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牛车

老城砖

<h3>牛车的使用古已有之,我国利用牛车的最早记载是殷商时期。一直以来,牛车的使用多见于民间,作为运输工具或民间乘车。牛车在汉代以前不属于王侯将相乘用的车制,而主要是一般地主阶级所使用的车乘,也是整个社会赖以依靠的运输工具。</h3><h3>虽然牛车在汉代部分时期里所代表的身份社会地位不高,但到了王朝兴替或是国家处于长期战争之后的特殊时期里,贵如王侯将相的阶层也不得不乘坐牛车。如《史记》里《平准书》云:“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汉代战争主要是以骑兵为主,这样就使马匹大量损失,身价上涨。如《汉书》云:“臣卖田百亩以供车子。”汉武帝之后,诸侯王的势力被大大削弱,经济上也受到影响,无力备置豪华马车的诸侯也乘牛车,社会慕之,乘者渐多,反而逐渐成为社会时尚。至魏晋时,虽极富贵之家,亦无犊车矣。</h3> <h3>一、出土的陶制牛车造型与壁画中的牛车形象</h3><h3>在出土资料中,魏晋时期出土牛车形象的墓葬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和甘肃地区,此外,南方以南京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也有出土。</h3><h3>河南地区出土的牛车,陶牛或涂黄或施白粉,形似黄牛,陶车有长方形车厢,其后开有长方形门。微拱形车棚,车前有双辕,两侧有车轮,洛阳地区晋代墓中牛车的双辕前一段一般横有“抬肩”,套于牛颈上。</h3><h3>甘肃地区墓葬中的牛车形象一般出现在画像砖上,有露车、犊车和通憶车三种形制。《资治通鉴》注:“露车者,上无盖,四周无帷裳。”车四周挂有帷裳的称之为通憶车;车上有棚,车周无憶者称犊车。画像中牛车旁一般立有御者。牛的形象比中原的要瘦,露车有双辕、辕头(抬肩)、缰绳、车轮、车板组成。甘肃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的牛车形象中,露车一般是用作运输工具或普通的民间乘车,犊车和通憶车则应是等级较高者乘坐。</h3><h3>综上所述,牛车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作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汉起,魏晋发展,东晋南朝高潮和隋唐衰落四个阶段。历史上牛车盛行现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主要在于魏晋时期国力衰落、社会动荡、连年战争导致马匹消耗巨大有关,牛车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兴衰的变化过程。</h3> <h3>我收藏的这套牛车,陶质,东晋时期,陶牛体型略瘦长,木质双辕已腐朽,长方形车厢,平顶,前后出檐,车厢前后各有一门,便于坐车观景,车旁站有一赶车俑,着黑衫。整套牛车施黄彩,牛身上画有圆形钱饰。整个牛车造型高大平稳,再现了东晋时期豪门贵族出行时蹒跚而行的场景,是研究东晋出行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