的路面很狭窄,最窄的地方仅能过去一辆车。看着那陡峭的山崖心里还挺紧张的。大约1点30分左右我们到达了旧庄窝车站。下车后一平看着下面一片空地说:‘’当年三营营部、一连、二连就住在下面的河滩空地上‘’,地方较小几个单位的住房几乎是连成一片‘’。一平拿起相机对准前方的空地开始拍照。旧庄窝车站是四十七年前往返于单位、北京间必经车站,公路在火车站下方,春久同一平兩人沿着上行的楼梯式通道走了上去,在那熟悉地车站候车室前拍个照片留作纪念。汽车继续往前行驶,当发现前方有一片枣树林地貌时,一平说:"停车‘’,之后我们一同下车走向了枣树林旁边,一平说:‘’这就是我们连当年的住地,背靠着老线,向河对岸看去能看到我们施工的38号洞进口"。当看到自己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时,勾起了心中的记忆:洞中作业的场景历历在目,顶着烟尘,披星戴月,夜以继日;风钻的鸣叫声,混凝土搅拌机、发电机和空压机的轰鸣声,合奏出一曲动听的交响曲,是苦?是累?不!是成功,是骄傲,是自豪,是幸福。想起这些挥之不去,难以忘怀的往事,心情有些激动,不觉潸然泪下。 </h3><h3> 丰沙复线建设过程中,是全体三局人在各个不同工作岗位,勇于奉献,吃苦耐劳,甘当‘’老黄牛、螺丝钉‘’,默默无闻地忘我工作,一线施工与后勤保障部门同心协力地演奏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胜利凯歌。三局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将永载史册!</h3><h3> 四十七年前,我们是一群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为祖国的铁路建设背井离乡,在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贡献了我们的青春和智慧,流过血,流过汗,有过欢乐,也流过泪水。个别工友永远地长眠在了燕山脚下。</h3><h3> 回首往事,我们与燕山峻岭中的一草一木,泥泞小路、亲手开凿的隧道、永定河畔湍急的河水,結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这种情感已经镌刻在我们心里,流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是终生不能忘记的。</h3><h3> 时间到了午后四点钟,我们汇集在车旁,仰望着湛蓝的天空,环顾一下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山还是那样的壮美,永定河水微笑着向我们点头送别,山间里散发着花草迷人的芳香,吸引着无数三局健儿的痴迷想往……上车返程,打道回府。</h3><h3> 再见!魂牵梦绕的丰沙线,再见!留下我们青春足迹的燕山,再见……</h3><h3> 陈延和</h3><h3> 2017.6.6</h3><h3> 感谢为本文撰写提供素材的:梁一平、周海、彭兴才、朱春久四位同志。</h3><h3> </h3> <h3></h3><h3>战友王景维发的:</h3><h3> 四十九年前的今天是,育新中学,第二中学,同学第二批去铁三局三处参加工作的起点,早晨下着小青雪在双城一旅社集阖,坐着汽车去三棵树站,中午坐十八次特快,哈尔滨一北京,俩个学校同学一百一十八人正好是一个车箱。从此开始新的生活了,四十九年过去了,祝健在的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永远年青。</h3><h3>战友何玉琴发的:</h3><h3> 看了玉武的《三局人》(8)让我敬佩不已,感动之至。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就是那个年代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缩影。可敬的一代人!</h3><h3>同学赵彬发的:</h3><h3> 大浪淘沙!三局人(8)记录了你一技之长很快适应各种生存条件。</h3><h3> 编者感言</h3><h3> 战友贾永恒的《青春万岁》,刚发表的时候,看哭了很多人;在三局工作过的同学、战友流下的自豪的眼泪,辛勤的眼泪。在家乡的同学们流下的是激动的眼泪,感动的眼泪,和同情的眼泪。我们在三局工作的所有同学,没有为双城丢脸,反而给双城增加了面子。<br></h3><h3> 在晶莹透彻的泪水中,映照出了我们所有六九届毕业生的光辉业绩。我们在不同的战线上为国家奉献。我们付出了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为国家的辉煌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我们六九届这一特殊群体中,有很多英雄人物,都值得同学们去学习的。</h3><h3> 虽然我们已步入耆年,但我们并不服老。为了减少孩子的负担我们在带领孙辈的时候,也间接的为国家做着贡献。这是我们永不服老的一个理由。同学们继续努力吧!我们的明天会更好。</h3><h3> —— 孙玉武</h3><h3>同学崔淑珍发的:<br></h3><h3> 为何老师经典文章点赞👍 只有经厉过苦难磨炼,才能体验人生的价质。感恩铁三局铸造培养了双城三局人。蕴育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才。由为突出的女同学。祝铁三局女同胞们与何老师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夕阳路上永葆青春!</h3><h3>战友何玉琴发的:</h3><h3> 看了玉武的《三局人》(8)让我敬佩不已,感动之至。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就是那个年代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缩影。可敬的一代人!</h3><h1> 编后语</h1><h3></h3><h3> 各位同学,各位战友,大家好,我编写的三局人《1--9》。全部编写完毕,由于时间仓促。本人水平有限,加上检查不到位,会有错处,请大家谅解。 在编写过程中,本人采用了各位战友发表过的美篇中的文字,为了节省空间,将美篇中的照片全部删除了。请各位理解。谢谢各位关注!!</h3><h3> </h3> <h3> 2018年11月23日</h3><h3> 于九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