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波罗的海是欧洲东北部的一个内海。由于有200多条河流的大量淡水注入波罗的海,而波罗的海通向大西洋的出口又十分狭窄,所以这片海域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波罗的海三国,指的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地处东北欧,东临俄罗斯,南临波兰、白俄罗斯,北与芬兰隔海相望。三国的面积加起来才17.4万平方公里。首都塔林、里加和维尔纽斯,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保存得相当完好的中世纪风格老城色彩丰富,绿化覆盖率高的城市处处如森林一般。同热闹繁华的西欧北欧相比,这里像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h3> <h3> 在动荡的战争时期,这三个国家都曾经反复被各个列强所侵略和占领,二战时又被迫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真所谓“苦难三兄弟”,直到1991年才携手同时恢复独立。</h3> <h3> 上海至波罗的海三国没有直达航班,我们是经芬兰赫尔辛基坐船横跨芬兰湾,两个多小时就抵达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了。</h3> <h3> 爱沙尼亚被誉为四周都是海的美丽国度,“爱沙尼亚”在波罗的语中义为”水边居住者“,在这里,日出日落都是从海上升起、落下的。境内有1400多个湖泊和1500座岛屿,国土面积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其优质的空气质量指数全球排名第一。首都塔林是一座捍卫着欧洲十字路口的古老城池,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也是欧洲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中世纪城市之一,被誉为“波罗的海明珠”,199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h3> <h3> 塔林拥有北欧最好的城墙防御体系,据说鼎盛时期的塔林有2.4公里长的城墙,46座塔楼,至今仍有26座塔楼和近2公里的城墙屹立在波罗的海之滨。</h3> <h3> 塔林老城与许多欧洲城市一样也分上城和下城。上城建在老城西南侧的托姆比亚山丘上,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下城则是商人和普通市民的居住地。</h3> <h3> 我们的大巴停在城外,穿过厚厚的老城墙直接来到上城的东正教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前。</h3> <h3> 这座矗立在托姆比亚山顶上宏伟的洋葱圆顶型建筑是塔林迄今为止最宏伟、最华丽的东正教教堂,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于1900年,由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兴建,所有的建造费用都来自俄国皇室,成为沙皇当年对爱沙尼亚统治的精神象征。这座教堂建在山坡上,就是因为可以居高临下,俯视整座塔林城。</h3> <h3>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圆顶教堂)建于1233年前。历史上它曾经是爱沙尼亚的德国贵族和上流社会的教堂,现在是爱沙尼亚路德教会的主教堂。由于经历了不断的翻修和重建,教堂呈现多种建筑风格,主体部分来自14世纪,而它的巴洛克式塔顶则是18世纪中期添加的。教堂内摆放了许多13到18世纪贵族的棺椁,最著名的有瑞典王国约翰三世的公主,还有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情人以及俄国第一位环球航行的海军上将等。同时珍藏了上百个波罗的海德国贵族的盾形徽章。教堂内不允许拍照。</h3> <h3> 圣奥拉夫教堂,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是12世纪时为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修建,有意思的是,教堂的设计建造者也叫奥拉夫。这座教堂的尖顶一度高达159米,当时是用作航海的指路标,但多次毁于雷击,现在看到的尖顶高124米,仍是塔林最高的地标。在苏联占领时期,从1944年到1991年的47年间,KGB曾将圣奥拉夫教堂的尖顶用作广播发射塔和监视点。</h3> <h3> 这座尖塔是圣尼古拉斯教堂,由一些十三世纪迁徙到这里居住的德国人建造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完全摧毁。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已成为爱沙尼亚艺术博物馆的四个分馆之一,也是重要的宗教艺术博物馆,里面珍藏着爱沙尼亚珍贵的中世纪艺术品。 </h3> <h3> 这座靠近海边的古老建筑是皮里塔修道院,又叫圣凯瑟琳修道院, 是鼎盛时期利沃尼亚最大的天主教修道院, 可惜1575年在立沃尼亚战争中被毁,如今只剩下这座高高的山墙、斑驳的铁门和一堆废墟。据介绍,老城里有条被称为塔林最美小巷的圣凯瑟琳通道,不知是否跟这个修道院有关?行前专门做了功课,还在手机上存了圣凯瑟琳通道的图片,想着一定要去看看,结果到了塔林还是忘了,留下小小的遗憾!</h3> <h3> 上城区有两个观景台,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到整座塔林老城的美景,色彩鲜明的房屋、高耸的教堂尖顶、古朴的城堡塔楼、绿树成荫的街道,远处可见的波罗的海,构成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h3> <h3> 海鸥和鸟雀在城墙上驻足,面对如织的游人一点不陌生,放肆地在我们面前跳来跳去,成为我们镜头里的主角!</h3> <h3> 走在刚下过雨的老街石板路上,欣赏街道两旁多种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美丽街景,不经意间总会邂逅浓浓的中古风情。</h3> <h3> 塔林~顾名思义,塔多成林。古老的尖塔零星分布在老城错落有致的红顶房屋之间,漫步街巷,抬头总能望见教堂高耸入云的塔楼。</h3> <h3> 这一带是使馆区,左边那栋普通的黄颜色小楼是总理府的一个办公楼!</h3> <h3> 老城里有两条有趣的街名,一条叫“长腿街”,一条叫“短腿街”,远处屋檐下挂着一只长靴,那就是长腿街的起点了。</h3> <h3> 沿着这条斜坡走下去就看见一座城门,这就是上城和下城的分界点,过去是控制下城区民众进入上城区的重要关卡。</h3> <h3> 穿过这座城门,顺着台阶拾级而下就到了下城区,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短腿街。</h3> <h3> 老街上的房屋都是有年头的,动辄300年或500年,每一栋房屋仿佛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听导游介绍,这幢楼房4层中间那扇永久关闭的窗户里就曾经发生过匪夷所思的惊魂事件,被人称作鬼屋,如今是一家餐厅。这究竟是为了招揽游客还是确有其事就不得而知了。</h3> <h3> 拉科雅广场~欧洲最古老的中心广场之一。四周搭建的帐篷下是出售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摊贩。我们去的时候游客不多,据说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是冬天的圣诞集市,这是从1441年以来保持了五百多年的传统。</h3> <h3> 广场南侧是北欧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哥特式市政厅,建于1402年。现在这座市政厅用作博物馆和音乐厅。</h3> <h3> 楼顶风向标上竖立着城市守护神老托马斯的雕像。</h3> <h3> 这是一家老药房,从1422年一直经营到现在,将近五百年了,这可能是欧洲最古老的至今仍在营业的药店,它的发家产品竟是古法制作的杏仁糖!据说专门治疗“失恋综合症”,如今已成为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特色食品。</h3> <h3> 随处可见的摊贩卖的是各种口味的炒杏仁,由于不是旅游季节,生意挺清淡的。</h3> <h3> 这位姑娘是中世纪刑具展示博物馆的营销员,正热情地介绍人们前去参观。</h3> <h3> 一群年轻人不知在搞什么活动,当街齐刷刷躺倒在路中央。</h3> <h3> 右边拐角处的这家餐厅是老房子改建的中世纪餐厅,主要供应传统的爱沙尼亚美食,在当地很有名气。餐厅的用餐区域几乎没有灯,都是用蜡烛照明。 这座建筑在500年前是塔林城内最大的贸易食品仓库。</h3> <h3> 到处都有卖琥珀的商店。波罗的海盛产琥珀,琥珀是由3500万年至5000万年前的松脂变成的,因而珍贵,据说,佩戴琥珀制成的饰品可以辟邪。从爱沙尼亚到拉脱维亚,再到立陶宛,琥珀的价格依次递减,最便宜的要算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但没有比较过,所以只是听说。</h3> <h3> 维鲁大门,又称爱沙尼亚之门,是中世纪存留下来的通向古城的大门,是新城与老城的交界点。</h3> <h3> 塔林市内公园繁多。在海滨林荫路的汇合处,有沙皇彼得大帝为妻子叶卡捷琳娜修建的叶卡捷琳堡公园。这是一个全开放式的公园,铺满金色落叶的树林令人心醉。</h3> <h3> 粉红色的建筑是彼得大帝的夏季行宫卡特里奥宫。其实行宫落成以后,彼得大帝和皇后都没有在此居住过。目前这里已成为爱沙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其中的一个分馆,主要收藏国际艺术品。</h3> <h3>彼得大帝画像</h3> <h3> 馆内陈列了百余幅从16世纪到20世纪西方和俄罗斯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还包括其他作品。</h3> <h3>少女</h3> <h3>争取独立</h3> <h3>码头</h3> <h3> 爱沙尼亚总统府也坐落在这里,除了门口两名哨兵,没有看到其他特别的安保措施。</h3> <h3> 爱沙尼亚是一个爱好歌唱的国度,“在生命中跳舞,把灵魂唱到天堂”是爱沙尼亚人中流传的一句谚语,体现了这个国度对歌舞的热爱。他们甚至是用“歌唱革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复兴。</h3><h3> </h3> <h3> 爱沙尼亚歌咏节每五年举办一次。这个始于1869年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业余合唱活动之一,在每一个爱沙尼亚人心目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个延续至今的传统节日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h3><h3> </h3> <h3> 在卡特里奥宫附近,我们见到了这座建于1959年的露天歌咏场,舞台呈抛物线形,造型大气恢弘,可容纳3万歌手同台演出。歌咏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歌者齐聚一起,纵情歌唱,从上午一直唱到子夜,观众最多时达到30万。毕业于爱沙尼亚音乐学院的导游小刘为我们讲述了他参加上一届歌咏节的亲身感受,还为我们播放了现场视频。那壮观的场面令人震撼!那绝对专业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h3> <h3> 再见啦,塔林!在塔林转了一天,直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相比较而言,三个首都城市,我最喜欢塔林,喜欢它的优雅精致,喜欢它的清新纯真,尤其喜欢这个古老却并不沧桑的古城!只可惜待的时间太短,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又让我多了一份期待,是否还会有下一次?</h3><h3>(在此非常感谢给我们留下美好瞬间的朋友们!)</h3>